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美江南 清风雅韵江南美

江南在哪里?

江南在清新秀丽、御风长歌的诗词里。那里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盎然春意;那里有“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床竹绕溪”的慵懒夏日;那里有“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晚霜秋色;那里有“鼋石矶头宿雨晴,蛟峰祠下树冥冥”的寂寥冬夜。

江南在小桥流水、烟雨朦胧的画卷里。那里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春天景色,那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天景象,那里有“月落乌啼霜满天”的秋天景致,那里有“日暖初干漠漠沙”的冬天景物。那里有明媚的春风,那里有温润的夏雨,那里有秀逸的秋霜,那里有闲适的冬雪。

江南在绿水绕白墙、繁花落青瓦的建筑里。那里有树下悠然落棋的春日对弈,那里有花丛醉卧煮酒的夏日对酌,那里有庐中恬淡品茗的秋日对饮,那里有夕阳浅斟低唱的冬日对吟。

江南在湖光山色、如诗如画的人间天堂里。那里有莺歌燕舞,桃红柳绿,满园春色的和煦江南;那里有木叶初碧,草长莺飞,旖旎迷离的温婉江南;那里有“苏湖熟,天下足”,物阜民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秀美江南;那里有“杞梓之林,海涵地负”,文献渊薮,前贤启迪后昆,名士冠绝海内的人文江南。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说“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这里的江南是指吴越之地。永嘉南渡,晋室迁播,士族迁徙,江左建康,邈矣悠哉,寥廓惚恍。中土名门避祸江南,自世家望族至寻常百姓,从建筑、饮食、风物、景观、家具、衣饰到古籍、诗词、书画、园林、音乐、工艺,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同根同源,人文相亲,渐现精致高雅之韵。园林、书斋,彰显江南建筑的文化沉淀;器具、文房,体现江南文人的风雅喜好。焚香品茗、竹林对弈、抚琴望月、诗画会友,平淡中追求雅致,这是江南士人的生活;精致中蕴涵典雅,这是江南文人的日常。江南之美在华夏大地上不可抑制地绽放开来,江南文化风雅绝伦,是中华文明之瑰宝。

山清水秀美江南 清风雅韵江南美(1)

江南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是人们憧憬的宜居之所,恬淡风雅早已融进日常生活。江南不单单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2022年7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携手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中国茶叶博物馆共同举办“江南生活美学展”,从听觉、嗅觉、意念、视觉、味觉五个维度,聚焦人文、风物、情境、起居、器具五类意涵,再加上展厅内的青青竹林、潺潺流水、曲水流觞、花窗飞檐、曲径回廊、牡丹戏台,虚实结合,动静互补,帮助观众建立与江南文化的心灵契约,感受来自江南的器物之美、生活之美、文化之美以及历史的鲜活感,将江南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尽显江南文化的诗意与创新。参加展览的117件文物,绝大部分为珍贵文物,其中近三分之一是首次展出。

山清水秀美江南 清风雅韵江南美(2)

东晋越窑青瓷点彩香熏

参加此次展览年代最悠久的一件展品是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东晋越窑青瓷点彩香熏,高15.8厘米,口径1.9厘米。造型呈桃形,下置三蹄形足,小圆口,器身分上、中、下三层,分别镂空,镂空处作三角锯齿边。上层镂空四处,中间层镂空八处,分别为锯齿三角形与直边三角形相间,底层正面镂空锯齿边三角形,香熏下承圆盘,平唇,浅腹,平底,下置三蹄。这件器物既可清脑提神,又可净化居室,不俗的外观亦可美化空间。越窑青瓷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赞誉,深受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青睐。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焚香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沐浴更衣,焚香净手,祭祀祖先,供奉神灵。南朝文学家谢惠连在《雪赋》中说“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即在雪夜焚香小酌是平生的乐事一桩。江南的文人雅士一直有焚香的习惯,他们对焚香的各类器具颇为讲究,除了香熏、香瓶、香炉,还有放香丸的金香盒、剔红团花小圆盒等。在宋代焚香早已是文人士大夫的“四艺”之一,“燎沉香,消溽暑”,炎炎酷暑,焚香静心,坐看云起,细数花落,不急不躁,方得避暑。焚上一炉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于静室闭关默照,又可于席间怡情助兴。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吴桂《王守仁年谱之焚香悟道图》册页描绘的场景更是将焚香与人生哲理联系在一起。

山清水秀美江南 清风雅韵江南美(3)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周群华副馆长介绍,此次“江南生活美学展”聚焦长三角地区,从“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等方面原汁原味展现江南文化风貌,传递江南文化温婉秀丽、精致典雅的特征,从地理层面、人文层面、精神层面进行提升,为观众打造全新的观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