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花灯元宵节(湛江年例元宵)

年例,是以游神摆宗台(有的地方叫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湛江花灯元宵节(湛江年例元宵)(1)

年例,中国民间岁时习俗。春节过后,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动如百花竞放,遍及广大城镇乡村。年例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是粤西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

据地方史志记载,年例活动历史悠久,且非粤西地区独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钦州志》和清嘉庆《灵山县志》都记载了当地跳古乡傩闹年例的场面。但是,各地的年例活动中,粤西的年例活动却以其隆重、规模大、范围广、群众参与性强、流派众多等特点而独树一帜。

所谓风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群体性的生活习尚。年例风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了当时雷州府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

廉江市吉水镇每年农历二月二的“伯公巡游”,据廉江《石城县志》记载,可以追溯至明朝,且明朝清官海瑞的老师梁逵就在吉水镇。直到今天,吉水镇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年例巡游,还能看到《海瑞赴廉谢恩师》的木偶飘色表演。

光绪《茂名府志·风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叫“祭社”。年例形成

湛江花灯元宵节(湛江年例元宵)(2)

关于年例的形成中国民间存在三种比较广泛的说法。

说法一: 湛江年例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各地做年例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至元宵节为高峰,清明之后淡去;二是湛江很多地方的年例时都张灯结彩,颇具庙会性质。

说法二: 年例的兴起与冼夫人有一定关联。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有史料显示,“年例活动最初由冼氏家族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二是湛江有许多冼夫人庙,在湛江各地的年例游神常能见到“冼夫人”。

说法三:做年例是为了驱瘟逐疫。据说古时候有一个瘟神,常常作恶粤西人民,搞得民不聊生,于是,粤西人民自发开展驱瘟逐疫活动,但瘟神十分狡猾,当一个地方驱赶它的时候,它就跑到另一个地方,为此,智慧无穷的粤西地区人民便采取各地各村有“年例期”的做法驱逐瘟疫。

这种说法与传说中“年”的由来同出一辄,考究起来也非空穴来风。雷州半岛自古多雷,雷州古老的民俗“雷傩舞”,源自古代雷州古越族人对雷神的崇拜,举行的一种敬雷仪式,每年正月廿八日雷首公诞辰,雷州城乡举行盛大的诞期节庆,开展舞雷傩活动。雷州的雷傩舞活动分布于雷州市的南兴、松竹、白沙、雷高、附城、沈塘以及麻章区的太平、湖光等镇的村庄。至今,雷州松竹镇东角村、仙排村、塘仔村仍然传承着这种古老的雷傩舞

湛江花灯元宵节(湛江年例元宵)(3)

湛江花灯元宵节(湛江年例元宵)(4)

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充足的史料予以考证。

发展演变

头镇博立乡九头岭村是一条小村庄,据村中老人陈伯称,该村系从吴川塘尾村搬迁而来,之前一直随塘尾村在正月十三做年例,祭祀活动是“拜老爷”。由于该村是个小村,为了壮大村子,早几年村里建起了石狗公庙,改敬石狗公,寄予人丁兴旺,发展壮大族群。石狗公庙建成于农历十二月初九,于是这一天就成了九头岭村的年例日。这个鲜活的案例说明,年例作为一种群体性习俗,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条件演变,所谓“移风俗”或“移风易俗”,就是强调人与风俗的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即摒弃那些妨害人们生活的陋俗,阐扬有利于人们心智的风俗,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事实上,在数百年的传承中,湛江的年例也经历着改变,甚至一度中断。据了解,明、清时期,年例已记入粤西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比较盛行,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受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影响,年例一度中断。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粤西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于是中国民间开始恢复年例习俗。但是,由于年例的游神、祭祀等活动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很长时间里被有关部门看作是“搞封建迷信活动”而被禁止,甚至拆除庙宇建筑,收缴神像、锣鼓、旗牌、香炉等。例如,麻章旧县正月十五跳傩舞闹元宵时,曾被公安部门禁止。年例虽禁,却禁而不止,反而越禁越烈。许多地方通过改建“文化活动室”或“宗族祠堂”代替原名号掩饰而已;有些地方执法人员甚至在没收神像、锣鼓、旗牌、香炉等年例必需品时,甚至被当地村落全族人围攻袭击,终因“法不责众”不得不重新审视年例的性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绝大部分地方恢复了年例活动,而且形式上除了传统的单纯游神祭祀,还扩大了宴请规模,增加了放映电影、大型文艺艺演出和中国民间艺术巡游等内容。

为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构建和谐农村,湛江市于2004年大力推进特色文化村、文化室和文化节建设,使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人心入脑。活动开展后,广大农民开始挖掘、保护和利用本村的文化资源,纷纷自办文化节。最早将年例搞成文化节的,是塘博村,接着,各地的农民文化节不断上演。农民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充满现代气息的球类比赛、时装表演、农民卡拉OK歌唱大赛,又有传统特色浓郁的醒狮武术表演、醒狮邀请赛、草龙舞表演等。文化节在继承的基础上,为传统年例注入了许多新的时代内容和文明元素,比如飘色巡游也有计生宣传、神五上天、北京奥运等内容;“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等公民道德教育融入了醒狮表演、雷剧演出和书法、篮球比赛中。

文化建设起到的教育与开化作用是明显的,“醒狮起舞泯恩仇”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由于历史原因,遂溪县文车村和许屋村曾发生过上百人的械斗,造成两村群众互不来往,积怨难消。通过开展醒狮文化节活动,两村加强了交流,增进了团结,增强了友谊,使过去几十年的积怨得到了化解。

湛江花灯元宵节(湛江年例元宵)(5)

湛江花灯元宵节(湛江年例元宵)(6)

纵观近 年来湛江的年例,也呈现出新的精神风礼貌,年年“旧瓶”换“新装”,游神成了中国民间艺术大巡游、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队,将新的政治需要与传统文化融合,成为年例演变的普遍规律。比如,今 年百姓村的年例打出了往年没有的“忠、义、信、和”的牌子,是对儒家文化的回归,而麻章年例的主题宣传是“创卫”。

现代人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也促使“年例”这一古老而独特的中国民间习俗推陈出新,渐渐融入时代的生活气息,增加彩车、飘色、粤剧、轻音乐、电影、歌舞、杂技等文体活动,让“年例”成为老少咸宜的文化大餐。甚至有不少乡贤借“年例”返家之机,捐资修路、助学、敬老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