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怎么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考试中常考点,考生常常不能在几个规律中做很好的区分,特别是每个规律后对应的教学启示经常容易混淆,现将知识点做以下阐释,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怎么理解?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怎么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怎么理解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考试中常考点,考生常常不能在几个规律中做很好的区分,特别是每个规律后对应的教学启示经常容易混淆,现将知识点做以下阐释。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每个规律下都对应着不同的教育启示。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把握教育启示,并做好概念区分。

一、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1、定义: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即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不能跨阶段进行。

2、教育启示:教育工作者应该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都是有悖于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二、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1、定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通俗来讲,就是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独特特征,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比如,幼儿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周围环境,建立安全感。而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他们所面对的任务是解决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2、教育启示: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阶点分阶段进行,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同时注意各个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1、定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比如,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3岁左右,第二个高峰期是青春期,其他阶段发展的较慢。(2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感知觉的发展成熟在先,思维发展成熟在后,情感的发展成熟更后。

2、教育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在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关键期指的是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如,狼孩,虽然他是人类,但是他错过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最后只能掌握个别词汇。

四、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1、定义: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例如,盲人的听力往往比常人灵敏很多,因为盲人用听力弥补了视力的缺陷。

2、教学启示: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

五、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1、定义: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是有所差别的。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2、教育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