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用一堆典故到底在表达什么(李商隐这首七律暗中骂人疯狗)

李商隐《赠从兄阆之》

怅望人间万事违,私书幽梦约忘机。

荻花村里鱼标在,石藓庭中鹿迹微。

幽径定携僧共入,寒塘好与月相依。

城中猘犬憎兰佩,莫损幽芳久不归。

李商隐这首七律是赠送其从兄阆之的。对李商隐这个从兄,一点材料都没查到。好在不影响对诗的理解。

首联的意思不难理解,看到人间万事均与本意相违,心生惆怅。恍惚中做了个梦,梦中隐约曾写信与从兄约定一同归隐,脱俗忘机,不在这红尘中打滚了。这一联直接点明对世事无奈与厌倦。

颔联则从首联的看透世尘,转为想象归隐后的一些景物描写与期望。梦中那座归隐的荻花村,卖鱼的标牌依稀可见,石隙长满苔藓的庭院似乎还有鹿的痕迹。从鱼标与鹿迹,均可以看到李商隐的归隐心态,向往这些无忧无虑的生活。

颈联则进一步阐发这种心态。幽深的小径携同高僧共入,清冷的池塘能够冷月相依。这是在营造一种高冷除尘的氛围。颔联的描写其实还有世间的烟火,到了这里就完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描写了,进一步拓展那种对尘俗的无奈与厌烦。

李商隐用一堆典故到底在表达什么(李商隐这首七律暗中骂人疯狗)(1)

但是究竟为什么这么厌恶世间?尾联给你解答。尾联从上一联的高冷中,忽然一转,转到对为何的这个原因解答上。因为城中的疯狗憎恨佩秋兰的贤士,所以不要在城中了,赶快离去吧。别让独具幽香的秋兰受到伤害而久久不归。这里说的不是疯狗与兰佩,而是小人与贤士,也包括李商隐自己。算不算李商隐骂人呢?也不知道长安成立谁得罪他了。

纵观李商隐一生,因“万事违”而有归隐想法的时间应不止一段。相对比较切合的是大中三年。当时已从桂幕回到长安,在京兆府临时任职。因为是“临时”职务,待遇较差,自我感觉更差。他自己后来记述这一段生活,说是“归来寂寞灵台下,著破蓝衫出无马。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也许就是在这一段时间李商隐常常冒出隐居的想法,以至于作了一个“约忘机”的幽梦。

李商隐这首七律结构比较明显,开头一联与结尾一联是呼应勾连的,中间二联是对所表达意象的想象描写。其实中间二联去掉,也能构成一首七绝,只是对红尘的厌倦没有那么强烈而已。中二联就是起到加强情感的这种作用。

李商隐用一堆典故到底在表达什么(李商隐这首七律暗中骂人疯狗)(2)

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其用笔手法呢?且看步韵一首如何?

读义山《赠从兄阆之》后步韵习作

谋稻殊方意自违,白云深处想忘机。

崖门只履浮萍故,山馆馀尊大梦微。

蝉蜕十年尘不隔,鱼游四海鼎相依。

几回风雨吟魂敛,芳草池头鸟讶归。

这首是读完李商隐的七律后练笔写成的,表达的情感与李商隐的完全不同。本首诗主要意思是写人在他乡奔波,为生计而劳碌,想忘机也想故乡,可是红尘无奈,都不能成行。

李商隐用一堆典故到底在表达什么(李商隐这首七律暗中骂人疯狗)(3)

首联也是直接点明情感主旨。“谋稻殊方意自违”,是说在异乡谋生,其实并不是作者的意愿,但人生无奈,目前只能在异乡漂泊劳碌。所以,才有第二句的白云忘机的感慨,不自由。

颔联写在异乡的目前现状,崖门为附近西江出海口,山馆为目前所寓所的白水带山脚。“浮萍故”“大梦微”是一种矛盾纠结心态。

颈联则比较有意思,对这种既要谋生又想自由自在,不为世俗所捆绑心态,进行刻画。努力了十来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惜还是不能,隔断不了红尘。鱼儿啊,再在四海这么广袤的天地游动,可是依然还是在锅里一样,最后还是逃脱不了的。四海再大不也还是在这个红尘的鼎么?这句的写法有点类似李商隐尾联的比喻手法。

尾联则拉回到作者眼前现实,异乡多少次风雨后,已经不想再吟芳草池塘,王孙归不归的等的诗句了。因为芳草池头的鸟儿都讶异你为何还不归去。这句的手法也是比较特殊,有点类似李商隐尾联,不直接说,用旁的事物去反面来衬托情感。

李商隐用一堆典故到底在表达什么(李商隐这首七律暗中骂人疯狗)(4)

朋友们读完这两首七律感觉如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要想会写诗,最好如本文一样,仔细读完原作,揣摩其作法,然后拿起笔来写一写。这样的读书才有效果,只要能每天读一首写一首,一年之后,不会写诗也会写了。

读书要精读,不可囫囵吞枣。要把书读通透,然后才华为自己的知识,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诗词##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