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讽刺意味的诗(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讽刺诗)

在历史上杜甫被誉为“诗圣”,是一位和“诗仙”李白并驾齐驱的人物。

不同于充满浪漫色彩的李白,杜甫的作品给人更多的是一种苦大仇深的感觉。

杜甫讽刺意味的诗(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讽刺诗)(1)

一方面他生活的年代,大唐的国运已经急转直下,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在华夏大地上正在肆意妄为;另一方面他本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也过于直接,不被唐朝皇帝所喜,导致屡次遭贬,以至于穷得连自己的孩子都养活不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他对自己孩子饿死的悲伤,更反映了他对腐朽的唐王朝权贵们的愤恨。

然而还有一首名诗,看似是在夸赞,实际上却是在嘲讽当事人。

以至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后人们误用千年,而不知其真意。

这又是什么呢?

杜甫其人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几大要素,其中最为关键的有两条,一条是从基因中自带的,而另一条则是在他的生长的环境中经过一系列的磨砺形成的。

杜甫拥有什么样的基因我们很难搞得清楚,但是从他所遭受的苦难和那些不顺心的经历来说,他愤世嫉俗的性格应该和这些有着莫大的联系。

杜甫讽刺意味的诗(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讽刺诗)(2)

杜甫出身于条件优越的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受父亲担任官职的影响,年轻的杜甫满腹经纶,也想要通过科举进入大唐的官员体系,指点江山。

但不幸的是,唐王朝当时正处于最辉煌的开元盛世,人才济济,杜甫在参加会试的时候竟然落第了。

不过当时杜甫并没有感到什么失落,毕竟家底浓厚,家里面也供得起他。

他带足了银两跟随朋友一路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路饮酒作诗好不快活。

在路途上,他遇到了号称“诗仙”的李白,一仙一圣,两个有着共同爱好的诗人结伴同游,时不时创作出名篇佳句。

这一段时间也许是杜甫一生当中最快意的时刻,在此之后,他所面临的苦难可能连他自己都很难想得到。

他本着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思想,不断地投身于科举和委身于权贵,但是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

这个时候他已经人到中年,身上早已褪去了年少时的激情。

而且家道中落,一事无成,让他浑身上下产生了不安的情绪。

他不知道的是,如今的唐王朝盛极而衰,过去的辉煌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杜甫讽刺意味的诗(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讽刺诗)(3)

朝堂之内,奸相误国,朝堂之外,怀有野心的安禄山也调集20万大军对大唐展开了进攻。

杜甫被赋予参军这样的小官,被调往军中任职,算是圆了他的官场梦。

只不过这样的小官,根本满足不了他的志向,他找了回乡省亲的理由就离开了。

大唐已经100多年没有发生战事了,面对安禄山的进攻根本无力招架。

不久之后,唐玄宗就带着大臣们向蜀中逃去,而太子李亨则带着一部分大臣在灵武继位(唐肃宗),继续抵抗安禄山的叛军。

杜甫得知这个消息,赶忙动身投奔李亨,意图报效国家,同时回到朝廷的体制之内。

李亨正值用人之际,了解杜甫的才华之后就把他封为了左拾遗。

杜甫性格孤傲清高,即使面对皇权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一点惹得脾气乖张的李亨十分不满。

不久之后,李亨就把他贬到了华州担任闲职冷藏起来。

杜甫显然没有后世王阳明那样的潜心修炼,去提升内心,反而借助诗词大发牢骚。

消息传到李亨的耳朵里,李亨大为愤怒,从此再也没有重用杜甫。

杜甫讽刺意味的诗(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讽刺诗)(4)

而杜甫也辞去了官职,带着全家来到了远离战火的四川,在朋友的帮助下安顿下来。

李亨死后,他的儿子李豫继位。

李豫久闻杜甫的大名,在杜甫好友严武的推荐下,李豫把他封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让他担任严武的参谋。

在这段时间里,他有幸认识了一位将军,并且为这名将军作了一首诗流传后世。

作诗花敬定

“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宁静,更是打破了原有的秩序。

尽管最终叛乱被平定了下来,但是各地的节度使们看到了唐朝中央的虚弱,以至于他们与中央日益离心离德,慢慢地形成了割据。

自此以后,叛乱时有发生,其中梓州刺史段子璋发动叛乱,占据了东川节度使李奂占据的绵州。

成都尹崔光远派遣麾下大将花敬定率军平叛。

花敬定武功卓越,指挥得当,大军所到之处,玉石俱焚,毫不费力就消灭了段子璋。

但是花敬定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

他是一个粗人,没有什么文化和头脑,当年是靠着自己的勇敢和凶悍,提着脑袋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闯出的名堂,所以他对物质生活要求很高。

每次打仗,为了激励自己的属下卖命,他都会许诺重金。

他手下的唐军跟土匪没有什么区别,打胜了就会放纵自己的部下肆意抢劫,甚至屠杀百姓。

在一次作战胜利后,杜甫应邀来到花敬定的军营观看歌舞表演。

花敬定半躺在虎皮帅椅上,由三名侍女喂他吃肉喝酒。

属下的将官们也是醉醺醺地欣赏着歌舞表演。

杜甫讽刺意味的诗(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讽刺诗)(5)

曲罢,花敬定也学着文人附庸风雅要求杜甫作诗一首来活跃气氛。

杜甫张嘴就来,做出了《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话音刚落,众人纷纷鼓掌表示赞赏。

花敬定哪里懂得诗文,但是为了避免显露出自己没文化,也跟着高声喝彩。

殊不知,这首诗真正的含义竟然是批评他。

《赠花卿》的真实含义

虽然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实力大减,但皇权依旧不可侵犯。

花敬定一个大老粗在得意忘形之际根本没有考虑僭越礼制的问题。

在庆祝自己大胜仗的时候,他不仅违反军纪纵兵大掠,甚至在庆祝宴上使用了只能由皇家使用的宫廷音乐。

杜甫讽刺意味的诗(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讽刺诗)(6)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表面看起来指的是天上仙乐,实际上指的却是皇家的宫廷音乐,一个小小的将军才打了一次胜仗怎么就能够如此得意忘形,胆大妄为呢?

杜甫出言讥讽,但是花敬定哪能听得出来这背后的意思。

在后世的上千年时间里,这两句被无数人所引用,但是文化层次不高的人又岂能知道这背后的含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两句名言也失去了最早的含义,被用来夸赞音乐的美妙,成了名副其实的赞扬之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