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普义书法的缺点(杨普义书法的两重性)

在书法艺术中,每个字都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点画的组合,是一个整体,是独立的,同时,它又是章法的一个小小的局部,是不能独立自足,不管不顾,自由生长的。

古代的书法遗存,篆书,隶书,楷书,它们最重要的功用,是文字的实用和社会传播。因此,字法和章法,仅仅是有行有列,整齐划一。

摩崖,墓志,功德碑,虽然风格变化很大,但章法的丰富性就远远不及行草书。

这是静态字体在艺术的表现性上的天然缺陷,也是行草书有草篆,草隶,到发育成行书,今草,而风靡至今的原因。

追溯文字的本源,在上古的甲骨文,大篆金文中,字的部件及整字的三角形造型,是真打老实的不少

杨普义书法的缺点(杨普义书法的两重性)(1)

甲骨文 《大型涂朱牛背骨》

但秦始皇“书同文”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后的小篆,对汉字经过一次结结实实的整容,直接干掉了汉字这一原生态的,肇于自然的,烂漫天真的美,强制性的使其“截鹤续凫”,大小一伦,方方正正。后来的隶书,楷书,其理一也。

杨普义书法的缺点(杨普义书法的两重性)(2)

新莽 《青铜诏版》

在行草书中,如果把一幅作品里面的字的结构造型,全部写的方方正正,则字与字之间就会各自独立,无关痛痒,通篇必然重复堆砌,单调无奇。

而把字写成三角形,是几千年表现性书写,即书法艺术表现汉文字形式美的密诀。

在二王行书结构造型中,呈正立,倒立,多方向,多角度,相连,相对的不等边三角形的结构造型,有大量的应用,与甲骨文,篆籀书法的结构造型相类似,非常接近其四边不齐,大小随形,自然变化的形式美感。

后世所有名家的行草书作品,无不是这一特征的发挥和再现。

我们看王羲之作品,几何学意义上的方方正正,平平正正的字基本没有。

当代的书法理论,在对单个字的字型描述时,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言,认为行草书单字的轮廓线是多边形。我认为这是把具体问题泛化的废话。

因为这没有观察比照的可确定性,也不具备参照学习,借鉴利用的可操作性。

我们把绝大多数单字的轮廓线,看成是三角形或者菱形,即两个三角形相连,就便于观察也便于理解和实用操作。创作时把字的大体轮廓写成三角形或者菱形,变化就自自然然出来了。

能把字写成三角形,你就是书法高手。

杨普义书法的缺点(杨普义书法的两重性)(3)

王羲之 《二谢帖》

杨普义书法的缺点(杨普义书法的两重性)(4)

王羲之 《圣教序》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

三角形具有嵌入感,穿插感,放射感,运动感,交互融通感,表现尖锐激昂,矛盾冲突。

王羲之“当须递相掩映,不可孤露形影”,就是既讲一个字的结构造型上,笔画与笔画的组织方法应当如此,也讲章法上字与字之间的组织配合原则,亦须这般。

不难理解,行草书造型的外廓线都呈正方,当然不能“递相掩映”;缺少三角形造型,字与字之间就没有交互穿插,必然“孤露形影”。

如何让我们笔底生风,推荐如下五帖:

一、米芾《苕溪诗卷》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局部如图:

杨普义书法的缺点(杨普义书法的两重性)(5)

▲米芾《苕溪诗卷》

二、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

循序渐进再学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作品如图:

杨普义书法的缺点(杨普义书法的两重性)(6)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

三、王羲之《兰亭序》

行书学习必先要学且必须在有所功底后学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局部如下:

杨普义书法的缺点(杨普义书法的两重性)(7)

▲王羲之《兰亭序》

四、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天下行书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书法尤为率意,但率意显真情,无刻意之迹。《祭侄文稿》运笔迅疾,情绪激动,与其悲愤之情有关。其书法最妙处,一在其字的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之处;二在其枯笔连擦写数字之处。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作品如下:

杨普义书法的缺点(杨普义书法的两重性)(8)

▲颜真卿《祭侄文稿》

五、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局部如下:

杨普义书法的缺点(杨普义书法的两重性)(9)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