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

今天结束唐朝历史!

明天开启五代十国!

更多历史看合集哟~

一、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719年

杨玉环(719年6月22日—756年7月15日),号太真。

唐朝时期后妃、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追封齐国公杨玄琰[yǎn]之女,宰相杨国忠堂妹。

性格婉顺,姿质丰艳,擅长歌舞,通晓音律。

嫁给寿王李琩[chāng]为妃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奉命出家为女道士,后唐玄宗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后,跟随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huá]变,含恨赐死。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1)

1.1、霓裳羽衣曲:754年

霓裳羽衣曲》原名《婆罗门》,即《霓裳羽衣舞》,中国唐代宫廷乐舞。

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

又一说此曲是玄宗游月宫得仙乐而作。

霓裳羽衣舞一度被称为仙乐,“大曲,前缓叠不舞,至入破,则羯[chāng]鼓、震鼓、大鼓与丝竹合作。

句拍益急,舞者入场,投节制容,故有催拍、歇拍之异,姿制俯仰,百态横出。”,《唐语林》也有记述:“其曲有霓裳者,率皆执幡节,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

天宝十三载(754年),《婆罗门》被改称为《霓裳羽衣》。

《中国舞蹈史》认为:“其结构分为:‘散序’—‘中序’—‘破’三部分。”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2)

1.2、长恨歌:804年

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伟大的唐诗杰作,是白居易最为人传颂的代表作。

白居易把《长恨歌》归为“感伤类”的诗歌,一般认为是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是一个将历史典故融于感性艺术中,以富层次韵味的抒写笔法,所描绘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由于白居易并未明确揭示全诗的主题,因此历代学者对《长恨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直到现代仍被广泛研究探讨。

《长恨歌》也对许多后代的文学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长恨歌传》、《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长生殿》等,甚至影响了日本的文坛,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3)

1.3、《长生殿》:1688年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二卷。

该剧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全剧共五十出。

前半部分写唐明皇、杨贵妃,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贵妃命殒黄沙的经过。后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传闻,写安史乱后玄宗思念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

杨贵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

他们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

剧本虽然谴责了唐明皇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皇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4)

1.4、贵妃醉酒:1740年

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一出单折戏,取材于中国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经过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创作、表演而广为人知,是梅派代表剧目之一。

该剧描写的是杨玉环深受唐明皇的荣宠,本是约唐明皇百花亭赴筵[yán],但久候不至,随后知道他早已转驾西宫,于是羞怒交加,万端愁绪无以排遣,遂命高力士、裴力士添杯奉盏,饮致大醉,后来怅然返宫的一段情节。

《贵妃醉酒》通过动作和唱词、曲调,表达杨贵妃由期盼到失望,再到怨恨的复杂心情。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5)

二、唐三彩:720年

唐三彩,是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所谓唐三彩,是指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

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如浅黄、赭[zhě]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

唐三彩不见于古代文献,直到清末建造陇海铁路,在洛阳邙山毁损唐代墓葬,发现颇多的唐三彩陶器。

古董商将其运至北京,引起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出土的唐三彩被修复成功,引发了收藏热。

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

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和俑。

唐三彩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

人物有文臣、武将、贵妇、男僮、女仆、艺人、胡人等。

动物有马、骆驼、牛、羊、狮、虎等。

器物有盛器、文房用具、室内用具等。

古时,唐三彩很少用作日用品和陈设品,大部分用作随葬品,主要出产、流行于中原地区,供这一带的大小官僚们使用。

随着唐朝陵墓的发掘,大量随葬品唐三彩得以面世。随葬品唐三彩主要分为器物类,如碗、壶、盘、房屋等,以及俑像类,如仕女、文吏、胡人、乐伎、武士、天王、马、骆驼等。

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6)

三、李林甫杨国忠专权:732年

唐玄宗晚年,奸臣当道。

口蜜腹剑李林甫和杨贵妃之兄杨国忠先后专权。

3.1、李林甫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名哥奴,号月堂,陕西人。祖籍陇西成纪,唐朝宗室。唐玄宗时拜相,他善于玩弄权术,在位期间,常在背后陷害大臣,人称“口蜜腹剑”,专权十九年,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

学者认为他正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李林甫出身唐朝宗室郇王房,起家千牛直长,历任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他出任中书令,册封晋国公,累迁尚书左仆射。

李林甫为相十九年,行政能力突出,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李林甫后期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朝纲紊乱,建议重用胡将,阻止边帅出将入相,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

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遭到杨国忠诬告,被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7)

3.2、杨国忠

杨国忠,本名杨钊[zhāo],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人。

唐朝外戚、宰相,自称东汉太尉杨震后代,张易之外甥,杨贵妃族兄。

杨国忠早年嗜酒赌博,品行不端,被亲族鄙视,于是三十岁时进入西川从军,从事屯田工作,成绩优异,授新都县尉,依附蜀地大豪鲜于仲通,迁扶风县尉。

族妹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历任金吾兵曹参军、监察御史、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太府卿。

李林甫去世后,担任检校右相兼管文部,册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

任相期间,两次派兵攻打南诏,损兵折将,专权误国,败坏朝纲。

他与安禄山互相倾轧,水火不容,两人的斗争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导火索。

天宝十五载(756年),跟随唐玄宗逃往蜀郡,在马嵬驿变中,被乱兵所杀。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8)

四、创建募兵制:749年

募兵制,是唐朝创建的一种募兵制度,募兵制起源于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是一种职业兵制度,同时也是导致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和安史之乱的原因。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

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

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

统治者认为,将健壮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

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

此外,健壮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统治者也往往强行抓夫,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9)

五、唐朝与南诏的战争:750年

唐朝与南诏的战争,是8世纪、9世纪间唐朝和南诏进行的三次战争。

第一次战争使南诏脱离唐朝,倒向吐蕃,数十年后南诏吐蕃联军被唐军打败,南诏再次归附于唐朝。

第三次战争互有胜负,南诏国力损失巨大。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10)

六、怛[dá]罗斯战役:751年

怛罗斯之战,是天宝十年(751年7月-8月),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呼罗珊军团、昭武九姓(粟特)联军在怛罗斯进行的交战。

怛罗斯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上的塔拉兹地区。

这场战争以唐朝的失败而告终,但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一次小冲突,对双方疆域和外交关系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11)

七、安史之乱:755年

安史之乱,是唐朝边境大将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为了夺取皇位,而发动的内战,直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开启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由于内战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又称天宝之乱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12)

7.1、安禄山:703年

安禄山(703年2月19日-757年1月30日),本姓康,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母阿史德氏,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母为突厥巫师,信仰祆[xiān]教。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人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曾做过牙郎。

他秉性机灵,虽胖却以骁勇闻名。

他经常贿赂唐朝官员为他说好话,因此取得唐玄宗的喜爱信任,自此平步青云。

755年,他发动安史之乱,一路进逼至洛阳,唐玄宗被迫出逃。

安禄山次年建立了燕政权,年号圣武。

他身体越来越胖,失明后性情暴躁,于757年被其子所杀,安史之乱平定。

史思明追谥其为光烈皇帝。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13)

7.2、史思明:703年

史思明(703年1月21日—761年4月22日),字崒[zú]干,宁夷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人,突厥族。

唐代叛臣,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

出身西域史国,相貌不扬,懂晓六蕃语言。

天宝初年,骁勇善战,屡建战功,授平卢军知事。

辅佐安禄山讨伐奚和契丹,迁平卢军兵马使。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叛后,率军平定河北,署范阳节度使,屡为唐军所败,退保博陵。

乾元元年(758年)暂降唐廷,授河北节度使、归义郡王,受到唐肃宗猜忌,起兵再次叛乱,攻破魏州,自称大圣周王,年号应天。

乾元二年(759年),进兵解除邺[yè]城之围,杀死安庆绪,即大燕皇帝位,建都范阳(北京市),年号顺天。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儿子史朝义所杀,谥号昭武皇帝。

7.3、藩镇割据:711年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

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例如幽州藩镇、魏博藩镇),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

唐末黄巢之乱爆发,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导致唐朝灭亡。

唐代藩镇节度使是以唐朝封疆大吏的资格自擅一方的,其财政基础依赖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其武力凭借是法律上属于国家的军队——即所谓“官健”。

藩镇里的那些割据藩镇既企图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又不能彻底否定中央统治。

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是投身军戎充当职业雇佣军的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

唐代后期的藩镇里,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对外作战,中原藩镇则具有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作用。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在割据与防割据的相持关系上,中原藩镇与边疆藩镇在维系内外均势的平衡关系上,边疆藩镇、东南藩镇与中原藩镇在武力和财力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维系唐王朝相对稳定地统治了一百多年。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14)

八、马嵬驿之变:756年

马嵬驿之变,又称马嵬坡之变马嵬驿兵变。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决定乘乱出逃。

丙申(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马嵬驿,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

唐代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7月15日)禁军在马嵬驿(陕西省兴平市以西)发起了兵变。

杨国忠与其从妹杨贵妃即杨玉环被杀。

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被认为是主谋,使玄宗大受打击。

玄宗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

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15)

九、八次出幸:757年

八次出幸,指唐玄宗(1次)、唐代宗(1次)、唐德宗(1次)、唐僖[xī]宗(2次)和唐昭宗(3次)五位皇帝因为战乱而8次出逃京师长安的避难事件。

从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至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的149年内,有7.3%或长达11年的时间内皇帝不在京师外逃避难(相当于靖康之变至端平入洛之时金朝占据汴京时间总合的10.1%),其中以唐僖宗出行时间最长。八次出幸事件离安史(中唐)、黄巢之乱(唐末)爆发时间不远,出逃时间都在这两段时间频繁发生。

而784年的泾原兵变后至880年的黄巢之乱的96年(占唐朝总寿命的33%)内京师则相对稳定,无皇帝出逃躲避战乱。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有安史之乱、唐蕃战争、泾原兵变、黄巢之乱、朱玫之乱、李茂贞之乱、朱温之乱。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16)

9.1、唐僖宗:862年

唐僖宗李儇[xuān](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初名李俨[yǎn],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唐朝第十八任皇帝(873年—888年在位),唐懿宗李漼[cuǐ]第五子,母为惠安皇后王氏。

初封普王,热衷游乐,擅长马球。唐懿宗弥留之际,在宦官田令孜[zī]等人拥戴下,成为皇太子,改名李儇。

咸通十四年(873年),柩前即位,时年12岁。

在位期间,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乱,引发王仙芝、黄巢起义。

长安失落后,逃亡蜀郡。

期间,调动各镇节度使平定黄巢起义,返回长安。

光启年间,经历盐池之争和襄王之乱,身体每况愈下,临终传位于弟李杰(唐昭宗)。

文德元年(888年),去世,年仅27岁,追谥“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安葬于靖陵。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17)

9.2、唐昭宗:867年

唐昭宗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姓李讳[huì][yè],原名傑[jié],即位后改名为,又改名

是唐朝第2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

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

在位年间曾三次出逃京师长安,最终为朱全忠部所弑。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18)

十、唐朝与吐蕃的战争:757年

唐与吐蕃的战争,又称唐蕃战争,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发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

原因是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唐蕃发生松州之战,唐军击退了吐蕃军。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互有胜负,安西四镇三失三复。

唐玄宗时期,吐蕃处于劣势,其间多次通过会盟划分唐蕃边界。

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

唐朝联合回鹘[hú]、南诏[zhào]、大食,合围吐蕃,唐将李晟、韦皋[gāo]皆重创吐蕃,国势大衰,最终在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刺杀后,吐蕃于877年分裂崩溃。

唐朝和吐蕃前后共有八次会盟,由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所以唐蕃关系又称舅甥之盟。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19)

10.1、清水之盟:783年

清水之盟,即清水会盟,唐蕃清水之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783年),与吐蕃第六次会盟、第三次议定边界。

在此次会盟中,唐割让了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

不过吐蕃对合盟并无诚意,最终酿成平凉会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杀,唐盟使浑瑊[jiān]逃跑的劫盟恶果。

在此次会盟中,唐王朝被迫割让了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

但吐蕃对合盟并无诚意,盟约缔结后没多久就毁盟侵唐,继而在平凉会盟上捕杀唐廷盟官,唐朝盟使浑瑊逃跑,盟约作废。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20)

10.2、平凉劫盟:787年

平凉劫盟,指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宰相尚结赞诈盟,伏军劫盟坛唐朝使臣及随从官员的事件。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21)

10.3、长庆会盟:821年

长庆会盟,公元821年唐穆宗时期,与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双方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22)

十一、第二次宦官时代:757年

第二次宦官时代,指从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夺权开始,到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发动宫廷政变结束的一段时间。

第二次宦官时代结束共历时149年。

历史学家汪笺指出,唐朝的宦官对于全国的一般具体行政事物,对于财政事物,很少有干预。

唐代宦官的专权,对于全国的影响,不像东汉和明代那样严重。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23)

11.1、宫市:780-805年

宫市,是唐德宗到唐顺宗年间,皇室派宦官到民间市场以低价强买货物,甚至分文不给的现象。

宫市最终于顺宗年间被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在永贞改革中废除。

韩愈曾在《顺宗实录》中写到:“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11.2、永贞内禅:805年

永贞内禅,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联合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等人的力量,迫使唐顺宗立李纯(原名李淳)为太子,八月又禅位于李纯,是为唐宪宗,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

永贞内禅的结果使得王叔文被贬为渝州(今重庆市巴南区)司户,不久被赐死。

王伾[pī]为开州(今重庆市开州区)司马,到任不久即病死。

一百四十六天内发生的“永贞革新”全盘被推翻。

11.3、甘露之变:835年

甘露之变,指发生于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宦官势力得胜,造成朝廷数以百计的官员遭到杀害。

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sù]、舒元舆、王璠[fán]、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一千多人在这次事变后株连被杀,史称“甘露之变”。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24)

十二、颁布两税法:780年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

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两税法是对当时赋役制度较全面的改革。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到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25)

十三、陆羽与《茶经》:790年

茶经》是唐朝人陆羽所著的关于茶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

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谱录饮馔类。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26)

十四、牛李党争:808年

牛李党争(808年 - 846年) ,是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争权,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

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将近四十年,历史上把这次的党争命名为“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士大夫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27)

14.1、牛僧孺:827年

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陇西人。

是唐朝著名大臣,牛李党争的牛派领袖,领导科举新秀进士对抗士族李派。

牛僧孺是进士出身。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牛僧孺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

穆宗时,牛僧孺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

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牛僧孺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僧孺)、李(德裕)之争中牛派首领人物。武宗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任循州长史。

宣宗时召还,不久牛僧孺病卒。

一般认为牛僧孺是古典小说《玄怪录》的作者。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28)

14.2、李德裕:840年

李德裕(787年-850年1月26日),字文饶,小字台郎,赵州赞皇县(今属河北省)人,唐朝宰相、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爵至卫国公,因此又号李卫公。

他是中书侍郎李吉甫之子,也是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人物。

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胸怀大志,饱读经史,以门荫入仕,起家校书郎,迁监察御史,转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历任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

他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受到牛李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

唐武宗即位后,入朝为相,执政五年。

外攘回纥[gē]、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拜为太尉,封为赵国公。

唐武宗与李德裕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绝唱。

唐宣宗继位后,忌惮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

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病逝于崖州。

唐懿宗即位,追复李德裕官爵,加赠尚书左仆射。

历朝历代评价甚高,李商隐《会昌一品集》作序时,誉之为“万古良相”。

近代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成为封建时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29)

十五、会昌毁佛:840年

会昌毁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

以会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

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武宗灭佛”。

因唐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将它与之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和后来的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30)

十六、唐末民变:859年

唐末民变,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

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闽浙、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31)

16.1、裘甫之乱:859年

裘甫(8世纪-860年),又称仇甫,唐朝末年浙东人。

唐朝末年浙东农民起义首领。出身贫苦农家,早年以买卖私盐为业。

唐朝末年,地方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裘甫率领百余农民起义,攻克象山,屡次战败官军,浙江东道震动。

咸通元年(860)六月,剡县围城,三天之内激战83次,组织女军参加作战。

七月,裘甫率军突围,兵败被俘,解送长安,慷慨就义。

16.2、王仙芝起兵:874年

王仙芝,濮[pú]州(今河南范县)人,唐末民变领袖。

早年贩卖私盐,混迹江湖。

乾符元年(874年),起兵于长垣,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海内诸豪都统”,吸收黄巢和庞勋部众,反唐斗争迅猛发展,采用流动作战方针。

唐僖宗采用镇压和招降双重策略,册封“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王仙芝打算投降,遭到黄巢强烈反对。

乾符五年(878年),为左散骑常侍曾元裕所围,战死于黄梅县。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32)

十七、白马之祸与唐朝灭亡:905年

白马之祸,又称白马驿之祸,是唐朝末期宣武节度使朱温杀害唐朝宦官与百官的一次事件。

事件发生在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杀死了众多大臣,大约三十余人。杀死后并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事后两年的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chù]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

唐朝灭亡,立国共二百九十年。

大约有多少人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三)(3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