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考古学家:在豆瓣近2万人考古

人间过一天,网上胜一年。

这样的时间维度标准,不同于神话故事中的“天上一天,人间一年”,更像是对现代人魔幻冲浪日常的高度概括。

人们周遭的网络世界变化得越快,那些过往记忆就越显得珍贵。对于80后90后而言,那些时不时从网盘里无意翻出来的某个账号记录或截图,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相当于老一辈翻箱倒柜搜罗出的老旧物什件儿,足够让人睹“物”思过往,顿时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在豆瓣上,甚至有这样一个近2万人关注的话题——没落网站考古

网络上的考古学家:在豆瓣近2万人考古(1)

记忆一旦诉诸网站上各种形式的表达,那些已不再活跃于潮流视野中的,甚至已经消逝不复存在的网站,仍然足够成为曾经的用户们,不可磨灭的记忆钥匙。

成为记忆“遗址”的网站们

纵使成为“过去式”的原因错综复杂,但足够让好奇的后生们窥见其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几项。

时代的巨轮碾压一切。因为技术进步的功能革新与形态更迭而被关闭的网站,不在少数。曾经以在线社区身份在互联网世界风生水起的网易社区,创立于1997年,在2012年关闭。

而更多的,创办较早的BBS论坛和在线社区,则是因为因意识形态原因而被关闭。创办于1999年的北京大学BBS一塌糊涂、罗永浩作为创始人的牛博网都包括在内。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功能类型的网站,最大程度地为用户们提供了言论空间,由此带来最大程度的个人归属感和难以取代的精神寄托。

网络上的考古学家:在豆瓣近2万人考古(2)

2006年,牛博网

有的网站,涉及版权纠纷,有的是在“扫黄打非”等净网运动中关闭,还有的是因为经营困难和人事变动等内部问题。如影视字幕网站射手网、清华大学BBS水木清华、猫扑、西祠胡同等。

网络上的考古学家:在豆瓣近2万人考古(3)

1999年,西祠胡同

如果暂时地忽略这些网站退出舞台的原因,人们的注意力将更聚焦于它们与自我生命的联系。

51空间在2020年4月30号宣布停止相册服务,后知后觉的用户们在登陆后发现原来记忆真的能够被一键消除。

网络上的考古学家:在豆瓣近2万人考古(4)

2006年,51

在人人网之前,Chinaren校友通讯录是搜索同学校友的关键方式,如今已经显示“502 Bad Gateway”,被戏称为“中国互联网上值得观光的上古遗迹"。曾经被评为最良心的音乐软件千千静听,凭免费、全格式播放、格式转换等开挂式的功能在这个收费至上的时代一次又一次被缅怀。被感慨为“人人是我的初恋”的人人网,更是和青春划上了等号,想起人人网,同时想起人人网里暗恋过的校花。

网站已逝,生命长存

尽管人们在当初都为网站的消逝举行了颇有仪式感的“追悼仪式”,但这些网站在更多用户们的心中并没有随着仪式的终结而停止追忆。

他们为网站写悼词——悼念水木清华BBS的文章中,网友写了六节悼词追悼消逝的版面。他们为网站默哀——世纪学堂的堂主(版主)呼吁网友在2006年7月25日至27日为学堂“默哀”。他们发起祭奠活动——水木清华BBS大改版后,清华大学师生进行了公祭。

用哀悼死者的文体来哀悼网站,证明网站存在的“生命力”。

在网友的记忆中,消逝的网站是“有生命的”。他们可能作为“朋友”,“陪伴”自己度过了难忘的年月。他们在网友的记忆中,是经历了孩提、少年、青年、中老年等生命过程,有着不同年龄的“生命体”。他们甚至是有性别的。正如前文所言,更多的网友将人人网看作是自己的“初恋女友”。这或许与中国互联网的早期用户以男性网民居多有关。

在网友的视角中,网站甚至有着清晰可见的生命轨迹。

在记忆中,很多网站的生命轨迹并不平坦,经历了起伏涨落。这种起落跟中国社会转型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起伏相关。

当然,这种起伏也可以是网站背后的主体,以另一种形式存活于互联网世界之中。

人人网一度成为直播阵地,充斥各种美女校花,如今复出归来,也是不温不火,令人唏嘘。

网络上的考古学家:在豆瓣近2万人考古(5)

2007年,校内网

千千静听,2003年上线当年百度对其进行收购。之后眼睁睁看着后浪分走市场和用户。背后的深圳太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现在将一款名叫MM随手传的手机分享工具作为主打产品,很显然,你我都对此很陌生。

网络上的考古学家:在豆瓣近2万人考古(6)

2003年,千千静听

中国版推特,国内最早的微博——饭否,停止新用户注册之后,这里成为了创始人王兴的呓语自留地。

网络上的考古学家:在豆瓣近2万人考古(7)

2007年,饭否

在2018年被关停的内涵段子,背后的字节跳动公司,靠着今日头条和抖音照样活得风生水起。

牛博网的创始人罗永浩,做手机、电子烟,又成为带货主播,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折腾,让牛博网成为在这个“失败的创业者”身上多番被提及的那一个历史片刻。

当我们在考古时,在寻找什么

存在于不同个体当中的记忆,也因为千差万别的个人经历而变得不同。

这些让网友不惜通过考古来追忆的网站,无非是恰好击中了人性当中相通的点。

快乐。个人网络生活的记忆是美好的。这包括上网带来的兴奋、在BBS论坛发帖带来的表达的喜悦、以及在网站中相遇的热情。这里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因为人们在论坛上发现了自我表达的空间,并体验了在论坛上发帖的快乐。这种体验使得人们在回忆中对网站的消逝感到悲伤与惋惜,但是,在回忆网站生活时,却倾向于追忆其中的“激情与欢乐”。

社交。网站绝不仅仅是电脑屏幕上的一个界面,网站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成为人们的生活。所以网友常常在怀念网站时也念及网站中的朋友,这也是因为网络的社会属性。基于彼时网站所形成的在线社区,网友们还开展了不少线下活动。线下活动是网络社区的延伸,相比当下,彼时的线下延伸更单纯、率意、随性。

青春。由于互联网在中国普及的特殊时间节点,网友常常把消逝的网站与自己的青春岁月联系在一起,通过追忆网站缅怀青春。通过把一代人的青春期与中国早期的互联网联系在一起,网友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回忆网站的消逝,并缅怀一代人的青春。消逝的网站,因此成为青春的见证。

网站的历史,承载了个人成长的历史。也正是这些和互联网相关的记忆中,互联网的历史同时也成为个人与社会和时代的历史。

只是,时光一去不复返。纵使万般感慨,归去来兮皆为过往也已成定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