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卿是什么机构(历代九卿所指官职有何不同)

所谓九卿,是指官职名的合称,也就是针对部分中央官僚机构的合称。《尚书大传》记载:“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故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帝王、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为中国最早的官僚统治架构,为中央机构的雏形,也是官僚机构千年源头,后虽有所更易,但大致不变。

九卿是什么机构(历代九卿所指官职有何不同)(1)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以《周官》所载——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为六卿,少师、少傅、少保为孤卿,合在一起,称为九卿。在汉朝,大家习惯把——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理)、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中尉(执金吾)、三辅长官——这些俸禄二千石一级的中央各高级行政机构长官,并称为九卿,因为并非专指九种官职,所以有时也称列卿。

九卿甩负责的工作如下: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国家马政;廷尉:掌司法;典客:掌外交;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财税;少府:掌官府手工业。如此等等。

九卿是什么机构(历代九卿所指官职有何不同)(2)

到了王莽改制时期,曾用九卿去称呼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共工、予虞等九种俸禄二千石的官员。西汉九卿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分掌全国行政,可谓位高权重。东汉以后,九卿权位渐轻。

在魏晋南朝时期,九卿也作为卿级官员的统称,无论当时这些人总共是十卿还是十二卿,或者更多位卿,而都以九卿称之。北齐时候,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九卿便成为九寺长官的专称。由于诸卿寺均为事务性机构,政令由尚书省出,所以职权更轻。

从隋朝到唐朝再到宋朝,都沿袭不改。从南宋到清末,九寺常缺,九卿所指也各有不同。明朝一般以六部(吏、户、刑、礼、兵、工)、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长官乃至堂上官为九卿,又称大九卿;以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

九卿是什么机构(历代九卿所指官职有何不同)(3)

在清朝,以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督御史、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为小九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