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十一则的感悟(论语学而篇1.1子曰)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第十一则的感悟(论语学而篇1.1子曰)(1)

【注释】

▲时:时时,随时。

▲习:实践。

▲说[yuè]:同“悦”,内心的欢悦。

▲远:远方。包含空间和时间,通过书籍与古人对话交友。

▲朋:志同道合为朋。

▲乐[lè]:快乐。

“悦”和“乐”,是谦谦君子之道。“学”和“习”是君子自我修炼之路。

【译文】

孔子说:“不断学习并能随时实践,不也很欢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的吗?不被人所知,心里却没有丝毫怨恨,不正是一个谦谦君子吗?”

【学而思】

本章作为《论语》开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历来有各种解读,就不一一叙述了,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似简短的几个字,却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炼的三大要素:“学、时、习”,“学”是学习,学知识、学礼仪、学做人、学做事。 “习”是见习,实践。“学”和“习”加在一起,后世有个词是“知行合一”,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时”是时时,指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用孔子的原话则是:““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的是学业有成,需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共同努力。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因此,《论语》第二篇即“为政篇”。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的“人不知”指的是为人不能追求名利,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是担心自己有没有真本事。类似的观点在《论语》中有很多,如:

《学而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里仁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宪问篇》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卫灵公篇》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不愠”指个人修养,要想达到“不愠”的境界是不容易的,孔子评价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恐怕要达到“不迁怒,不贰过”的境界,才能做到“不愠”吧。

“不亦君子乎”,“君子”两个字,放在本章最后一句,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看作是整部《论语》的核心。

“君子”本意是君王之子,是孔子把“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孔门的思想是“修己以敬”、“修己已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先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然后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周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

《论语》中关于个人的修养境界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圣人、善人、仁人)、君子、士、小人。

关于“小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小人”一词在先秦时期并非贬义,并不是我们后人理解的卑鄙小人,而是指庶民百姓或学识浅薄的人。“小人”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可以成为“士”,可以成为“君子”。“君子”和“士”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半途而废,也会变为“小人”。

而圣人、善人、仁人,代表什么意思呢?古人一直认为这三种人,是通过自我修炼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王阳明也曾说过“人人皆可成圣”。

我的观点与古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认为“圣人、善人、仁人”,是孔子为人们提出的一种伟大目标,是“君子”努力的方向,“小人”通过学习成为“士”,“士”加强学习成为“君子”,“君子”之后则为“圣人”。“圣人”是人类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论语》7.26章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述而篇》7.34章中,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孔子本人都认为,自己达不到圣和仁的境界。

我认为这三种人是孔子为世人树立的一个远大目标,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君子”和“圣人”如同“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一样,我们常说“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君子”和“圣人”也是这个道理。

整部《论语》讲述的都是如何修炼成君子,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都围绕着“君子”这个主题展开。《论语》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由于孔子的学术思想是关于人的思想,只要肯能努力,人人都能达到君子的境界,《论语》与西方《圣经》不同,《论语》中没有神,没有上帝,不需要神和上帝的怜悯,只需要个人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