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

《墨子》中有一句十分朴素的话:“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天下之事没有十全十美。再甘甜的瓜,蒂都是苦的。

缺陷、遗憾、残损、破碎……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在中国传统审美意趣中,“破碎、遗憾”是一种美。甚至是一种更高境界、更有生命感、更自然的美

如林椿画作枝头的枇杷叶,虽卷曲破损,但却恰恰显示出一种真实的、果熟禽来的盎然。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1)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2)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3)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4)

▲《枇杷山鸟图》(局部放大)

南宋 林椿 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历代名瓷中,哥窑则可算作 “破碎美”的典范。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5)

▲宋 (传世)哥窑五足洗

上海博物馆藏

谈及“哥窑”,目前能被冠以这个称呼的瓷器至少有3种:「传世哥窑」、墓葬或窖藏出土的「哥窑型瓷器」、以及「龙泉哥窑」 。

如无特别说明,后世提到哥窑时,一般默认指「传世哥窑」,即历代宫廷流传下来的哥窑瓷器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6)

▲宋 哥窑米色釉胆瓶

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瓷器器身遍布纵横交错的纹路,观感上很像是“碎了”。并且碎得还很彻底。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7)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8)

▲宋 哥窑青釉鱼耳炉 底部有乾隆诗《咏哥窑炉》

故宫博物院藏

实际上这种“”与汝窑的“冰裂纹”一样,都是瓷器烧造时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的开片。只不过哥窑开片纹路较为明显。

其小而细的纹路呈浅黄色,被人们称为“金丝”。大而粗的纹路则呈灰黑色,被称作“铁线”。

金丝铁线,星罗交织,遍布哥窑器身,形成一种瓷器碎了又重新拼合的奇特观感。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9)

▲宋 哥窑五足洗 (局部放大)

上海博物馆藏

不少学者推测,“碎了”的哥窑原本是个“意外”,是某次偶然烧制出的“残次品”。

一开始,对工匠们来说,烧造出莹润无暇的瓷器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开片是一个“缺陷”,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古代文人却从开片交错复杂的纹路中,发现了美,并将这种“缺陷”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蜿蜒的开片增加了哥窑的偶然性,赋予瓷器独一无二的生命感,也因此成就了哥窑深刻的“破碎”美学意涵。

片片纹羽似金凤蝶阳光下扇动的翅膀,人们欣赏哥窑“碎了”的样子,并赋予其“金丝铁线”的名字。

这种对破碎、残缺的审美意趣,恰如《宋瓷中的中国文人精神》所写:“可能是一种更深刻的美。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10)

▲宋 林椿 《写生玉簪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11)

▲宋 哥窑灰釉葵花式洗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开片,哥窑瓷润泽如酥的釉面,同样为后世称道。

哥窑釉色多呈米黄色青灰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无常见玻璃光泽,而是泛着一层丝绸似的油光,绵密柔和。

有人十分生动地将其形容为“酥油光”。像釉面起“酥”了。

酥油是牛、羊奶提炼出的一种油脂。色泽亮黄,似黄油。人们在做饼干、薄酥饼等焙烤食品时,常用到它。

而哥窑的“酥”则是光在釉面反射、折射造成的。绵密,细小,接近于亚光,但有油润。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12)

▲ 宋 哥窑青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哥窑的釉面中蕴含着密集的气泡,像一个个小珍珠堆集在一起,俗称 “聚沫攒珠”。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13)

这些珍珠般的气泡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产生散射,使釉面产生一种柔润绵软的质感。

搭配哥窑交纵精巧的纹羽,绮丽,又不失典雅。

“破碎”,但是分外美丽。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14)

为致敬五大名窑,观复博物馆推出——【传世哥窑系列瓷器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15)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16)

从胎骨选料到釉水调制,再到高温成瓷,历经无数试验,手工制作,极力接近传世哥窑的气质。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17)

观复传世哥窑系列瓷器:

金丝铁线,星罗交错,斑斓变幻。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18)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19)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20)

聚沫攒珠,润泽如酥,沉静柔和。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21)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22)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23)

酥油光泽,淡黄绵软,典雅自然。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24)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25)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26)

哥窑瓷器很重吗(哥窑碎了)(2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