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1)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2)

编者按:冷兵器研究所近期发表了好几篇关于古代军队披甲情况以及甲胄分析的文章。其中曾提及弩兵会因为战术需要,而相对轻装。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古代打仗到底是重甲好,还是轻甲好?这个问题,连游戏里也有,比如《上古卷轴5》也分重甲派和轻甲派,但现实里不能像游戏那样,有个无视甲胄重量的技能天赋。而过重的铠甲将影响士兵的行动,轻甲还是重甲,这是一个问题了。

说轻甲好还是重甲好前,有一个问题:重甲真的很重吗?其实我们很难就此断言。抛开材质不提,一般来说,重甲的“重”主要体现在其厚度与防护面积上。中世纪时期的板甲,重量在60斤以上的并不少见,但设计良好的板甲在装备时却意外地不会造成行动的不便。在制造铠甲时,制造者需要考虑应该由身体的哪个部位承担铠甲的重量。如果说重量全部压在肩部或者由身体的单侧进行支撑,那么穿着者就会像扛着一个煤气罐一样,局部肌肉所承担的重量过大进而导致疲劳与失衡。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3)

▲华莱士博物馆复原的15世纪英格兰、法国地区的士兵甲胄,内为锁子甲,外部的铠甲上内层为1mm铁制札片。虽然重量不轻,但是由于着力部位在躯干及腰部,进而减轻了士兵的负担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4)

▲13至14世纪初期的过渡型铠甲,头部以钵形头盔进行防护,腿部、护手与胸甲部分与后来的板甲相似,但肩部、臂部的防护较弱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5)

不仅如此,使用上肢承担肌肉的同时,下躯干也必然受到等同的重量。因此对于重量过大的铠甲,制造者们会通过设计将承重部位下移至腰部。即便重量并不会就此消失,但腰部的力量更大、重心更稳,而穿着者上肢却从重量之中解放出来,对于战斗来说更加有利。西方自公元1世纪、而中国自秦汉时期起,铁制甲胄开始在军中普及,伴随而来的是甲胄重量的增加,故而类似的构思也就出现在其后各种形制的甲胄上。锁子甲、札甲、鱼鳞甲都会通过腰带束腰等方式,将支撑点下移至腰部,而板甲等则直接通过内凹的结构,对承重部位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大大增强了着甲士兵的灵活性与耐力。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6)

Daniel Jaquet曾发布一个奇妙的比赛视频,参与者分别着消防服(28.5kg)、现代士兵装备(31.2kg)、及板甲(29kg)进行障碍赛。由于障碍赛需要考验参与者的灵活性,因此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板甲是否会限制运动。这次比赛里,骑士(着板甲)的成绩为190秒,虽然略微落后于消防员(180s),但却领先于士兵(218秒)。从他们轻装的成绩来看,三者之间的体能差距并不太大,而负重也相近,那么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装备是否符合人体力学了。尽管样本数量较少,进而导致实验缺乏统计意义,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板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灵活。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7)

▲士兵负重主要在背包上,这是导致其成绩不佳的最大原因

暂且不去讨论形制与防护面积的问题,从防护性能来说,更厚的铠甲显然能够提供更强的性能。而甲胄到底多厚才能够抵御来自冷兵器的攻击?实际上这是一个复合性的问题,还涉及了甲胄所用材质的问题。铠甲的防护性能与当时的金属锻造冶炼工艺有关。即便不提不同金属之间的差异,生铁与熟铁、软钢与硬钢之间的差异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8)

然而,根据Skallagrim的实测来看,大约1.2—1.5mm厚度的铁制甲胄(生铁、熟铁,其性能远弱于硬钢)就已经能抵御绝大部分武器的攻击了:无论是刀、剑、匕首还是战斧、钉头锤,都很难击破这一厚度的甲胄。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9)

华莱士博物馆曾经对低碳软钢制成的板甲进行防护性能实验,他们使用150磅的英国长弓配合破甲箭头对一件软钢板甲进行射击,但并不能对其造成有效击穿。况且在一般情况下,骑士在板甲里还会棉质的武装衣,以对外部攻击进行缓冲。这种组合已经可以防护绝大部分武器的攻击了。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10)

在14至15世纪,硬钢逐渐普及开来,这使得甲胄——尤其是板甲的防护性能进一步提升,在5米之内千磅重弩也无法将1.3毫米的钢制板甲击穿。在14-15世纪时板甲也迎来了其巅峰的荣耀时刻。那么,在此基础上增加甲胄的厚度只是因为被害妄想症作祟下,对于防护性能的极致追求吗?欧洲中世纪板甲厚度在1.3mm以上的比比皆是,这个解释显然欠缺说服力。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11)

实际上,由于13世纪以后,骑士开始大规模装备重型铠甲,用以破甲的特化性武器战锤也获得了加强。上面这种战锤对于铁制甲胄有着极强的破坏能力,只有2.2mm以上的铁制甲胄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虽然硬钢甲胄的防护能力更强,但依然没有颠覆这一情况。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12)

▲这件厚度为2mm的盎格鲁—撒克逊盔依然被战锤的坚韧穿透

如果它再大一些、重一些、锋刃更长一些,对于甲胄的破坏能力将会更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方阵中的部分步兵开始使用双手战锤来强化其破甲能力,配合其他兵种完成“攻坚”任务。这意味着尽管甲胄拥有着极好的防护性能,但在面对这种特化型的甲胄破坏者时,依然存在着防护的局限。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13)

而且,尽管各式铠甲的制造者,都会在不限制关节活动的同时,使其设计更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但增加的重量依然会带来一些额外的问题,比如若是上面三位障碍赛参与者去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话,他们很难取得很好的成绩。由于负重过大导致耐力较差的情况,自然也会出现在战场之上。重甲士兵很难完成追击任务,在一些亟需急行军的情况里重甲兵也很难胜任。

在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穿着盔甲(古代打仗穿盔甲)(14)

不仅如此,重甲兵——尤其是方阵重甲兵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对于阵形的要求相对来说更加严格,这也导致了其作战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地形。因此,重甲兵往往不会单独进行作战任务,他们会和其他兵种共同执行作战计划。比如希腊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重步兵往往和骑兵共同作战;而中国古代的阵形更加复杂,部分阵形中会以骑兵、重甲兵、预备队相互交替作战的形式来缓解重甲兵耐力不足的问题。在实际过程中,影响重甲比率的因素还包括预算限制及兵种配合等问题。当然,对于士兵来说,穿重甲累是累了点,但穿了重甲存活率妥妥提高呀。但大家都是铁罐头,财力允不允许另说,缺乏其他兵种配合,被突袭打垮了,你一身乌龟壳,逃命肯定慢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明月照秃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