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经济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经济大省交出亮眼成绩单)

各地经济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经济大省交出亮眼成绩单)(1)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复苏的暖意,给正在“爬坡过坎”的中国经济了注入信心。

10月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的多项经济数据:前三季度GDP为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比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11月初,各省陆续公布了前三季度的经济指标,被要求“勇挑大梁”的经济大省也都交出了较为出色的成绩单,“顶梁柱”作用凸显。

在“三季报”整体经济回暖趋势下,各个城市的实力变化也值得关注,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看点就是“万亿俱乐部”是否能再度实现扩容。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经有24个城市GDP超过万亿。而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地缘政治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起伏反复等超预期变化影响,准“万亿”城市烟台、常州等是否能急流勇进、实现突破?

经济大省“成绩单”亮眼

8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要求经济总量占全国45%的6个经济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和四川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随后,国务院还派出多批稳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组,对包括上述6省在内的多个省份进行了实地指导。

而今,截至11月4日,全国31个省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已经全部出炉,这些省份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稳经济大盘“成绩单”:从GDP规模排名来看,上述6个经济大省仍然排在GDP总量的前6位,排名顺序也与2021年年末相同。

不过从增速上看,山东目前在6省中以4%的增速领跑。山东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山东前三季度对全国GDP增长贡献率为9.6%、居全国第一。其次是河南、浙江也都跑赢了全国3%的整体增速,分别以0.7和0.1个百分点领先。

尽管广东、江苏整体增速仍然低于全国,但相比今年上半年,也都出现了反弹。广东、江苏前三季度增速均为2.3%,其中广东增速较上半年提升0.3个百分点,江苏提升了0.7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未被列入6个经济大省之中、但在7月份李克强主持召开的东南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列席的福建上升势头明显。2021年,福建排名在上述6省和湖北之后,居全国第8位。但今年从一季度开始,福建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超过湖北排名第7位。并且,福建前三季度增速为5.2%,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增速5.3%的山西。

而同样列席了东南沿海省份主要负责人座谈会的上海,尽管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较大,前三季度GDP同比下降1.4%,但降幅比上半年已经收窄了4.3个百分点。GDP总量也突破了3万亿,一举将上半年失去的“第一经济大市”宝座从北京手中抢了回来。

下一个“万亿俱乐部”

此外,“万亿俱乐部”的扩容前景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过去十年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在过去十年间从53.9万亿元上升至114.4万亿元,中国城市的发展也“水大鱼大”。根据10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 城市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二》,十八大以来GDP万亿俱乐部不断扩容,2012年中国万亿GDP城市仅有7个,2021年中国万亿GDP城市增至24个。也就是说,在过去十年间,共有17个城市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

尽管GDP并不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唯一指标,但能够晋升“万亿俱乐部”往往意味着一座城市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活力、区域辐射力和发展潜力。在2020年“万亿俱乐部”迎来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容后,2021年只有之前一年“临门一脚”的东莞稳稳过线。2022年,被认为有可能冲击万亿的城市主要有常州、烟台等,不过也有声音认为,受到疫情冲击增速普遍降低的影响,今年未必有城市能够成功“冲线”。

具体来看,去年除了“过线”的24座城市以外,GDP最高的城市是江苏省常州市,今年前三季度GDP为6563.1亿元。而去年仅次于常州的山东省烟台市,在山东省整体增速靠前的带动下,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20.08亿元,反超了常州。不过,年初烟台市长郑德雁在山东省两会上提出“到2023年GDP过万亿”的目标,仍然十分谨慎。

常州也并非没有机会。根据近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无锡、常州城区人口分别为357.1万人和308.8万人,因此被划为Ⅰ型大城市,而徐州、烟台人口205.5万人和201.0万人,为Ⅱ型大城市。

“无锡、常州都是有真实人口流入的大城市,”无锡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斌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人口的流动是随着产业的发展持续跟进的,苏锡常地区的经济有深厚的底蕴,而所谓的“产城人融合”都是要厚积才能薄发的。

发力冲刺四季度

尽管从8月底开始发力的“稳经济大盘”措施如今已经初见成效,但距离2023年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一季管两年”的四季度仍是决胜稳经济的关键期。

9月2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会议,对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再部署、推进再落实。他表示,四季度经济在全年分量最重,不少政策将在四季度发挥更大效能,要增强信心,抓住时间窗口和时间节点,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政策举措全面落地、充分显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一些重要省份、城市近期也都再度强调要做好四季度冲刺工作。例如,广东省长王伟中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时指出,要紧抓第四季度这个时间窗口,推动经济保持较好的上升,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作出广东努力、广东贡献。山东省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冲刺四季度,全力稳增长。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修复通道,内生动力有望驱动四季度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速回归。从往年GDP的季度表现来看,四季度GDP仍然有望录得全年高点。综合来看,全年GDP有望落在3.5%-4%的区间范围内,面对今年上半年部分城市全域静态管理、下半年疫情多发散发的环境,经济仍然表现出较强韧性。

前东吴证券特邀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也在四季度经济形势展望中表示,如果能够推动市场化导向改革、新基建、新能源、鼓励生育、稳楼市、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地方积极性等,各界将不断增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从长期来看,未来中国经济的潜力巨大,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持续展开,如果能推动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人民币资产必将受到更广泛的青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