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铁链把船连起来是什么原因?曹操的操念几声

本文为“句解《三国志》”系列第1

句解《三国志》,是笔者于2019年开始推出的图文系列。本系列初衷是为了方便深入自学。在实际操作中并非一字一句去直译法去解释,而是将裴注《三国志》中涉及到的部分知识点记录分享出来,主要目的是为自己裨补阙漏,有所参考。另外笔者建立名为“文墨中的三国”的今日头条独家专栏,将辅助此系列。”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本文不管他前边的“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和后边“汉相国参之后”这句话,而是结合着裴注的《曹瞒传》来加上“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把这两句加粗部分“合体”,笔者有如下几点想要分享的。姓曹,讳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和《曹瞒传》。

由此几点值得分享的问题有,曹孟德中“孟”的意思;曹操名和表字中“德”的关系;小字阿瞒和吉利的现代理解;《曹瞒传》的性质。

1:曹孟德的孟是什么意思?

曹操是姓名,孟德是表字。我们都知道,曹操一生被记载有好多种称呼,什么吉利,阿瞒之类的总是被我们津津乐道。而《三国演义》中甚至有的章节名称也采用阿瞒的称呼,在突出其中心思想的同时也让读者有一种另类的“亲切”。

曹操用铁链把船连起来是什么原因?曹操的操念几声(1)

曹操

我们首先借用一个概念,古人可能兼备小名,小字,姓名和表字。本段中,主要说一下曹孟德中“孟”字德含义。

在这里再补充一个概念,那就是用表字来排行。古代有一个非常标准的案例,那就是孙坚的儿子们。孙策字符,孙权字谋,孙翊字弼,孙匡字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伯仲叔季。而伯虽然代表老大,但有时伯会被用作孟。

有时代替伯的习惯是因为古人春夏秋冬四季各分“孟月、仲月和季月”,如果单形容春天,则称之为“孟春”,“仲春”,“季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如果是庶长子出身,很可能表字就会起“孟”这个字。

而根据古代表字习惯,曹孟德很可能是庶长子(或在取表字前,曹嵩罢妻并有了新继室,甚至是曹操生母去世较早)。其实这些猜测,不无道理,这从曹操的诗歌和曹丕曹叡登基后的追封诏书可以看出端倪。这个点,本文不再赘述,详情可移步笔者的“文墨中的三国”专栏中继续沟通。

至此,我们解释完了孟字是什么意思。然后,我们就该说说操和德的关系了。

2:“操”和表字中“德”的关系

根据中国表字习惯,曹操的名和字具有扩充式关系。简单理解为表字或表字中的某一个字与名中一个字搭配起来,能够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词语,并且这个词语可能出自与某个典故,有时象征着一些扩充解释,或者美好的向往。

曹操用铁链把船连起来是什么原因?曹操的操念几声(2)

曹操

在“曹操字孟德”的细节中,我们要摘出操字和德字。我们都知道,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才能取表字,所以曹操这个名字先于他的表字是很有可能的。

根据《荀子·劝学》中的表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从荀子的这句名人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极有可能先确认了“孟”的年长,然后用德字和操字拼接起来。二者互补为德操,这同时也是曹操或其他人对其的自勉(厚望),简单来说就是有道德操守的意思。如果德操真的是由曹操自己拟定的,那我们可以说当时的他觉悟很高,很多问题看的还是比较透彻。

说起德操二字,熟悉三国的朋友们一定会想起司马徽字德操,如果曹操本意如此,则二者的希冀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水镜先生是直接字德操,而曹操需要用孟德中的德去迎合曹操的操。当然,从理论来说,这样的拼凑行为合规且不伤大雅。

既然说到德操,按照如此理论,曹操的操字的读音,我们应该也能够分辨了。

当然,以上推理是根据一定史料推断出来的,如果有更新颖的史料支持其他观点,笔者更希望借机裨补阙漏。

3:小字阿瞒和吉利的现代理解

根据《曹瞒传》的记载,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熟悉三国的朋友们一定知道,“太祖”一词肯定是裴松之因为以魏书为正统而改的。本文中太祖二字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曹操用铁链把船连起来是什么原因?曹操的操念几声(3)

曹操

首先说一点,小字的意思就是乳名,而吉利这个名儿如果是真的,很有可能是在小字之后,正是取名曹操之前的一个称呼。当然,如果作为曹操长辈,只要他愿意,时时刻刻称呼曹操吉利应该都无所谓,反而会有一种舐犊之情的感觉。

如果曹操长大后小名,乳名,姓名,表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我们也很好理解。

假如我叫“徐元”(假如!!!),我乳名叫元元,我小名叫狗剩,我大名叫徐元,我表字徐德操。其中,乳名为元元,所谓的“一名”为“狗剩”。如此,就非常方便各位理解了。

另外,宋朝人编篡的《太平御览》直接称曹操字阿瞒,这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4:《阿瞒传》的性质

熟悉裴注《三国志》的朋友们应该知道,《阿瞒传》是由吴国人所作。说到此处,大家就应该能有所了解。很简单,东吴方面称蜀汉为“西”,称魏国为“贼”,曹魏也会称蜀汉为“贼”,称东吴为“吴”或“贼”,要是因为这点事儿争论起来,恐怕会一直没完没了。

首先笔者认为,《阿瞒传》是具有史料价值的,即使是敌对势力,为了抹黑别人,惯用手法应该是发生了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把对方应对此事刻画成反面教材,才更有可信度。正因为如此,《阿瞒传》的既有事实(除孤证外)应该是值得参考的。岳飞忠义无双,所做的事情可歌可泣,有的人理解为他是民族英雄,有些人理解他最后被杀是因为不懂政治。如此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看,曲解事件太低级,曲解人心才更有蛊惑性。所以,《阿瞒传》如果记载了某些能双渠道证明的事情,说服力应该非常高。

另外,阅读《阿瞒传》我们也应该理性阅读。《阿瞒传》中说曹操好的地方凤毛麟角,对于人物刻画来说有时会让人从歪曲的人心中忽略当时社会的某些尖锐的“矛盾”。一个粮食紧张且没有耕地面积的国家,突然获得了80万俘虏,你说是否坑杀?如果你出于仁慈不坑杀,你马上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如果你坑杀,史书会大大写你一笔。这就是从仁义上影响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阿瞒传》的作用不可小觑,一直到唐朝史学家抄录的史料中,仍有零星史料被推敲后流传下来。有些连当时的史学家都无法反驳或深有同感,那么《阿瞒传》的一些史料则更有说服力。

额外补充一点,《阿瞒传》在现代学者眼中看来,是史料中“小说化倾向”的重要文献,其具体表象在叙事结构上面的情节化。笔者并不是说《曹瞒传》是小说,而是这本史料将很多事件,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

最后,以一段《曹瞒传》的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

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

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也被发徒跣过。”

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

皇后的悲愤,献帝的无可奈何,淋漓尽致。

文:正聊三国作者XXY

了解更多三国趣事,请多多关注,正聊三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