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

1952年9月的一天,七十岁的罗元鲲老先生坐在书桌前整理一本书的书稿,这本书是专门为毛主席所写的,题目是《第一师范时代的毛泽东同志》。

书已经写完,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整理和誊写。罗元鲲希望能在三周年国庆大典之前寄给毛主席。

正当他忙碌的时候,突然听到敲门声,他站起来去打开门,来人是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周世钊,也是罗元鲲曾经的学生,他激动的对罗元鲲说:“刚才,我接省委统战部通知,润之特地邀请你和张干先生,到北京叙旧。”

听完周世钊的话,罗元鲲如坠梦中,有一种不真实感,缓了一下才开口:“什么时候动身?”

周世钊赶紧说:“就在这几天,省里有关部门,根据润之的意见,考虑到你们两位年事已高,决定专门派一位同志护送进京。”

周世钊说完,罗元鲲的双眼已经有些湿润,激动地说:“润之考虑问题,太周到了。那我准备准备。”

说完这句话,罗元鲲也不知道要先去准备什么,竟在屋子里搓着手转来转去,不停地说:“这太感谢润之了,太麻烦润之了。”

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1)

图:周世钊

周世钊离开之后,罗元鲲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重新坐回书桌前, 拿起手中的书稿,心却已经飞回了当年的第一师范校园。

罗元鲲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历史老师,他出生于1882年,比毛泽东大了11岁,毕业于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成绩优异的罗元鲲谢绝了谭延闿的留校邀请,而是回到了新化老家,在新华中学教历史。

这是他执教生涯的开始,从此之后他做了一辈子的教书匠。

1913年,罗元鲲应邀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历史,而这一年,毛泽东考进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一年之后第四师范合并进第一师范学校,自此,罗元鲲成为毛泽东的历史老师。

说起来,罗元鲲和毛泽东的交集并不是很多,他们的主要交集就是在课堂上,课外,罗元鲲很少和学生有深入的沟通,他课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苦读和著述。

而就是在课堂上,罗元鲲也教会了毛泽东很多东西,比如有一堂历史课,罗元鲲讲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讲着讲着,罗元鲲说:“我主张自食其力。”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自食其力”四个大字。

紧接着,他又对学生们说:“我在家给孩子们编了一首歌谣:要吃饭,得流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都不是好汉。”

底下的学生们都笑了起来,而毛泽东则在笔记本上飞速地记着罗元鲲的话。

看着学生们在笑,罗元鲲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的大儿子罗玠如从上海回来,西装革履还戴着墨镜,头昂的高高的进了屋子,我有点看不惯,就问他:“你是我的儿子吗?”他说:“是啊。”我又问:“那你是哪一个儿子?”他说:“我是玠如。”

我就说:“原来是玠如回来了,后园的菜该上粪了,掏三担粪浇菜去,等你干完了再来和我说话。”等到他干完活,我就问他:“还记得我教给你们的歌谣吗?”他赶紧把这首歌谣给我背了出来……

底下的同学笑得更欢了,毛泽东也笑了起来,又在笔记上写了八个字:自食其力,躬耕自资。

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2)

图:青年毛泽东

自食其力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字,蕴含的道理是朴素又真实的,那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给毛泽东的启发很大,后来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就深刻体会到了这八个字的好处,并认真贯彻了下来。

当然,罗元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谓言传身教,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也是老师对学生最真实的教育。

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那就是:“不敬先生,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而在他的执教生涯中,他从不曾误人子弟,总是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严格的自律来给学生们树立一个模范形象。

罗元鲲对自己的定义就是教书匠,一辈子执着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除了在省立第一师范教过历史,他还在复初、明德、妙高峰、岳云、衡湘、广益、育群、育才、广雅、明宪、长郡、稻田女师、长沙师范、一中、五中、湖南高师、湖大、国学馆等几乎长沙的所有学校都教过历史。

他曾经的同学和同事很多都成为名人,或者进入官场,或者出国深造,或者进行学术的研究,总之就是脱离了教书育人这一项,原本罗元鲲也是有机会进入官场的。

1916年,湖南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曾继梧曾邀请罗元鲲入幕帮忙,当时正是暑假,罗元鲲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应下了,但仅仅过去了三个月,罗元鲲就收拾行李离开,继续回去教学。

当曾继梧询问原因的时候,罗元鲲说:“我不感兴趣,不如教书好。现在问你要事干的人很多,不如把这个位置让出来,我仍干我教书的事。”

在他看来,做什么都不如教书育人来的快乐。

但他也曾离开过讲台,1937年冬天,他回到新化担任《罗氏通谱》的总纂,历时七年,完成之后又回到了讲台。

在讲台之外,罗元鲲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和著述,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钻研历史,为了搜集最真实、客观的史料,罗元鲲在教学之余到各地实地考察、参观、访问,即便到了花甲之年,他依旧为此劳碌奔波。

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3)

图:青年毛泽东

而他的著作也是很丰富的,比如:《史学研究》、《中国近代百年史》、《中国史表解》、 《本国史谈》、《通鉴讲话》、《抗战三周年》、《高中本国史》、《初中本国史》(与吴镜清合编)、《中国近百年史》、《八年抗战史稿》、《八年抗战日志》、《八年抗战的湖南》、《最近潮南三十年的兵事》、《洋溪兵祸纪略》等等。

这其中既有教科书,又有珍贵史料,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可谓著述丰富。

就是这样一个将一生都奉献给教育的老师,生活中却是普通到放在人堆中认不出来的形象,他常年一件深蓝色的粗布大褂,腰上束一根带子,至于鞋子,冬天穿粗布鞋,夏天穿草鞋。

打眼一看,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而且罗元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坐黄包车和轿子,一律是步行。

从他的衣着和行为来看,他在当时的教师群体中算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而且还是一个一辈子执着于教育的教书匠。

建国前夕,年近七十的罗元鲲仍旧活跃在讲台上,在妙高峰中学教历史,他始终秉持着一名教书匠最基本的责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大好日子里,67岁的罗元鲲也走上长沙的大街,和国民一起举着毛主席的头像,参加游行,庆祝新中国的成立。

罗元鲲没有想到,昔日那个聪慧好学的学生最终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理想,其间的困苦与艰难,罗元鲲无法想象,但他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同时,一种新的责任感油然而生,那就是继续支持毛主席。

罗元鲲时刻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人民的生活,将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一些问题反映给毛主席,让毛主席能对一些事情有最基本的了解,以此来开展工作。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罗元鲲坐在书桌前,给远在中南海的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这里附上内的内容,有点长。

润之主席勋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顾一九二七年长沙一别,至今已二十三年矣,在此期间,我一直过着自食其力的教书匠生活,虽颇艰辛,但尚充实。

这几十年来,你转战南北,,终于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使灾难重重的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之道。

作为一个教师,我为能有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学生而感到无比光荣和骄傲,今后,我一定要在你的领导下,继续在教育战线上自食其力,为人民做一点事发一份光。

你在一师就读时的教师尚有一部分健在,如张干、刘策成等。你的国文教员袁仲谦先生已于一九三二年去世,现家境极其艰难,其妻戴常贞现年七十余岁,常无隔夜之粮,旧社会给教师造成之困苦,可见一斑。现已解放,想其生活当会慢慢好转。

千言万语,纷纷思绪,真一纸难以述尽。这次就写至此,容后再叙。敬颂大安。

罗元鲲这封信主要写了三点:

其一就是告知自己的基本情况,并表示将来继续在主席的领导下自食其力;

其二就是庆贺新中国的成立,为有毛主席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其三就是说明了当年第一师范的一些老师的情况,重点是袁仲谦(毛泽东的国文老师)的遗孀戴氏生活困难。

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4)

图:毛主席

罗元鲲这封信写于1950年十月五日,有意思的是,这一天的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赴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周世钊和王季范。

王季范于九月份提前进京,而周世钊是9月30日这一天才到达北京,但毛主席一直没有时间和他们见面。

直到十月五日这一天的下午,毛主席终于有了空闲在中南海和周世钊、王季范见面,为此,毛主席还特意将在京的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等人请来,一起聚在中南海叙旧。

他们当时谈到了原来第一师范的一些师生,但因为时间比较紧张,因此说得并不详细,几天之后,毛主席收到了罗元鲲的信,看完后,非常震惊,他没有想到师娘戴氏居然会有饿饭的情况。

毛主席很快将住在北京饭店的周世钊和王季范找来,询问他们罗元鲲、张干、袁仲谦遗孀戴氏的情况。这才知道一师这三位老师都将自己的一辈子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明明有机会成为政要或者一些行业的领军人物,但他们没有,而是一直教书育人。

他们教出了很多的学生,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很艰难。

罗元鲲年近七十还站在讲台上,家里人口众多,颇为困难;张干也是家庭比较困难;而袁仲谦则早在1932年就已经去世,遗孀戴氏已经七十余岁,独自生活,经常会饿饭。

毛主席很痛心,这三位一辈子教书育人的老师,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在晚年却没有得到任何的照顾,以至于会出现饿饭的情况。

周世钊和王季范将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沉思良久,送走两人之后,毛主席赶紧给湖南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写了一封信:

张次仑、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年均七十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我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张为校长,罗为历史教员。现闻两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

又据罗元鲲先生来函说,曾任我的国文教员之袁仲谦先生已死,其妻七十岁饿饭等语,亦请省府酌予接济。以上张、罗、戴三人事,请予酌办见复,并请派人向张、罗二先生予以慰问。张、罗通讯处均是妙高峰中学。戴住新化,问罗先生便知。

这是毛泽东信中篇幅比较长的一封,也是直接要求王首道对三位老师予以接济的一封信。很难得也很特殊。

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5)

图:毛主席

要知道,以往毛泽东给家乡亲人、朋友、同窗和老师等写信或者给地方政府写信的时候,除去个人的接济之外,毛主席几乎没有让地方政府给予谁提供特别的照顾,毕竟在毛主席这里,公私分明是最基本的原则。

但张、罗、戴三人的情况显然已经不仅仅是毛主席个人的事情,张、罗、袁都是毛主席曾经在第一师范的老师,同时他们也都是湖南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他们为湖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是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这样的老师已经不仅仅值得毛主席本人敬重,而是值得全中国的人民敬重。

而这样的三位老师,他们的晚年不应该被遗忘,不应该生活在困苦中,更不应该饿饭。

所以毛主席才让王首道对三位老师予以接济。

王首道接到信之后,立刻派人去了解情况,对三人进行接济,其中张干和罗元鲲得到1200斤救济米和人民币50万元(旧币,相当于1955年的50元)。

罗元鲲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给主席写了一封信,换来的居然是主席的如此关心,说不感动就假的。

罗元鲲一生执教,教出了无数学生,并没有想过将来学生会回报他,但有学生如此关心晚年的他,他还是红了眼眶。

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想起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习的景象,罗元鲲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写一本书,名字就叫做《第一师范时代的毛泽东同志》。

等到了1952年九月,就在罗元鲲即将完成这本书的创作的时候,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周世钊带来了毛主席邀请罗元鲲进京的消息。

罗元鲲很激动,加班加点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然后和张干一起北上进京,此次进京的还有毛主席曾经的塾师李漱清和邹春培的儿子邹普勋。

这四人中,年龄最小的就是毛主席儿时的玩伴邹普勋,在六十岁左右,而三位老师都在七十岁左右,李漱清更是已经78岁。

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6)

图:中南海合影,(左一)邹普勋、(左二)李漱清、毛泽东、(右二)张干、(右一)罗元鲲

正是因为如此,毛主席特意让湖南统战部派出同志护送四人进京。9月26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四人,在相互问候之后,毛主席对罗元鲲说:

“翰溟先生,我要再次感谢你,前年给我写的信,反映了教师生活问题,帮了党和政府的大忙。先生研究历史,以史为镜知兴衰,望先生发现问题,还要像过去一样,多多指教。”

罗元鲲听完之后激动的说不出话来,紧接着毛主席还问:“您现在还在写书吗?”

罗元鲲回答说:“有时写一点,但是,毕竟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了。”

毛主席听完眼睛有些湿润,再次开口说:“我在一师时,喜欢听您的历史课,喜欢看您写的历史书,您从前写的历史书,还保存着吗?还能借我拜读吗?”

罗元鲲赶忙说:“大部分还保存着,回去之后一定托人送来。”

几人聊了一会天,很快就中午了,毛主席设家宴招待四人,席间,毛主席亲自为老师夹菜,吃完饭之后,毛主席又带着他们游览中南海。

罗元鲲看到一栋栋古建筑,每栋大门门楣上都有匾额,上面标注着名字,他突然想起来自己的住处还没有名字,于是走到毛主席的身边,说:“润之,有一件事想请求你,不知道行不行?”

毛主席赶紧说:“翰溟先生,您是我的老师,有什么事,尽管吩咐。”

罗元鲲深深吸了一口气,说:“我想在自己身边留一副你的墨宝做纪念,想请你为我的寒舍题写个名字。”

毛主席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地说:“可以,只是我的字写的不好,您不要见笑。这个名字得好好想想。”

毛主席沉思了一会,对着罗元鲲说:“力食居如何?”

罗元鲲反复读这三个字,他想到了他一直以来坚持的自食其力,想起他曾在课堂上一直强调要自食其力。

而毛主席则想到了更多,他想到了罗元鲲在课堂上讲的自食其力的小故事,想起了过去革命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那些年。

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7)

图:毛主席

罗元鲲想着想着双眼湿润了,对着毛主席说:“谢谢,这真的是太好了,知我者,真润之也。”

毛主席拿出一下午的时间陪着四人,之后,四人在北京住了下来,国庆节还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在北京走走、看看。

这期间,罗元鲲在北京看了很多,又想起袁仲谦家人委托自己的事情,遂想和毛主席聊一聊,但毛主席太忙,抽不出时间来见他们。

10月18日,毛主席派秘书给罗元鲲送来了“力食居”三个字的条幅,并告诉李漱清和邹普勋两人第二天到中南海和毛主席谈谈韶山冲的一些乡情。

罗元鲲趁着这个机会给毛主席写了两封信,一封是感谢毛主席“力食居”的题名,然后反映了基层对历史文物的不够爱护,提出了一些保护的意见;另一封是代替袁仲谦的家人请求毛主席为袁仲谦写碑文。

除此之外,罗元鲲还将自己写的《第一师范时代的毛泽东同志》一并托李漱清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后思考了很多,三天后,给罗元鲲写了一封回信:

翰溟先生:

十月十九日赐示敬悉。李先生交来两件,均已拜读,极为感谢。自传兴会飚举,评论深刻,可为后生楷模。另件所述“特色”诸点,得之传闻,诸多不实,请忽乞表为荷。两件奉还。

袁先生墓文遵嘱书就,烦为转致。新化古寺有所损毁,极为不当,此类各地多有,正由政务院统筹保护之法,故不单独写字,尚祈谅之。僧尼老者守寺,少壮从事劳动,此论公允,已转政府有关机关酌处。此复。

落款是毛泽东,时间是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当罗元鲲看着“力食居”的题名和“袁吉六先生之墓”的碑文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之情,七十余岁的老人留下了眼泪,既是告慰老友,又是欣慰有毛主席这样的学生。

所以在11月8日,当毛主席再次在中南海接见四人的时候,罗元鲲向毛主席表示了自己的感谢。他对毛主席说:“润之,我敬你一杯酒,谢谢你对我的关照,我还要代表袁吉六先生谢谢你写的碑文。”说完双眼再次湿润了。

毛主席赶紧表示这是他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做的。

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毛泽东老师罗元鲲主张自食其力)(8)

图:毛主席

这次宴请之后,四人开始收拾东西回乡,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分别置办了礼物送给四人。等到他们回去的那一天,毛主席太忙没有时间为他们送行,只能让秘书代替他去送送几位老师。

当时的毛主席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他和罗元鲲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年,也就是1953年,71岁的罗元鲲在长沙病逝。

我们看毛主席和罗元鲲先生的师生情,真正应了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罗元鲲知识渊博,对教书育人是真的存了热爱之心,所以他全力以赴,不仅将自己的历史知识教给学生,更是言传身教来告诉学生要自食其力,要严格要求自己,正如他六十大寿的时候所写的对联那样:

“平生不赌不嫖不烟,无可恨矣;太上立言立功立德,诚难能哉!”

新中国成立之后,罗元鲲知道学生成了主席,他自己虽然生活困难却并没有写信求助于毛主席,而是如实反映问题,希望毛主席能够关心袁仲谦的遗孀,堪为人师典范。

建国之后,毛主席获知将一生都奉献给讲台的历史老师罗元鲲家境困难,遂写信让王首道接济,还将罗元鲲等请到北京作客,当罗元鲲提出请主席为他题写居室之名的时候,他并未推辞,甚至还为袁仲谦老师写了碑文。

面对罗元鲲反映的一些问题,毛主席也很是重视,给予了必要的关注。

谨以此文献给毛主席和罗元鲲先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