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

文/点点文史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1)

公元961年的夏天,在一场酒宴上,宋太祖赵匡胤于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地解除了功臣宿将对大宋禁军的掌控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而这极具戏剧性的事件在被广泛流传的同时,也留下了太多的疑问。为什么赵匡胤只是寥寥数语就让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们乖乖地自动交出兵权?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2)

杯酒释兵权

这场看似平常的宫廷酒宴中,究竟暗含着怎样的玄机?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3)

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

建隆元年末(公元960年),赵匡胤先后平定了李筠、李重进的二李叛乱,给心怀二志的地方节度使以极大震撼,于是他们纷纷转向赵匡胤,努力表示对新朝的热情与拥护,这是赵匡胤最愿意看到的。

但是他真正担心的还不是地方节度使的图谋不轨,因为藩镇暂时还没有足以颠覆中央政府的军事实力。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4)

杯酒释兵权

赵氏之忧不在藩镇,而在萧蔷之内。

对于一个依靠禁军实力而走向大宋最高权力宝座的人,赵匡胤深知禁军的力量,而且他的成功也给手下人树立了一个典范,难保他们不会有一天也学习一下“黄袍加身”。

所以说,这才是赵匡胤内心深处最担忧的。

但,现在统率禁军的将领都是曾经和他出生入死的、拥立他走向皇位的兄弟。

那么,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既不伤和气,不激化矛盾,又能成功地解除他们的兵权,实现皆大欢喜的结局呢?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5)

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建隆二年七月,有一次在退朝以后,赵匡胤把他当年的一些战友,现在的禁军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四人叫到一块喝酒。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6)

禁军四大将领

在喝酒的时候,赵匡胤即兴发表感言,有两层意思,第一,他能有今天全靠兄弟们的鼎力支持;第二,感慨当皇帝的日子不好过,还不如当禁军将领的日子好过,他没有一天晚上敢放心睡觉的,天天提醒吊胆。

赵匡胤这番话一说,石守信四人感觉不对劲,怎么会这样的呢?

赵匡胤是这样解释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不难知之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这个一点都不难理解,皇帝的位置谁不想坐。

此话一出,四人坐不住了,他们已经听出了赵匡胤的意思了,这妥妥的是一场鸿门宴啊。

想到这,他们立即跪下磕头,表示他们都是真心拥戴皇帝的,如今天命已归,谁还敢怀异心呢。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7)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于是,赵匡胤又说了一番话:

《续资治通鉴长编》:“不然,汝曹虽无异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不欲为,其可得呼?”

这个话的意思是,你们都不会这样做,但是你敢保证你手下的人没有想法?万一你手下的人想富贵, 他们找一天,然后把黄袍加在你身上,你做不做皇帝?

石守信等人愕然,纷纷表示他们不知道要怎么来处理这个事情,请求赵匡胤给他们指一条明路。

赵匡胤很坦然,他说这个人生非常短暂,眼睛一睁,眼睛一闭,一辈子就完了。人生如此短暂,然而大家都想富贵,说白了,就是想多挣点钱。

那么,只要你们把兵权交出来,然后到地方做一个节度使,那个收入非常丰厚,而且朝廷还会给你们很多赏赐。

话说道这个份上,他们四人全都明白了,赵匡胤这是要夺了他们的兵权。

第二天,石守信四人都分别上了一个奏章,要求辞去禁军将领职务。

此举正合赵匡胤之意,于是他大笔一挥,全部批准,把他们全部调到地方,担任节度使。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经过,赵匡胤轻而易举就罢免了禁军将领的兵权。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8)

杯酒释兵权的结果

禁军将领们在朝廷禁军中所担任的高级将领职务都被免除了,只有石守信还暂时保留了一个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职务,但这个职务是一个虚名,没有实权,一年以后便被罢免了。

赵匡胤将中央禁军拆分,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功臣宿将的兵权后,赵匡胤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掌控的人来担任禁军将领。将禁军领兵权拆而为三,用名望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相当于是赵匡胤亲自来掌控禁军。

赵匡胤的目的达到了,当年跟随他的那些执掌兵权的结义兄弟们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了,他的威胁大大减少了。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9)

赵匡胤

另外,赵匡胤还做了一些安抚的措施,让这四个人都成为了皇亲国戚。赵匡胤将大女儿许配给了王审琦的儿子,二女儿许配给了石守信的儿子,将他守寡在家的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做妻子,让他的弟弟赵光美娶了张令铎的女儿。

结为姻亲,赵匡胤进一步拉拢了石守信等人。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10)

杯酒释兵权作为宋朝初年政治军事中的一件大事,几乎所有的相关史书都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这个戏剧性的事,很少有人怀疑。但到上个世纪末,有些学者开始对这个事情产生了怀疑,开始质疑此事的真实性,他们认为杯酒释兵权事件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那么究竟杯酒释兵权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后人杜撰的?

杯酒释兵权真伪之反方的三点依据

一、史源有疑

“杯酒释兵权”这个史料的来源有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这个事件后面有一个小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此事最大,而正史《实录》,皆略之,甚可惜也,今追书。”

作者李焘认为,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在宋代的《太祖实录》还有《三朝国史》中间,没有记载,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李焘把它追补上去了。

《续资治通鉴长编》:“王曾《笔录》皆得其实,今从之,文辞则多取《记闻》,稍增益以丁谓《谈录》。”

而李焘的记载是根据宋人的三部笔记把它(杯酒释兵权)补上去的。

故此,有学者提出疑问,正史没有记载,是由三部笔记中的内容补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去的。

这个笔记是否可靠?无从查起,所以史源有疑。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11)

史料

二、故事累积而成

“杯酒释兵权”这个故事的形成是累积而成的,并不是一开就记载的那么详细的,是从三部笔记中,由简单到复杂,从无到有这么一个逐步补充的过程。

(1)最早的记录,宋真宗时宰相丁谓所写的《丁晋公谈录》,说的是太祖时的宰相赵普告诉赵匡胤不能让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继续担任禁军将领,赵匡胤不信,不认为他们会背叛自己。《丁晋公谈录》:“只如陛下岂负得世宗?”

周世宗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背叛他呢?赵普是这样说的。

(2)第二部记录,宋仁宗时宰相王曾所写的《王文公笔录》,说是宰相赵普多次给赵匡胤提意见罢免禁军将领,最后赵匡胤没办法,将禁军将领召集在一起,威逼利诱,让他们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

这两个记载里面,没有谈喝酒的事情,只是罢了禁军将领的职务。

(3)第三部记录,宋神宗时司马光所写的《涑水记闻》,其中有赵匡胤和禁军将领喝酒的详细经过,“杯酒释兵权”主要是在《涑水记闻》记载的。

经历了三朝,这个故事才发展完整了,而后,李焘才把它记载下来的,所以认为这有问题。

三、时间有问题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的杯酒释兵权是在建隆二年七月,而在建隆二年六月初二,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了,皇太后去世,这个期间赵匡胤要服丧,在服丧期间怎么能召集手下人喝酒呢?

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的呢?杯酒释兵权真的是后人杜撰的?


杯酒释兵权真伪之正方的四点依据

(1)作者,是严谨的人

从这三部笔记中的两个作者王曾和司马光来看,看他们是不是满嘴说谎的人,看一个人写的东西是否是真实的,那就要从这个人的为人方面来看。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12)

首先,王曾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宰相,根据史书记载,宋仁宗天圣四年,天下大雨,汴河发大水,有传言称河水将淹没开封城,弄得开封城的百姓人心惶惶要弃城逃跑。

皇帝问王曾怎么看待这个,王曾说如果汴河发大水要淹没京城,那么一定会有文书上报到朝廷,现在文书没有来,说明是谣传,不可信。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后来验证果然是谣传。

可见,王曾这个人,他对谣言是不相信的,他对谣言是有很高的鉴别能力的。

所以说,王曾写的东西是比较可信的。

其次,司马光写过《资治通鉴》,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历史学家。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13)

史学家司马光

一个编写过《资治通鉴》的严谨的历史学家,会编造一个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吗?

当然不会。

清人陈宏谋曾这样评价司马光:“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

由此可见,司马光是以诚信、不弄虚作假为本,捏造事实这样的事他不会做。

(2)史实,有类似的记载

在历史上有没有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事情呢?

禁军最高将领的职权被解除,在北宋初年确实有记载。在建隆二年的闰三月,赵匡胤把禁军的两个一把手解职了。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是慕容延钊,赵匡胤把他免职了,调任他到山南东道任节度使,

《宋史·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十》载:“建隆二年,长春节来朝,赐宅一区。表解军职,徙为山南东道节度、西南面兵马都部署。”

同时也罢免了禁军侍卫司的最高长官韩令坤的职务,让他担任成德节度使。在他们两人走的时候,赵匡胤还特地办了个酒宴,欢送他们。

这说明,禁军的两个最高长官在杯酒释兵权之前就已经被解除兵权了。

(3)时间,没问题

赵匡胤能不能在杜太后去世的期间举办一个酒宴?

这涉及到古代的丧服制度。古代只要太后死了,皇帝肯定要服丧。服丧根据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14)

服丧

有四种:

  • 三年丧
  • 期年丧
  • 九月丧
  • 三月丧

这样看来,赵匡胤应该服三年丧(实际上是二个周年,因为服丧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都不一样,所以取二个周年的时间,即二十四个月)。

但,根据《宋史·礼制》的记载,服丧是有变通的,这个变通叫“以日易月”,就是以一天代表一个月。

杜太后六月初二去世,过二十四天后是六月二十六,赵匡胤解除服丧。

因此,时间上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根据《宋会要辑稿》中的记载,在建隆二年七月十九日,赵匡胤还举行过国宴,国宴都能举行,更何况是召集四个将领搞一个私宴。

(4)方式,赵匡胤有借助酒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赵匡胤用喝酒的方式来解除兵权,这个事情可信不可信?这要看赵匡胤这个人处事,有没有用喝酒来解决问题的这个习惯。

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嗜酒如命,而且逢喝必醉,喝醉以后第二天就后悔,然后再喝再后悔。

在喝酒这一方面 ,赵匡胤是有错就改,改了再犯。

所以,赵匡胤借助酒来解决问题,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举个例子,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15)

义社十兄弟

赵匡胤刚继位的时候,他手下有一帮兄弟【义社十兄弟】特别骄横,不遵守法纪,为此,赵匡胤特地把他们召集到固子门的一个小树林里喝酒,说了一番话,《闻见近录》:“此处无人,尔辈要作官家者,可杀我而为之!”意思是这里没人,你们谁要想当皇帝,现在就可以杀了我,义社十兄弟吓得跪地求饶。

这个例子说明赵匡胤确实用喝酒这种方式解决过问题。

从以上四点来看,杯酒释兵权这个事情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可能在某些个别的细节上有些夸张。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16)

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成功?

既然杯酒释兵权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赵匡胤在酒宴上只是寥寥数语,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就乖乖地交出了兵权?这些大权在握的禁军将领,大宋的开国元勋们真的就那么愿意交出兵权吗?

《乾隆御批通鉴》载:“读史者率以宋祖杯酒释兵权,为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之安,此鄙见也!守信数人若果不可制,岂数言委曲规讽,所能罢其典兵者。”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17)

剧照-乾隆

乾隆做了六十年的皇帝,他很了解皇帝跟大臣之间的那种微秒的关系。皇帝想驾驭大臣,大臣想挟持皇帝,他们之间既有结合的一部分,也有斗争的一面。所以乾隆很明白杯酒释兵权绝不是喝顿酒就解决问题的。

在杯酒释兵权故事的表面之下一定有一个权力之间的争夺。

皇帝赵匡胤和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之间有一个角逐,而这个角逐的最后结果是赵匡胤胜利了。

1)赵匡胤的能力远在石守信等人之上

赵匡胤的智慧、能力、威望远在这些功臣宿将之上,石守信等人也不是吃素的,但是他们知道斗不过赵匡胤,因为他们和赵匡胤之间一直在较量,他们很了解赵匡胤,如果不照办,将来后果很严重。

这是一个长期较量的结果。他们相互之间都很了解,所以他们服赵匡胤。

2)禁军首领早就适应了君臣之分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18)

臣之分

石守信等人已经对君臣关系非常清楚了,赵匡胤是君,他们是臣。正如《论语·八佾》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们已经适应了“君君臣臣”这种关系。

3)杯酒释兵权不是一天完成的

它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赵匡胤在解决禁军高级将领的问题时候,首先解决的是两个一把手,殿前司的一把手慕容延钊,侍卫司的一把手韩令坤。

首先,让他们既兼任禁军的一把手,又派他们到地方上担任节度使。名义上是禁军首领,实际上已经被外放了,赵匡胤架空了他们禁军一把手的职务,让他们对禁军没有直接的掌控权。

然后,再罢免他们禁军职务。

两个一把手解决了,后面的二把手三把手就好办了,解决起来就容易了。

所以,赵匡胤从建隆二年的润三月到七月,前前后后用了将近四个多月的时间,才把禁军两个最重要部门的前三把手全部免职。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19)

杯酒释兵权的影响

用两个字来概括:超巨

杯酒释兵权解决了三大难题:

1)彻底杜绝了禁军将领发动政变的可能

禁军将领再也不能像赵匡胤那样发动政变了,赵匡胤把他们的兵权全部夺了,犹如过河一定要拆桥,杜绝他们要再想进一步的可能,彻底断了他们反叛的心思。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20)

2)成功解决了开国将领居功自傲、骄横不法的问题

通常,那些开国功臣、将领都会仗着功劳目无王法,仗着跟皇帝的关系,仗势欺人,自视清高,赵匡胤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3)成功解决了开国君王跟开国功臣的矛盾

在中国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开国君王诛杀开国功臣惯用的手法。比如汉朝的刘邦诛杀功臣,他在困境之中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大肆诛杀开国功臣。

而赵匡胤采取的做法不一样,他采用了“赎买”的方法。他用官位和金钱来赎买军权,只要把军权交出来,就给予高官和财富,然后再结成亲家,达成互信,做到双赢。

赵匡胤的这种做法,在历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它体现了宋代政治从开国到杯酒释兵权一直贯穿的“文明”和“理性”思想。

表面之下有第二季吗(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存在)(21)

杯酒释兵权,反映了宋朝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视。宋太祖赵匡胤使用“杯酒释兵权”这一和平手段,既不伤及君臣之和气,又轻而易举地解除了那些手握兵权的功臣宿将对他的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变的发生,可谓是一箭双雕,真正的做到了“双赢”。

然,杯酒释兵权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一顿宫廷酒宴就解决了问题的。它是赵匡胤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部署,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完成的。而其中的每一步赵匡胤都是深思熟虑、思之再慎

它体现了赵匡胤的深谋远略以及杰出的军事才华。

杯酒释兵权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内良方,有着影响的深远。

它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端。为他后续大刀阔斧改革军事体制和地方政治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读史不能只看其表面,更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感悟。

我是点点文史,欢迎点评、建议,大家一起交流。


参考资料: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丁晋公谈录

论语·八佾

《乾隆御批通鉴》

《王文公笔录》

《涑水记闻》

《宋会要辑稿》

《闻见近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