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的三分天下真实情况(梁敢雄教授谈三国赤壁应在黄州)

《三囯志》早已揭明赤壁之战战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赤壁之战后的三分天下真实情况?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之战后的三分天下真实情况(梁敢雄教授谈三国赤壁应在黄州)

赤壁之战后的三分天下真实情况

《三囯志》早已揭明赤壁之战战址

绝不在南郡而在江夏郡内

人们常说陈寿的《三囯志》文并没有指出赤壁之战址所属郡县,从而使得后人在江、汉两岸滥猜测,到唐宋时就出猜测赤壁战址就有五、六个之多!人们或许对当时耸立江边很出名赤壁这一特殊的地质地貌现象似很熟悉,而觉得用不着指出赤壁所在郡、县名来。

然而《三国志•吴主传》云:"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倶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船引退灬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三国志•程普传》则云:"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云"云云。这些明文记载足见历史上“遇于赤壁”、“ 破曹公于乌林”即被火攻破曹的乌林战场,絶不在南郡!只当曹公兵败西逃时才被瑜、普及刘备才“复追至南郡了”或“又进攻南郡”!假如赤壁、乌林本来在南郡内,那么《吴主传》《程普传》所言的复追至南郡、又进攻南郡就不知所云了!另外《三国志•周泰传》云“拒曹公于赤壁,攻曹仁于南郡。”亦足见赤壁绝不在南郡内!这些都是《三国志》传文揭露曹操败逃的赤壁、乌林古战场绝不在南郡而在南郡以东的有力证据,这一有力证据为方园先生首先揭示,笔者受其启发加以深化和系统化而已。这足已证明《三国志》文早已明白揭示了曹操被火攻而败逃的赤壁、乌林古战场绝不在南郡而在南郡之东——江夏郡内!

首先可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P22~23、P49~50之西汉与东汉两部荆州刺史部图,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P28~29、53~54之三国吴与西晋时的两部荆州图上清楚可见:《水经注》所指的上、下乌林、华容和《三囯志》所指的华容道及江陵均归属南郡;而《三囯志》所指的夏口、邾县及樊口等地均在江夏郡内。其时南郡包含有江陵、华容道与《水经注》所指的上、下乌林即今洪湖乌林等地,而其江夏郡的邾县则包含了今黄州赤壁矶至上游及今团风乌林一带。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南郡则与江夏郡江北部一直都是西、东相邻的。

此外,被今人鼓吹成三国赤壁古战场的蒲圻对岸被火攻的乌林战场(在今洪湖市内,也即《水经注》所指的上、下乌林) 以及华容、江陵等地在两汉、三国甚至西晋时期一直都属南郡,足见真正的赤壁战址则在南郡东面与之接壤的江夏郡!

从现存魏晋史料亦可明显地看出:赤壁决战战址大的范围应该在曹军屯兵的长江北岸!从亲历者王粲的《英雄记》与西晋人的《江表传》的描述,还大致可把赤壁界定在汉水出江口与樊口之间。从而可推知曹营似应屯扎在樊山的对岸今黄州沿江上游一带。

另,东晋史官袁宏有《东征赋》云:壮公瑾之明达,吐不世之奇策,挫百胜于崇朝,靡云旗于赤壁。三光一举而参分,四海指麾而中隔。过武昌以消遥,登樊山以流眄,访遗老以证往,乃[东](西)鄂之旧县,曩有吴之初基。(见《艺文类集》卷27)本赋连用了六句歌颂周公瑾以赤壁之战的胜利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功勋。袁宏赋完周瑜赤壁战功后,紧接着赋大江南岸旧鄂县内的“过武昌”、“登樊山”等及“访遗老以证往”而赞其奠定了东吴立国的“初基”。 由此足见在破曹前,周瑜、刘备屯军在鄂县樊山一带而与曹操隔江对峙。

南朝梁庾信的《哀江南赋》(与《水经注》成书大致同时) 则第一个明确无误地揭明了黄盖火攻曹营之地正在樊山斜对岸黄州赤壁上游一带(另见拙文考证)。

作者:梁敢雄,黄冈师院老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