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伟大啊,圣人的大成之道!他的德性充沛于天地之间,使万物生长发育,这圣人之道法天则地,象峻极一样合于天道,天下众生无不覆盖。用这个圣人之道教化人民、治理国家真是游刃有余、优哉悠哉,礼的大纲三百目,礼的威仪细节有三千条,一定要等那有德有位的人出来,才能够实行于天下。所以说,假若不是具有至德的人,就不能凝聚成就这至美的大道。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1)

圣人之道是礼教,礼制礼仪的教化,礼的圣贤教育。《周礼》有云:“礼者,天地之序也”。古圣先王效法天地运行的法则,结合人的性情和特质,所制定的人伦秩序。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代表的是道德仁义的多寡序分,是真实无妄的天道法则,是宇宙真理在社会人情的自然显现。“圣人化性起伪而生礼义”,古代的圣人为人性教化而制定礼乐。中国古代的礼教,是古圣先王领悟天理,顺应人情,法天则地,教化人心秩序的一整套涵盖治国、理政、人伦、道德、礼乐、祭祀、修身、生产、生活、法律等在内的政治文化制度。中国的礼教制度,发端于伏羲,始于炎黄,由尧、舜、禹三代圣王的文化积淀,历经夏朝、商朝、周朝的不断演化,到周朝文王时,形成了“郁郁乎文哉”的高度礼仪文明,又经文武周公的不断完善,形成了“洋洋大观”的礼教文化制度,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璀璨夺目、绵延不辍的中华文明和中华礼仪之邦。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2)

伏羲也称包牺,即太昊。据古籍记载:“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言包万物,以牺牲登荐于百神,而服于民,故称包牺。”他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教民佃渔畜牧,始作八卦,造书契”,教平好恶,以反人道之正。“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俪皮,两鹿皮也”。

《山海经》中讲,黄帝时期,“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仓颉造文字。他举贤以治民,制定了历法,调和了五声,设立了五官,建立了五行,天下各司其序,古代的礼乐《咸池》代表了黄帝时的礼乐文明。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3)

据《尚书》记载,唐尧时,“唯天之大,唯尧则之”,任命義氏和和氏,严肃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并以此规定了百官的职守,各种事物都慢慢地开始兴起。“水、火、金、木、土、谷,六府惟修”;“正德、利用、厚生,三事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到虞舜时,已经制定了五典、五刑,五礼,八音,一度形成了“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礼乐盛景,《尚书大传.大唐之歌》中记载了“舟张辟雍,鸧鸧相从。八风回回,凤皇喈喈。”的雍和吉祥的场景,舜帝禅位给大禹时,有才德的君子、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卿云烂兮,钆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天下明德至舜始”,上古唐虞时期的清明之治到处弥漫着欢乐祥和、生生不息的氛围和特点 。大禹时,治理洪水,渐九川,划九州,定夏历,建立了完善的朝贡体系,国家的形态已经形成,尧、舜、禹时期已经奠定了比较完善的礼教文化制度基础。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4)

自启建立夏朝,礼教制度经夏、商的不断更化,周朝时,文王、武王、周公几代圣王进一步完善了礼教制度,借鉴夏朝尚忠、商朝尚鬼的政治文化体制和礼仪文化,由天道法则和人情秩序更化发展而成了周礼制度,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完美的礼教政治文化制度模型。

中国古代的圣贤设立了“四书、五经、六艺”的教育,四书是指唐宋以后形成的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在周朝时共有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春秋末年《乐经》散失。《周礼》中说:“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五礼分别为: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这五礼。六乐分别为:《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武》、《大濩》。《云门大卷》是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五射分别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这五种射箭的科目。五御是五种驾车的方式,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这五种马车战术。六书分别是: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五种读书学习方法。九数又叫九种数学计算的术数,即是: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儒家的“四书五经”是教化众生成圣成贤的学问,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都是开发自性的教育,“六艺”和中国古代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礼教的“四书五经六艺”,都是开发心性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启发人性当中的“良知心”,发扬人性当中的“真诚心”,遏制人性当中的“羞耻心”,开发本自具足的明德智慧,把人教养成为有高尚道德的通才,把人教育成为圣贤君子,把国家教化成为圣贤世界。这是古今圣人一以贯之、谆谆以求、纯穆不已的大成之道。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5)

至圣先师孔子在《礼记.经解》中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一个国家的政教风俗,从这个国家人民的教化情况可以看出来。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国家人民的为人处事如果温柔敦厚,这是得益于《诗经》的教化;疏通知远,书教也;人民如果开明通达,知道以往的历史教训和以后正确的方向,这得益于《尚书》等古代的圣王典籍的教化;广博易良,乐教也;人民如果心胸广博,为人平易善良,这得益于礼乐的感化和教化;絜静精微,易教也;人民如果心思纯净而宁静,做事精到又微妙,那是《易经》的教化功效;恭俭庄敬,礼教也;人民如果恭敬俭约,庄严敬事,那是礼的教化作用;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人民如果善于辞令,擅长以古代的典故来讽劝事物,这是《春秋》的教化功效。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6)

古圣先王观察天道法则和人的性情,制定礼制礼仪,使之恰中人民社会的事理和本性,从而彰显道德仁义的多寡序分。《周易.观卦.彖传》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看天地变化的神奇规律,四时交替更替却毫无差错;圣人借用这天地的神奇规律来施行教化,使天下的人都顺服。所谓“天叙有典,天轶有礼”,即是天道法则和五常之教,天道法则的显现是道、德,显现到人间社会是仁、义、礼、智、信,在五伦关系中即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悌,朋友有信。

《礼记.王制》中记载的“六礼、七教、八政”涵盖了古代礼教治国、修身、教化、人伦、养民、农事、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冠礼指男子二十岁的成人礼,昏礼是指人结婚的礼仪,丧礼是人去世丧葬的仪式。冠礼、昏礼、丧礼一起构成了一个人人生的全过程,也可以称为人礼,祭礼是人对先祖的祭祀,体现的是对历史传统的传承;乡礼就是维系宗族乡邻人际关系的礼节;相见礼是指各类人情来往的礼节规定。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教。”是指人的教育、教养教化。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敬臣忠,尊长爱幼,朋友之道,待客之道等等。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指治理国政要正确对待的八件事情。饮食。民以食为天。衣服。古代的衣服也称为制服,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可以通过服饰进行区分对应,不可僭越;事为和异别主要针对百官工匠的职责和区分;度是长度度量标准;量是容积和重量的称量单位;数是时间历法的计算;制是指有强制约束性的制度安排。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7)

《周礼》中讲“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之礼,所以明长幼秩序也;婚姻之礼,禁乱之所由也。”周礼中的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从班朝治军、莅官行政,到乡饮乡射、举止应对,“车、服、冠、冕、婚、丧、祭、”等礼数体现在人情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郁郁乎文哉”的中华礼仪文化。

《孔子家语》中说“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周礼的根本精神是发展人的理性,遏制人的非理性,使之和于天道时序和人伦人性,这样人可以远离罪孽和疾病,社会人民的发展会安定长久。《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了“十二教”的礼教精神: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用祭祀之礼教民尊敬,人民做事情就不会苟且马虎。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用乡射礼、乡饮礼、婚礼之类的礼教导人民相互理解和谦让,社会人民就不会互相争夺,社会就会渐渐兴起礼让之风。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用婚礼、丧礼、祭礼那样的礼来教导人民要相亲相爱,人民就不会相互怨恨。四曰乐礼教和,则民不乖;用礼乐来化人性情,教民和睦,人民就不会乖戾。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用礼仪的差等区别来辨别上下尊卑和道德仁义的次序,人民就不会僭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用和于风土人情的风俗教民安居,人民就会断却偷心,安居乐业。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用刑法教导人民那些事情不能做,使人民自觉地遵守礼法,不再武断、暴乱。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是用誓戒教民敬慎爱惜,人民就不会懈怠、怠惰。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用制度约束教导人民节制自己,人民就会知足、不妄求。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用人间社会的世事道理教导人民掌握技能,发挥才能,人民就不会失职失业。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根据人的贤德高低去颁授爵位,人民就会谨慎地修养道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是根据人的功劳和功绩制定俸禄的多寡,人民就会致力于建立功业。“礼,经国家,序民人,利后嗣。”礼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常道,是一个国家社会的大经大法,礼可以安定社会人民各个阶层的秩序,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传承的长远发展。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8)

礼教的核心是礼乐,礼乐可以移风易俗,净化人的心灵,能够使人的精神和于天地的精神。“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凡音皆生于人心,凡乐皆通于伦理,这种以礼教伴以歌舞的礼乐形式,发于人情,通于万物,极乎天地,通乎鬼神,如果在宗庙中演奏这样的礼乐,君臣上下一同听这样的音乐,那就无不和谐恭敬。在宗族乡党中演奏,长幼一同听这个礼乐,那就无不和谐依顺。在家门之内演奏,父子兄弟一同听这个礼乐,就无不和睦亲密。中国古代的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各有其乐,婚礼的礼乐洋溢着喜乐祥和的氛围,祭祀丧葬礼乐充满着悲壮肃穆的气氛,治军阅军的礼乐是雄壮庄严的,迎宾待客的礼乐充满着期盼,是欢快愉悦的,冠礼和加冕礼乐含有祝福和生发的气息。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9)

古代圣王制礼作乐,以节制人情:有关丧服、哭泣的礼制,这是用来节制丧事的;钟鼓干戚等乐器舞具,这是用来调和安乐的;婚姻之礼和冠礼笄礼,这是用来区别男女的责任义务的;射箭、乡礼、饮食、飨宴的礼乐,这是用来规范人们互相交往的礼仪的。用礼来节制民心,用乐来调和民性,用政令教化加以推行,用刑罚加以防范。礼、乐、刑、政,如果这四个方面都得到贯彻而不发生悖逆,这就具备了王道政治的基础了。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10)

古代的圣贤荀子在《荀子·礼论》中论述了礼的精髓,他指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又讲:“尧、舜者,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尧舜是天下最善教化的人,他寓教于治,老百姓都心悦诚服。“先王明礼义以壹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盗贼不起,而化善者劝勉矣。”古代的圣王彰明礼义来统一民众的思想和行为 ;努力做到忠信来爱护民众;尊崇贤人任用贤能来安排各级职位,用爵位,服饰、表扬、赏赐去申明大义,去激励人民;根据时节安排人民的劳动、减轻他们的负担来调剂他们;广泛普遍地庇护人民,抚养人民,就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如果这样,奸诈邪恶之人就不敢做坏事,盗贼就不会出现,受教化归依善道的人就受到鼓励了。

荀子认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古代圣王正是看到了人性当中的善和恶,人受欲望的牵引,容易走向偏狭和危险的不正之路,容易发生悖逆叛乱,而难于治理,所以古圣先王依据天道人性制订礼仪礼制和法律制度,用来矫正美化人的性情,使之导向正途。圣人把礼仪教化与国家治理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是和于天道的。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11)

《论语·学而篇》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作用,以做到和谐为珍贵,前代圣王的治世之道,和于天道的大成之美,大事小事都是这样,以和谐为美。如果有行不通的事情,没有原则的调和,不用礼来规范节制,那是行不通的。

礼的核心要义是知“节”、能“和”、行“中”。孔子曰:“夫礼者,所以制中也。天地大道的阴阳之气应于人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圣人效法天地人情而制礼作乐,能够恰中天地之道的生成之功和和乐精神,节制人心,以尽人性,至诚和天,允执厥中,礼乐是天道法则应于人间社会的大中之道,

求圣人之道的哲理(天地之中话中用)(12)

礼教的根本精神是教化,圣人通过和于天道法则和人情世故的礼制礼乐,教化人民,纯穆不已,生生不息。人生的意义是学习修行,发现自己本自具足的明德,圆熟自己本自光明的明德,用自己的明德智慧,去启示、帮助、教化更多的人学习修行,成圣成贤,去参赞天地之化育。至诚不息,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无穷无尽,这是人间社会的大成之道。中国古代的礼教社会模型,从根本上说是建立了一个学习修行的社会,中国古代礼教的核心要义是礼的教育和道德修行,古圣先王通过和于天道人情的礼乐教育和教化,把人人教育成为圣贤君子,把人民社会教化成为圣贤社会,把地球建设成为大同世界,这是圣人中庸中用的大成之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