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韩信的成语(汉语中和韩信有关的成语)

历史上关于韩信的成语(汉语中和韩信有关的成语)(1)

韩信,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在当年的楚汉相争中,他创造了许多令世人惊叹、令对手无奈的战争范例。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韩信的战例还有着参考价值、甚至实用价值。

身为汉初名将,韩信为西汉的开国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出身低微,但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分别封过齐王、楚王;淮阴侯;被刘邦拜为上将军并授印,还曾经封为左丞相、相国,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一位把王、侯、将、相全部担任一遍的古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禽通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韩信也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所以,汉语中留下许多和韩信有关的成语,这些成语都有一定的背景或典故。

历史上关于韩信的成语(汉语中和韩信有关的成语)(2)

1

一饭千金、知恩图报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上边这段话的意思是韩信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到淮河边钓鱼,作为他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由于他酷爱学习,一边垂钓还一边手捧竹简(当时的书),专心苦读。由于他读书过于专注,即使有鱼咬钩,他也会看不见,结果钓了半天鱼,却经常一条也未抓到手。没有鱼也就换不来米粮,到吃饭时只能挨饿。

那时在淮河漂洗纱丝的妇女很多,韩信的落魄相被其中一位看到后,这位被后人独称为“漂母”的妇女很同情他,也为韩信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就把自己饭给饥饿的韩信吃,从而使韩信度过了难关。韩信吃了漂母的饭以后,非常激动,就对漂母说:“我日后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谁知漂母却激励他说:“你一个堂堂的男子汉,却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同情你才给你饭吃,并不是图你日后的报答。”

韩信一听羞愧难当,更加苦读和习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学习和苦练,韩信终于功成名就。

韩信被拜将、封王之后,衣锦还乡。他想起了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就派人将这位善良且对他有大恩大德的漂母找来,当面赏赐她一千两黄金作为对当年给他饭吃的回报并兑现自己要重重报答漂母的诺言。谁知,漂母仍和当初一样,坚持不受那千两黄金,还从那时起就隐居起来,让世人再也找不到她。

清江浦区现存有漂母墓,淮安区现在也存有漂母祠,漂母井等纪念漂母贤德的建筑物。在漂母祠旁边有一块诗碑,上面刻着当年乾隆皇帝南巡临淮时写下的一首诗:洴澼纩人识俊雄,偶然一饭济涂穷。丛祠不断故乡火,冻浦犹存沈钓风。奚异三千六百轴,输他济北杀城翁。淮阴生死由巾帼,是始须知以是终。

这就是“一饭千金”“知恩图报”的来历。

2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下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前去南郑,途中烧毁向东的栈道,然后再大张旗鼓地修理,表示他是无意向东边方向扩展。这是刘邦采取的韩信计策:率大军悄悄绕道北上,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打败雍王章邯,比较容易地平定了关中。于是被后人称之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比喻在军事上用表面的行为作掩护,迷惑对方,而背后进行有利于己的行动。

3

独当一面

《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据《史记》记载,张良对刘邦说:“汉王手下这么多大将,只有韩信是做大事的人。他可以独当一面。”也就是说在张良眼中,只有韩信是可以单独迎战一面之敌或者能单独担当一个方面的重要任务。这也就是成语“独当一面”的来历。

4

羞与为伍、居常鞅鞅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面这段话告诉我们,汉室平定后,刘邦知道韩信的军事才能,唯恐韩信造反。先将韩信由齐王改楚王,后又降为淮阴侯。韩信也知道刘邦对其才能又恨又怕,经常称病不去朝中。

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却又希望被重用,在家闷闷不乐,对于自己被和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一样处于封侯的同等地位感到非常耻辱。

樊哙因鸿门宴有功,被刘邦封为“舞阳侯”。一次,韩信从樊哙门前经过,樊哙跪地迎接,并以臣子身份说:“大王能踏临哙门,实在是哙三生有幸!”韩信走时,樊哙又跪地相送,对韩信百般敬仰。但是韩信出了樊哙府门后就笑着说:“我这一生竟然是和樊哙这样的人同伍(都是封侯)的啊!”

后来就把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称为“居常鞅鞅”,将不愿与自己轻视的人在一起说成是“羞与为伍”。

5

捷足先得、逐鹿中原

这一条成语也可以说成“捷足先登”。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刘邦听说韩信已经死了,心里很高兴,但还是假惺惺地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刘邦就将蒯通抓来要杀,蒯通辩解说:“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 后来就借此比喻行动迅速而占得先机者为“捷足先登”。而“逐鹿中原”是比喻争夺天下,也就从那时逐渐流传开来了。

6

多多益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韩信在帮助刘邦打下天下后,出于巩固自己政权的考虑,嫉贤妒能,尤其是对韩信这样军事才能太过突出的人。于是,就找借口把韩信抓了起来。这时,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刘邦问韩信:“如果我带兵打仗的话,能指挥多少人?”韩信回答说:“陛下不过能领兵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能指挥多少人呢?”“臣带兵,多多益善啊。”韩信回答的是越多越好,没有上限。

刘邦听了又讥笑说:“你用人带兵的本事比我大,那为什么还被我抓起来呢?”韩信无奈地回答说:“陛下虽不能带更多的兵打仗,但是很善于管理和使用我们这些将领,所以,我虽然能辅佐陛下平定天下,最终也只能落得陛下手中的一个阶下囚而已。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已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了。”

7

胯下之辱、能屈能伸、以德报怨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明·王典《淮阴少年行》诗曰:“淮阴少年争叱咤,嗔目语难相凌骂。王孙佩剑空雄豪,俯首从之出胯下。”又云:“王孙王楚锦衣归,却召少年作中尉。”

韩信小时因为喜欢习武,所以平常好带刀剑,使枪舞棒。

一日,韩信身背佩剑上街,被一青年无赖截住并对他说,“看你长得又高又大,还带着宝剑,其实你的胆子很小。”然后当众讥笑他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把你身上宝剑拔下来刺我;要是怕死,那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看了看这个无赖,觉得小不忍则乱大谋,况且秦朝典刑极严,如果拿刀使剑地争斗起来,都是处以极刑。于是,他俯下身,伏在地上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

当时集市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确实是个胆小如鼠的人。然而,韩信不管别人怎么笑他,他仍天天坚持读书习武,后来辅佐刘邦建立了汉王朝,成长为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

韩信封楚王之后,衣锦还乡。他召来当年羞辱他的那位青年,不仅没有为难他,还让他做“楚中尉(一个管捕盗的官)”。韩信的这些美好品德,就构成了“胯下之辱”、“能屈能伸”、“以德报怨”的成语。

淮安城里自明代起就在兴文街中段修建有一座胯下桥牌坊,以纪念和弘扬韩信能够忍辱负重的美好品德。历数百年后,胯下桥牌坊圮毁。至清同治丁卯年(公元1867年),地方贤士集资重修。因清末民国年间战乱不断,胯下桥再次圮毁无存。现在的胯下桥是1982年由淮安县政府拨款重修,1986年曾被大风刮倒,随即又由县城建局派人扶起,并用水泥加固至今。

8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西楚霸王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被汉军围于垓下,渐渐不支、兵少食尽之际,汉军和与汉联盟的诸侯军围了楚军一层又一层,即所谓“十面埋伏”。夜晚,更深人静,楚军人人思乡心切,韩信就令围困项王的汉军及诸侯军一起唱楚人乡曲,结果,项羽以为自己的楚地已经失陷,听得大惊失色,楚军则听得毫无斗志。陈寿著的《三国志·吴书·胡综传》上说,“昔武王伐殷,殷民倒戈,高祖诛项,四面楚歌。”这样,后人将在军事上遇到腹背受敌、走投无路的绝境时,就常常用“四面楚歌”来形容。

9

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在秦末楚汉相争时,韩信与项羽部下赵王狭路相逢。当时赵王不仅兵多将广,而且粮草等也很丰足。韩信带领汉军且战且退。待退到泜河河边时,韩信让一万人背靠泜河安营扎寨,赵王大军看见都大笑,认为韩信不懂军事。此时汉军已无退路,韩信便进行战前动员:我们已经退到了河边,前面是赵王大军,后面是滚滚的泜河,无后退之路,必须向前,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于是,韩信所率的汉军在战场上个个奋勇争先,人人拼死杀敌。结果把强大的赵王军队彻底打败,还活捉了赵王歇,斩杀了赵王大将成安君陈余,大获全胜。

仗打完后,有人对韩信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背水扎营的。韩信说,兵书上有一句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啊!

10

拔旗易帜

《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同样是在与赵王歇的那场战斗中,韩信在赵军攻来时,派两千人悄悄绕到了赵王的营地,将赵军旗帜全部拔掉换成汉军旗帜。赵军本来被汉军背水一战已相持不下,发现自己营地旗帜换了,以为后面的大本营已经完全陷落,结果军心大乱,毫无斗志,将官也制止不住。而汉军前后夹击,最终获得大胜。

11

金石之交、解衣推食

《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金石之交、解衣推食都是比喻友情深厚,牢不可破。

楚汉相争中,韩信打下齐王田广和司马龙且的军队后,派人告诉刘邦说:齐人是虚伪狡诈的,之前几次反复易主。他们这么容易反复,而且南边又与楚国交界,所以可以暂时立一个代理的齐王来稳定局势比较好。我只是为大局着想,并不是我韩信要这个王位。刘邦听了后,认为韩信在趁机要王位,大怒,因张良、陈平及时劝说,说明此时无韩信还不能得天下,于是刘邦改口假惺惺地说道:“大丈夫平定诸侯,那就可以真正地封王,何必再做个暂时代理的?”

项羽的精锐司马龙且军队覆灭后,项羽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很害怕,就派盱眙人武涉去劝降韩信说:“你自己认为和汉王刘邦是厚交,为他尽力尽心,东征西讨。要知道汉王这人贪得无厌,你将来肯定是要被他擒杀。”

韩信认为,刘邦 “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地位。既然刘邦对我如此亲近、信赖,我怎么可能背叛他?即使到死也不会变心的。”

后来韩信由齐王贬楚王再削为淮阴侯,自己感叹说:“果真被人说中了,现在天下安定了,而我是活该要遭烹杀的了。”

12

勋冠三杰、战无不胜

《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康);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后人因此把韩信、张良、萧何并称为兴汉三杰,而在这“三杰”之中,韩信的作用无疑又是最大的。在今淮安区镇淮楼东路的韩侯祠中有“勋冠三杰”的大横披。曾写下“山雨欲来风满楼”千古名句的唐代大诗人许浑,在他的《过楚州》中曾写下“刘仙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的诗句,可见在唐代,韩信庙就已经是淮安的一个著名景点了。

13

国士无双、推陈出新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一般将领多的是,但像韩信这样的,那是一国之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啊。

韩信离开项羽后投奔刘邦。刘邦对这位曾受胯下之辱的人看不起,就让他管理粮仓。也就是《淮阴侯列传》说的“以为治粟都尉。”按《西汉演义》说,韩信采取了“推陈出新”的管理办法,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再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的现象,这无疑是仓储管理史上的创举。但刘邦并未认可韩信的才能。当时刘邦手下偷偷逃走的士兵很多,韩信就跟着那些士兵一起逃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赶紧去追,汇报刘邦也来不及。等他把韩信追回来后,再拜见刘邦时,刘邦气得问他:“你为什么要跑?”萧何说,“臣没跑,臣去追韩信了。”刘邦更气:“每天跑了那么多,也没见你追,现在韩信跑了,你就追,什么意思?”萧何说:“别的人,到处都有,但是像韩信这样的,可是一国之中独一无二的。你要想得到天下,那必须用韩信不可。”

刘邦直到这时,才采纳萧何意见,为韩信筑坛拜将,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授予上将军印,真正把韩信重用起来。

淮安城的上坂街北首一直建有“汉淮阴侯韩信故里”碑,两侧对联即为“王孙遗址 国士无双”和“文官下轿 武官下马”。碑正面的“淮阴市”是明代当地的一条街的名称,和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淮阴市”是没有关联的。

14

兔死狗烹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这是韩信在未央宫被谋杀前的感叹。兔子抓完了,还要那些好的猎狗有啥用?天上的飞鸟捕尽了,好的弓箭只有收藏起来了;天下平定了,那些帮着打天下的能臣谋士还留着有什么用呢?该杀、该烹煮了。

其实在韩信被杀前,武涉、蒯彻都曾和他说过,等天下平定后,刘邦肯定要杀他。但韩信一直认为刘邦和他的友谊是金石之交、解衣推食那样的亲密无间。因而他对刘邦本是一片忠心。然而自古帝王多猜忌,刘邦对于韩信在自己身旁却总认为没有安全感,直到吕雉长乐钟室缚韩信斩之,才“且喜且怜之。”

15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这一典故是说韩信至所以受刘邦重用是因为得到萧何的举荐,而韩信最后屈死未央宫,也是萧何给刘邦出的主意。

韩信初投项羽,未得重用;后投刘邦,刘邦只让他管理粮仓。虽然韩信想出了“推陈出新”的方法,但并未引起刘邦的注意。韩信无奈想离开刘邦另谋出路时,是萧何及时追回了韩信并向刘邦极力推荐,并举荐说韩信是“国士无双、略不世出”,刘邦最终“筑坛拜将”重用了韩信。然而天下平定了后,猜忌心重的刘邦也是采用了萧何的谋略,由吕后擒杀韩信于“长乐钟室”。因此后人才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叹。乾隆诗中也才会有“淮阴生死由巾帼”的感慨,既说出韩信年轻时受漂母一饭之恩,又点出韩信最后死于吕后的结局。有副写韩信的对联说得很形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里的“一知己”就是萧何,而“两妇人”则是指漂母和吕后。

在汉语中,还有“略不世出”,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伪游云梦”,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功高震主、不赏之功”,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筑坛拜将”,出自《汉书 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钟室之祸”,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传檄而定”,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乡利倍义”,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肝胆相照”,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伐功矜能”,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兵仙神帅”,来自明·茅坤《史记钞》:“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各自为战”,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秋毫无犯”,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大张旗鼓”,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反其道而行之”,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人心难测”,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时不再来”,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不可胜数”“肝脑涂地”,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言:“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櫜鹓,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痛入骨髓”,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身首异处”,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为德不卒”,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小人也,为德不卒。”“锋不可当”,出自《汉书·韩信传》:“汉兵远斗,穷寇〔久〕战,锋不可当。”《史记·淮阴侯列传》:“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败军之将,不可言勇”,取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以短击长”,取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气吞山河”,取自《元曲杂剧·萧何月下追韩信》:“背汉投楚,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等等等等。

韩信一生是富于传奇色彩的,据不完全统计,和韩信相关的成语俗语多达80多条,可能是我们中华民族留下成语典故最多的一个人了。

有关韩信的成语丰富了我们中华文化,也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历史上关于韩信的成语(汉语中和韩信有关的成语)(3)

—END—

作者简介:

作者秦九凤,系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

历史上关于韩信的成语(汉语中和韩信有关的成语)(4)

历史上关于韩信的成语(汉语中和韩信有关的成语)(5)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淮安文史网立场。©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转载须注明出处)图文排版:黄美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