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待大自然有什么建议(人的生命如白驹过隙)

先说自己:奔五的年纪,才知生命相对于自然界而言,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那么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究竟有何意义?

首先得承认,这个标题有些大。

如何善待大自然有什么建议(人的生命如白驹过隙)(1)

去年自家小孩子高考前,我对小孩子说,只要你不报考天文专业,其他的专业我都不反对。

马上就会有网友来问,这是为什么?

五百年前,人类还不知道什么叫太空的时候,你看看人文是多么的繁荣,东方有道教,儒教,佛教;西方有上帝,伊斯兰世界有真主安拉。

但是现在,这些东西已经变成信仰的可选项,太空的神秘面纱已然褪去,呈现在地球人面前的是非常残酷的事实:即便是地球,也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的一个细胞的细胞的......细胞,所以想想一下一个人吧……

说到这,答案自然出来了:不学天文,是因为学了之后,真的太自卑了。

当然作为一门科学,人类还是要去探索研究。这个不在咱们今天的讨论范围。

马上又有网友会问:你说这话什么意思,难道我们全部都要混吃等死,不再奋斗?

其实,关于天地人的关系,中国古人两千年前,已经有成熟的思想了,先看看道家始祖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他那个年代,已经很深邃得考虑过这个问题,并且也已经清晰得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说实话,道家思想太玄,核心是“道法自然”,让人马上想到了央视的节目“人与自然”,看到这个节目,会想到达尔文,难道达尔文两百年前,偷偷看过《道德经》?他的所有理论体系正好诠释了《道德经》的精华思想“道法自然”。

我知道,小伙伴们会继续问:你这扯远了,我们不太懂,也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好吧,以我的理解,你所有的人生奋斗,都是“道”与“德”的范畴,你看,还是没有离开老子的思想。当然,老子的核心思想在“道”(所以他的著作称为《道德经》,道家也正因此称为“道教”);至于“德”,就不得不提另外的高人“孔子”。孔子究其一生的奋斗在探索“德”,所以也只能算是老子的学生。“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是《道德经》的原话。

如何善待大自然有什么建议(人的生命如白驹过隙)(2)

说到这里,答案也很明确了:孔子的著作大家可以自己去读,读完应该就两字“仁”“礼”。

“礼”是阶级社会的思想,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所以这个理论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即使在现代社会,还是有人不断会问:人究竟有没有阶层或是生而平等的?这个问题太大,以后慢慢说,这里我们只这么说,在现代社会中,因为社会分工不同,对于上司,同僚,下级,亲戚朋友,同学,邻居,陌生人等不同人群应该具备不同的礼节。

“仁”其实就是现代人天天挂在嘴边的那个字“爱”。谁提得最多,当然是基督教了。难道孔子去世五百年后,在西方复活了,或者基督也偷看了孔子的著作。即便如此,如果孔子知道了,也一定会感到高兴,毕竟在西方,还有一个高徒,把他的理论发扬光大了。顺便说一句,五百年,即使在落后的古代,东方思想传播到西方,时间已经足够了。并且你去看历史,真得很巧,基督诞生的年代,刚好是汉朝通西域后不久,说明什么?说明东方的文明也在向西方传播。

当然,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很伟大的,我竟然可以用它来解释“道”与“德”:

“道”就是客观存在,就是物质;“德”就是思想意识。不同的客观存在,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

这正是“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好吧,老子在德国,居然也有一个高徒。

讲到这,我知道有小伙伴要发飙了,你一个农村人,读了几年工科,充其量是个工程师,怎么能讲人生大道理呢?

这个问题,我的解释是:岁数稍大,有些文化,人生经历相对丰富的人,最后都理解了人生。只是大部分人,心里明白,但写不出来。如果能很好地描述出来,你的思想就接近哲人或思想家了。

如何善待大自然有什么建议(人的生命如白驹过隙)(3)

文章的结尾,顺便弱弱地问一句,阿迈国那些海x的后代,无论他们如何伪装,听过道家,儒家的理论后,自负的眼神里会不会有一点点的愧疚?

好了,小伙伴们,咱们过几天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