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宫折桂是哪个年代的(嫦五蟾宫折桂背后)

在人类的眼里,月亮是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

这颗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天体之一,吸引着数代航天人前赴后继。

追寻月亮,是人类千年不变的理想。当伽利略第一次将望远镜对准月亮时,从此人类开始了探索月球的历程。

2020年11月24日凌晨04时30分,嫦娥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腾空而起,向着月球飞去,开始了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

23天之后,嫦娥五号圆满完成任务,带着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降落我国内蒙古四子王旗。“白昼流星”划破寂静的草原雪夜,历经千年上下求索,华夏大地终于迎来第一捧亲手采取的月壤。

蟾宫折桂是哪个年代的(嫦五蟾宫折桂背后)(1)

嫦娥五号从月球起飞

“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类与月的不解之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月,自古便是国人偏爱的意象,诗人学者抬头望月,作下千古绝唱。吟诵一句“明月几时有”,千万种思绪便涌上心头, 乘月而去。

月,还暗示了不少自然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地球许多生物的活动以及潮汐作用,都与月球息息相关。古人凭借肉眼的观察创造出“满月”“月下”的变化等概念,给月食等现象赋予了如“天狗食月”的隐喻。继而依赖月亮的亮度,建立了历法。

种种人类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吴昀昭看来“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一种朴素的思考”。

触摸星辰,探索深空是人类的千年夙愿。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认识、了解月球,竭尽可能给它赋予了各种含义。

“月里嫦娥不画眉,只将云雾做罗衣。”从古至今,月亮无数次激起人类的遐想与憧憬,也正是中国人心里有关月亮的浪漫主义,让中国探月工程的月球探测器有了“嫦娥”的名字。

蟾宫折桂是哪个年代的(嫦五蟾宫折桂背后)(2)

搭载着嫦娥五号的长征五号火箭

“第一个真正科学观察月亮的人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吴昀昭告诉记者,“在300多年前,他通过简易的手持式望远镜发现月球上遍布‘麻点’(现在我们知道是陨石坑),并非是宗教神学传说中那样完美无瑕,这样的发现对于当时的宗教是一个打击,但对科学的发展却是极大的促进。”

以伽利略为界线,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从朴素走向科学。

“这是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吴昀昭这样想,人类很多科技的发展其实都来自这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

在地球上还不曾有人类出现时,月亮就早已诞生了。

我们对于月亮的成因和年龄,也始终保持着探知欲望。据吴昀昭介绍,过去我们对月球年龄的认识,是来自美国“阿波罗”和苏联“月球”飞船的样品,这些着陆区都比较古老。而这一次嫦娥五号的着陆地点选择了过去不曾抵达的月球正面西北部,在年轻玄武岩地区采集到了样品。这将为我们了解月球的演化、火山活动提供新的认识,也填补了月球年轻的年龄这一段空缺。

“即使知道月球暂时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还是从未停止对月球的探索。”吴昀昭告诉记者,探索宇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除了研究月球的起源与演化,探索月球对我们深入了解地球也有重要的意义。阿波罗采样之后发现了月球的一个演化模型,叫作岩浆洋模型,而现在岩浆洋模型不仅用于月球,还用于地球以及其他经历分异的天体。“如果没有对月球样品的研究,我们不会知道这种岩浆洋模型。”

从望月到登月:各国的探月之路

2020年,是人类开始奔“月”之路的第62年。

到目前为止,包括阿波罗载人登月和无人探测器,人类实施了120多次的月球探测。成功率刚刚超过50%。

蟾宫折桂是哪个年代的(嫦五蟾宫折桂背后)(3)

执行阿波罗17号任务时哈里森·施密特收集月球样本

1958年,苏联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月球一号”,人类月球探测的篇章正式开始。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第一轮探月高潮的序幕,月球也成为美苏争霸的“宇宙战场”。

两国在此期间展开了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竞赛,一共进行了100次无人探测,其中苏联64次,美国36次。

竞赛初期,苏联创造了对月球撞击、飞越、软着陆和环绕等多项世界第一,但在挑战载人登月时,苏联却始终未能攻克重型火箭的难关。随着N-1 重型火箭试验发射连续4次失败,特别是后两次发射爆炸造成塔毁人亡,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被迫取消。

蟾宫折桂是哪个年代的(嫦五蟾宫折桂背后)(4)

至今所有月球软着陆点的位置相比

人类对月球探测最突出的成就是“阿波罗”载人登月。

7月20日被设为“人类月球日”,在1969年的这天,“阿波罗11”着陆于月球正面的静海,两名宇航员成功出舱踏上月球表面,在这个充满未知的星球留下了属于人类的足迹,并首次将月球的“土特产”带回地球。

苏联也不甘示弱,于1970年9月20号和11月17日分别发射了月球16号和月球17号,并成功完成了人类第一次无人机采样返回和人类第一台月球车的释放。

1966年到1976年这短短的十年里,人类疯狂地把19台着陆器、5台月球车、12个宇航员安全送上了月球。“阿波罗”系列也持续对月球进行采样,甚至在1972年,美国地质学家哈里森·施密特还跟随“阿波罗17”登上月球,进行了更“科学的挖土”工作。

样品是月球的“名片”,吴昀昭介绍:“目前对月球形成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大撞击假说,也是来自样品。人们发现月球样品中富含难熔元素、贫挥发分元素,月球的氧同素和铬同位素与地球的相似,因此可以推测,一个火星大小的小天体‘忒伊亚’撞击到原始的地球,溅射的物质在地球的周边吸积形成了月球。”

数次收获的“天外来客”使我们逐渐了解月球上部分存在的矿物成分,使人类得以更深入认识月球的起源和演化。“月球早期全是熔融态,就像岩浆组成的海洋一样,后期再冷凝结晶析出矿物,所以一些密度比较小的矿物如斜长岩便漂浮在表面,而密度较大的矿物比如橄榄石下沉,形成了月幔。”吴昀昭说。

随着美苏太空争霸的落幕,人类探月陷入沉寂。直到20世纪90年代左右,第二轮探月高潮开始。其中代表性成果包括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环月探测器对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水冰的发现。

科技的进步助燃人类的求知欲,“手可摘星辰”的畅想召唤各国纷纷入局。

1998年美国勘探者号登月,发现月球极地有冰;2003年欧洲航天局将“智能一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太空;2007年9月日本向月球轨道发射“月亮女神”号绕月卫星。

月球探测的竞争趋向白热化,包括美国、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尝试对人类的月球探测做出规划布局。人类的目光从原本的探索,逐步扩展到对月球资源的勘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人2019年在《深空探测学报》上刊文指出,近年来,航天的应用及经济效益愈发受到重视,各国更加注重月球资源的应用潜力。未来探月的重点将集中在“月球南极的水资源和各类矿藏的勘查、开发和利用”“全月资源的高精度详查”以及“构建长期无人值守、短期有人照料的月球基地”。

中国逐月十六载,千年夙愿今得尝

中国终于也加入了月球探测的队伍当中。

2004年1月23日,我国探月工程一期正式获批立项,从此开启了我国的逐月征途。

2020年12月18日《解放军报》的“探月特刊”,形容中国的探月之路是“一路荆棘,常人不知”。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16载代代航天人接力逐梦的无怨无悔,亦是这份荣耀事业背后的真实写照。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进入月球轨道,并完成了拍照、激光测高等一系列科学观测。实现了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

蟾宫折桂是哪个年代的(嫦五蟾宫折桂背后)(5)

2010年,嫦娥一号的备用机嫦娥二号以月球为中转,首次完成了月球轨道精细探测、拉格朗日L2点环绕探测和图塔蒂斯小行星飞越探测。

2013年,“嫦娥3号”落月点被命名为“广寒宫”,月球车“玉兔”成为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足迹。我国航天事业第一次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与巡视勘察,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月球上熠熠生辉。

蟾宫折桂是哪个年代的(嫦五蟾宫折桂背后)(6)

玉兔号月球车

2014年,“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作为“嫦娥五号”的“探路星”,成功验证了从月球轨道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的技术。

蟾宫折桂是哪个年代的(嫦五蟾宫折桂背后)(7)

嫦娥五号T1试验器轨道模拟

此后,作为“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发射,并在2019年1月3日顺利着陆于月球背面,月球车“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了人类探测器的第一道印记。

捷报频传。

随着大火箭长征五号准备就绪,2020年,中国再次向月球出发,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采样返回。

时隔44年,人类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样品。

中国人民达成了数千年来“折桂蟾宫”的夙愿。

“嫦娥落月,玉兔巡航”,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六次月球探测任务,实现100%成功率。

吴昀昭介绍:“我们从‘嫦娥一号’就一直在分析、利用我们国家的探月数据,一直到‘嫦娥四号’,目前‘嫦娥四号’月球车还在月球背面工作。我们利用‘嫦娥一号’干涉成像光谱数据,绘制了月球的六大元素分布图,还建立了月球的光度模型。利用‘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月球车传回的光谱,了解了着陆区的物质成分,甚至发现了月球的热辐射。”

我国探月工程兴起于21世纪,虽起步稍晚,但以极高的效率,投入少产出多,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并跻身于月球探测先进国之一,在世界探月领域正由“跟跑者”步入 “部分领跑者”行列。

吴伟仁等在上述文章中指出,目前我国的空间技术能力实现了重大跨越,包括全面掌握了月球探测器系统设计、地外天体高精度着陆与巡航技术等。同时还实现了空间科学探测的多个首次,取得多项新发现,如获得的大量月球地质、环境、形貌等原始科学数据,彻底扭转了过去我国科学家只能依赖别国二、三手数据展开研究的局势。在月球上新发现的地理实体,也拥有了“紫微”“广寒宫”“天河基地”这样由中国人亲自命名的名字,一批中国元素被历史性地永远镌刻在月球上。

探月之路,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砥砺之程。从拓荒者欧阳自远、孙家栋等院士,到接力者“80后”“90后”乃至“00后”新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中国航天人奔走在大漠之上,薪火相传,踏出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嫦娥五号”从月亮带回来的,不止2公斤月壤,还有人类对深空的更多期待。月球探索一直承载着人类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和憧憬,也充分印证了史怀哲那句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

人类与月亮的故事,仍将继续。

【记者】徐勉 王诗堃 实习生 李彤 林叶滢

【作者】 徐勉;王诗堃

科技能见度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