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的小毯子推荐理由(阿文的小毯子懂的孩子的)

阿文的小毯子推荐理由(阿文的小毯子懂的孩子的)(1)

书名:阿文的小毯子

作者:(美)凯文·亨克斯

绘者:(美)凯文·亨克斯

译 者:方素珍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阿文的小毯子》是一个讲述父母和子女沟通的经典故事。一只叫阿文的小老鼠很喜欢它的小毯子,无论是走路、吃饭、睡觉还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时,都一定要带着它心爱的小毯子。邻居的阿婶和阿文的爸爸妈妈想尽了办法也不能让阿文放弃。最后,妈妈把小毯子做成了一条一条的小手帕。这样,阿文依然可以带着它的“小毯子”,但也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适应学校的生活了。

阿文的小毯子推荐理由(阿文的小毯子懂的孩子的)(2)

每个孩子都有一件或是布偶、小汽车之类的小东西,不论去哪里都随身带着。那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提供安全感的“东西”,更是亲密的“朋友”。

阿文的小毯子推荐理由(阿文的小毯子懂的孩子的)(3)

该书的作者美国的凯文·亨克斯,以创作温暖、生动、幽默的儿童图画故事书著名。他的作品总是能反映出对真实的儿童世界的了解。所以与孩子一同阅读《阿文的小毯子》一定会让他们感到亲切和喜悦。因为对孩子的用心的理解,凯文总能了解到他们最深处的心声。

阿文的小毯子推荐理由(阿文的小毯子懂的孩子的)(4)

绘本解读

1、过渡性客体

其实,不管是绘本中阿文的小毯子,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所依赖或者依恋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过渡性客体,这是孩子的第一件所有物,他们能够让孩子获得一种温暖和安全感。

1953年,英国儿童学家唐乃德·温尼克特曾经提出过过渡性客体的概念,即"过渡性客体就是指婴儿为抵御分离焦虑并获得自我满足而创造出来的第一个'非我'所有物"。

简单的来说,过渡性客体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用来取代母亲所给予的安全感的一个完美替代品。

阿文的小毯子推荐理由(阿文的小毯子懂的孩子的)(5)

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会把妈妈当做自己的一部分,从妈妈的身上孩子能够获得安全感。但随着年龄的逐渐成长,孩子会发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个整体,有时候当孩子需要关怀时妈妈却没有办法陪伴在他的身边,这时候孩子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

过渡性则帮助孩子解决了这种焦虑。当孩子不得不接受与妈妈之间的分离时,他们会选择一个东西来替代分离的妈妈,并且与这个物品建立长期的稳定关系,以此来抵抗自己心中的不安和孤独。

过渡性客体的存在是必然的,它能够替代母亲带给孩子温暖与安全感,在孩子情绪失控时,它还能够成为安抚孩子情绪的一个好帮手。

阿文的小毯子推荐理由(阿文的小毯子懂的孩子的)(6)

二、 假想伙伴

在绘本中,阿文的小毯子是"脏兮兮的",阿文总是说:"我喜欢的东西,小毯子也喜欢。"所以他会将橘子汁、巧克力、牛奶、冰淇淋、苹果酱、蛋糕等等好吃的食物都跟小毯子一起分享,导致小毯子上都是脏兮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阿文来说,小毯子已经不单单是一件简单的物品了,它不仅能够阿文带来温暖和安全感,还成为了阿文可以分享一切的假想伙伴。

假象伙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己虚拟出来的一个形象,孩子可以与之进行对话和游戏。假象伙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它却是真实的。

阿文的小毯子推荐理由(阿文的小毯子懂的孩子的)(7)

绘本的现实意义——如何对待孩子的"恋物"情结

1、理解孩子,不过分干涉孩子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

当家长看到孩子开始对某一物品产生依赖时,不需要着急焦虑,反而应该开心,因为孩子已经进入成长的下一个阶段了,他已经能够理解除了自己之外原来还有别的重要的东西。

在这个时候,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不要急着将孩子所依恋的东西扔掉,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还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用自己的方式来向孩子表达对他的认可和理解,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良好的共情思维有利于健康亲子关系的养成,孩子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是成长过程中十分正常的现象,家长要认真对待,理解他们,不过分干涉孩子,不要成为《阿文的小毯子》中的隔壁阿姨。

阿文的小毯子推荐理由(阿文的小毯子懂的孩子的)(8)

2、多关注孩子,给予充分的陪伴与温暖

虽然过渡性客体的出现是孩子成长的一种必然阶段,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陪伴比刚出生时要少很多了,所以孩子才会寻找一件物品来代替爸爸妈妈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

如果家长想要让孩子对过渡性客体的依恋有所减少,那么家长就要多关注孩子,每天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在孩子身边,多与孩子玩耍,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多给孩子一些拥抱,这能够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当孩子向父母表现出需要时,父母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回应,这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能够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陪伴。

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温暖,那孩子就不会从非生命体中寻求温暖了。

了解"过渡性客体",懂得孩子的恋物心理。在面对孩子的恋物心理时,要正确地运用共情思维来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明白恋物给孩子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孩子,用爱与陪伴来减少孩子的恋物行为,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