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三雄排行榜(永春虎榜林氏一族)

他出身永春虎榜林氏一族,从草莽英雄到拜将封侯,征云南、平罗刹、戡定噶尔丹之乱,一生传奇无数;中年册封建义侯,晚年率军屯塞关外,卒后赐葬京师,惜未能身归故里。

核心提示

永春蓬壶镇虎榜林氏宗祠内高悬两块匾额,分别为“光禄大夫”和“四代一品”,皆与清初名将林兴珠相关。这位令康熙惊呼“林侯之功,史册所未有也”的将军,名震塞北,更让福建藤牌军成为历史上抗击外敌的一支“奇军”。


永春三雄排行榜(永春虎榜林氏一族)(1)

永春三雄排行榜(永春虎榜林氏一族)(2)

虎榜林氏宗祠堂宇深广

虎榜宗祠 林侯祖地


说起古代战场上出现过的“特种部队”,人们脑海中闪现过的也许有秦国铁鹰剑士、曹操虎豹骑、李世民玄甲军、南宋背嵬军、大明神机营等等。而终清一代,却有一人用实际行动,使福建藤牌军的名号光耀于史册之中,成为人人敬畏的疆场奇兵。此人正是林兴珠。


永春三雄排行榜(永春虎榜林氏一族)(3)

虎榜林氏族人向记者展示族谱

“林兴珠是虎榜林氏的九世祖,在林氏族谱中有其传略。”永春蓬壶镇人林开筑、林功来这样告诉记者。记者驱车来到蓬壶,发现虎榜林氏宗祠位于蓬壶镇汤城村内,系二进歇山式土木结构,堂宇深广,规模宏大。据虎榜林氏族谱载,元末,林均显从永春仁庄东头(今石鼓凤美)迁居蓬壶开基虎榜头一地,遂成虎榜林氏一世祖。虎榜林氏宗祠原为祖宇,肇建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永春三雄排行榜(永春虎榜林氏一族)(4)

虎榜林氏宗祠又称“虎榜堂”,背靠戴云山余脉万年寨,面对五班飞凤山,左有白鹳山,右有金鸡岐山,据说旧有“左白鹳,右金鸡,壶中概胜推第一;文安邦,武定国,奕世贤豪夺魁元”“白鹳幽呜万里来龙钟甲第,金鸡晓唱五班飞凤舞华堂”之联赞。在现今虎榜林氏宗祠外,立有一竖碑,上刻:“清康熙,军机大臣、建义将军、銮仪使林侯兴珠祖地。”另有一碑上书“林兴珠故居”,这是永春县政府2013年所立的县级文物保护碑。

永春三雄排行榜(永春虎榜林氏一族)(5)

“虎榜堂”大殿之内有藏头柱联曰:“兴德驱熊忠诚多建义,珠光射斗毅烈受封侯。”毫无疑问,联文暗指的是林兴珠平罗刹、进封建义侯的事迹。据介绍,祠堂内原有多块古代牌匾,惜今已散佚。现存两块匾额——“光禄大夫”与“四代一品”,都是清代皇帝御赐给林兴珠的匾额的复制品。

永春三雄排行榜(永春虎榜林氏一族)(6)

根据族谱记载,明嘉靖壬戌年(1562年),虎榜林氏宗祠不幸遭流寇焚毁,谱牒亦因兵燹佚失。万历甲戌年(1574年),虎榜七世祖林桂坑会族众重建祠宇。万历丙戌年(1586年),由族人林骞首倡,请塾师郑继周重新立谱,虎榜林氏宗流方才得以丕振承续。


招集健儿 据守山寨


打开《桃源虎榜林氏族谱》,明万历丙戌年(1586年)由郑继周撰写的“虎榜头林氏族谱序”称:“自嘉靖壬戌寇乱失谱之后,去今不知其几数十年,皆未有倡而修之者……自是支派散漫,不能统究,而永春蓬壶虎榜头之林,溯之宋元皆不可考。惟稽诸我朝洪武九年(1377年)抽军册籍,有林均显之子伯仁,曾充南京留守左卫军。及永乐元年(1403年),随驾北京留守左卫。自均显公为始……于是为之详其本支,次其昭穆,序其始未。”由是可知,虎榜林氏在二世祖那一代,就已有族人加入军籍。再查谱系图,可知林兴珠为虎榜林氏九世祖,生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原名进周,字而梁。从族谱中的记载看,林兴珠的父亲叫林通敏。可惜族谱内没有林通敏的传略,对其人无从深究。

明末清初,时局动荡,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清顺治六年(1649年),林兴珠的叔父林日胜(原名可七)聚众筑寨,响应郑成功抗清号召,其领导的山寨兵成了一股抗清武装力量。当时年仅21岁、“倜傥有智计”的林兴珠,也被叔父召入山寨,成为其最得力的副手。

永春三雄排行榜(永春虎榜林氏一族)(7)

马跳峡一带还有寨墙残垣

《桃源虎榜林氏族谱》中有贡生吕景先撰文的《总兵日胜传》,文曰:“明季闽南纷乱,寇盗蜂起。兼之沿海奸民,诱倭寇入永,到处淫掠焚杀,民不聊生。于是,永春内地诸姓,各筑堡寨以自固。我族讳可七、号日胜者,素以豪侠闻。招集健儿,据守三都帽顶寨,号召四方雄长。一时内地计十八寨,有不奉令者,则兼并之。”另一篇《建义侯兴珠传》,其文载称:“兴珠少起寒微,岁逢寇乱,与叔日胜,统率健儿,为永春西区堡寨之雄长。”林日胜、林兴珠当时统率、号令的山寨多达18个,大的有三都帽顶寨、蓬壶马跳寨等。不过,去年一部清代《至谊堂实纪》手稿面世,详细披露了安溪宰相李光地小时候被林日胜掳至帽顶寨的经历,后来李光地伯父李日燝招募乡勇,方才将其解救出来。如此看来,林日胜那时领导的这支山寨军,未必称得上是一支正义之师。

如今,记者一行人再去踏勘马跳寨时,发现当年林兴珠曾据守的马跳峡天险,今已规划建设为马跳水库。除在山崖之间尚存一些寨墙的残垣断壁,彼时风物早已难辨。


弃暗投明 封侯授勋


就在林日胜、林兴珠筑寨抗清的七年后,时局急转而下,清朝统一全国已成定局。林日胜认清时势,领着林兴珠向清朝投诚。归顺后,林兴珠被清廷授予“福宁(今福建霞浦)总兵”之职,后调往湖南辰州任副将。当时湖南辰州刚被清军占领,社会秩序尚未稳定。林兴珠从“海滨之地”被调往内陆辰州,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屡立功绩”(据《永春县志·列传》载)。

在担任辰州副将时,林兴珠逐渐崭露头角,也引起了当时权倾一方的平西王吴三桂的注意。吴三桂垂涎兴珠的军事才能,一心想笼络他。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举兵叛清,三藩之乱由此开始。康熙十三年二月, 吴三桂大军兵临湖南, 镇守辰州的林兴珠因“士卒解体,孤城无援”,无奈只能归降。吴三桂让林兴珠率水师扼守岳州、洞庭诸要害。清廷命安亲王岳乐率兵南下,为兴珠所阻,兵不得进。双方陷入鏖战。

永春三雄排行榜(永春虎榜林氏一族)(8)

据说当年林兴珠与藤牌兵就是戴着这样的藤盔攻入雅克萨城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为振奋军心,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为周,但此时“吴周政权”已呈日薄西山之势。不久,清方遣说客潜入兴珠营中,向兴珠陈说利害,劝其弃暗投明。兴珠亦觉吴三桂必败,遂率部投诚。同年六月,林兴珠败吴三桂舟师于君山水寨。八月,吴三桂在衡州忧忿而死。其孙吴世璠继位吴周皇帝,年号洪化,退据贵阳。

康熙十八年八月,兴珠又大破吴国贵部于武岗,吴国贵战死。据《清史稿·世祖本纪》载,捷报传到京师,康熙召兴珠入京,授建义将军,封建义侯;命其从平云贵,授予銮仪卫銮仪使,著籍汉军镶黄旗。


痛击罗刹 立下奇功


名将俞大猷的《秋日山行》诗中有曰:“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意思是混沌时局下,大丈夫如果不转战南北,怎么为黎民百姓出力?这句诗恰似对林兴珠的一生,一语成谶。平定三藩之后,一场更大的考验正等着他,这次他将驱驰于中国版图的最北端。

早在明末,沙俄趁着清军(当时叫后金)和明军交战,无暇北顾的机会,派兵侵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地区。雅克萨在今日的黑龙江省漠河东岸,沙俄兵占据此地之后,修建了木城,盘踞在该地区赖着不走。沙俄的匪兵仗着火器之利,经常对周围百姓烧杀抢掠。这些匪兵,亦被称为“罗刹”。清康熙帝亲政之后,就意识到沙俄侵占黑龙江流域带来的严峻形势。在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以后,他下定决心铲除雅克萨城的罗刹兵,一举收复雅克萨城等地区。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冬,康熙在北京景山召见林兴珠。据清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卷2》所载,林兴珠在同康熙对话时,详细介绍了滚牌对于火器的克制作用,而且叫来6人当场舞滚牌给康熙看,“上命善射者数人以雹头射之,数发皆不中;矢未发,已滚至面前,疾于飞鸟”。这神奇的滚牌其实就是藤牌。在这次君臣对话之后,康熙便令林兴珠就近招募并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福建藤牌兵。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康熙帝命令都统彭春率清军3000多人水陆并进,开拔前往雅克萨,又调林兴珠率福建藤牌兵同行,共同会剿罗刹。同年五月,清军抵达雅克萨,在城郊抓获敌兵数人,讯问城中情况,有一俘虏逃逸,兴珠当即建议:“宜亟进矣,掩其不备而围之,令其在外者不得入,在内者不得出。少迟,众合不可当也。”彭春采纳其建议,挥师急进,着手围城。不几日,罗刹援兵乘船从黑龙江上游顺流而下,欲与城中守兵汇合。

林兴珠率福建藤牌兵击罗刹兵于江中,“众裸而下水,冒藤牌于顶,持片刀以进,罗刹众见之,惊所未见,呼曰‘大帽鞑子’。众皆在水,火器无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枪矢不能入,以长刃掠牌上,折其胫,皆踣江中,杀伤大半,余众溃而逸,兴珠不丧一人”。这次水上遭遇战,福建藤牌军杀死罗刹兵30多人,俘虏15人,缴获敌船一艘,自己却无任何减员。接着,清军攻城,炮弹所及,到处起火,兴珠令藤牌兵“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作势要放火烧城。罗刹头目只好乞降,700多人成了清军俘虏,在立誓永不再回雅克萨后获释。清军赢得第一次雅克萨大捷。

不过,仅仅两个月后,沙俄侵略者便背信弃义,重占雅克萨。翌年(1686年)二月,康熙诏命将军萨布素等率所部2000人进发雅克萨,林兴珠再次率藤牌兵同往。六月,清军抵雅克萨城下。随后,福建藤牌兵占领城南土阜,“遇敌伏兵,又大败之”。此次御敌,清兵斩杀沙俄侵略军七八百人。清王朝取得第二次雅克萨大捷。之后,沙俄被迫求和。中俄两国于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1690年1月)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林兴珠和福建藤牌兵凭借勇猛的表现,让侵略者闻风丧胆,为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立下奇功。


保卫边疆 赐葬京师


在雅克萨之战后,林兴珠已过花甲之年,福建藤牌兵被调驻黑龙江齐齐哈尔,成为齐齐哈尔水师营的主力,也是齐齐哈尔城最早的移民之一。但林兴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没过几年他又继续西进,参加了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率兵2万多人,发动叛乱,其兵锋侵犯到内蒙古“乌兰布通,距京师七百里乃止”。当时京师戒严,形势紧迫。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帝决定对噶尔丹叛乱采取果断行动。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漠北,讨伐噶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从北京起程,进驻博洛河屯(河北隆化县),指挥诸军,统筹全局,开始首次亲征。据文献记载,该年,林兴珠随从康熙帝亲征,“圣祖自将讨之, 兴珠复以藤牌兵扈驾从征”。林兴珠带领的福建藤牌兵与其他清军一起,在乌兰布通突破噶尔丹的骆驼阵,“至克鲁伦河,与敌遇,突其骆驼阵,大败之于乌兰布通”。这次大破骆驼阵,也令噶尔丹军元气大伤。原先,兴珠以从征罗刹的功勋,荫其五子,但后来其子“以事落职”。由于这次从征噶尔丹,保卫了边疆,再次立功,朝廷又复其子官职。据清乾隆版《永春州志》载,林兴珠受封荫的五子分别是:三子林朝遵(荫整仪卫)、五子林朝遂(荫治仪卫)、六子林朝迁(荫章京)、七子林朝暹(荫三品官)、九子林元标(荫銮仪卫,陪祀冠军使)。

永春三雄排行榜(永春虎榜林氏一族)(9)

永春埔头乡愁博物馆内展出的藤牌兵装备 (王新柏 供图)

首征噶尔丹之后,林兴珠不久便溘然长逝(卒年不详),“与夫人吴氏,俱赐葬京师西便门外”。自古将军不能归葬故里的不在少数。《桃源虎榜林氏族谱》为此叹称:“查兴珠先茔,在二十五都尖仔冻一穴,号匣中剑。昔有名师谶云:云作山头雾作砂,万里封侯不回家。盖地灵人杰,至是有明徵欤。”此语虽有附会之嫌,但不能落叶归根,的确也算是林兴珠人生的一件憾事吧。

永春三雄排行榜(永春虎榜林氏一族)(10)

展柜中还存有林兴珠当年的谕帖

300多年倏忽而过,但永春人并没有忘却林兴珠。去年,永春五里街镇埔头村兴建乡愁馆,林兴珠的谕帖以及藤牌兵所用的藤牌、藤盔等物,也被收藏入馆内。往来馆中之客,皆在谈论着这位藤牌战将的非凡一生。馆内张贴的《广阳杂记》文稿片段描述称:“兴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更是令人仿佛看到一位持藤牌的老者,正在历史的疆场之中,御风而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