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孩子说话就像没听见一样(你猜10年后孩子还会愿意听你说话吗)

经常看我们公号的家长朋友,大部分的孩子是3-8岁这个年龄段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不守规矩怎么办,兴趣班坚持不了怎么办,一写作业就上厕所怎么办,不敢举手发言怎么办……,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你跟孩子说话就像没听见一样?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你跟孩子说话就像没听见一样(你猜10年后孩子还会愿意听你说话吗)

你跟孩子说话就像没听见一样

经常看我们公号的家长朋友,大部分的孩子是3-8岁这个年龄段。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不守规矩怎么办,兴趣班坚持不了怎么办,一写作业就上厕所怎么办,不敢举手发言怎么办……

我当然理解这些问题给家长们造成的焦虑。不过,今天我们换个思考方式。把时间推向未来,想象10年后,眼前的问题会有什么变化?

放眼看未来,眼前的问题,可能会分成两个发展方向——

一类问题

可能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比如孩子小时候不敢自己睡觉,害怕洗头。但随着他长大,绝大部分人都能自己睡觉,不会再一想起要洗头就吓得哇哇哭。

如果有些问题终将不成为问题,那么我们今天为了孩子不害怕,不怯场所做的努力,能让孩子从中获得什么呢?

另一类问题

可能会变成我们管不了的问题。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想让他看动画片,把电视关掉就行了。不想让他玩游戏,把手机收走就行了。孩子顶多哭闹一会儿。但因为我们作为成人,不仅身体力量占优,而且在孩子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孩子没有能力反抗我们。

但是孩子是在不断长大的。总有一天,他的力量会超过我们。他会有能力想各种办法摆脱我们的控制,他甚至可以完全不理会我们的要求。那时候,我们怎么办?

举个很小的例子。我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家长都特别在意孩子在学校要多喝水,认为这样对健康有好处,因此会反复地叮嘱和要求孩子。有的家长放学接到孩子第一件事,就是先检查水壶,看看带去的水喝完了没有。

女儿告诉我,她的好几个同学会在放学的时候,先去卫生间把水壶里的水都倒掉,然后再回家。这样就不会被家长批评了。

再比如限制打游戏这件事,在家里我们可以没收他的手机和电脑,但是他在外面的时候,他玩同学的手机、他自己溜到网吧去打游戏,我们还能一天到晚地跟着他屁股后面看着他吗?

如果管不了,我们怎么办?作为父母,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会觉得,无论孩子多大,我们都愿意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都希望当孩子遇到难处的时候会想到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会愿意听听我们的建议。

如果跟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聊天,你会发现,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很多孩子几乎不跟家长沟通了,放学回家,一头扎进自己房间,锁上门,到吃饭才出来。

如何能够在孩子长大之后还能保持与孩子的关系,保持我们对孩子的必要的影响力呢?

在两位著名的青少年专家合写的书《自驱型成长》中,引用了一个广受支持的心理学理论——自我决定论。

自我决定论认为,培养自驱力有三个重要因素——

自主需求

胜任需求

归属需求

其中,归属需求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联结”。

当你的孩子与老师之间有这种纽带时,他就会想为了那位老师而努力学习。

当你的孩子感到与你之间也有这种纽带,当你能传递无条件的爱时,他就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多少分”,如此一来,你的孩子就更有可能传承并内化你的价值观。

自我决定论把这称为“整合调节”,指的是一个孩子通过整合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价值观与追求,再加上对他无条件的爱,所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保持与孩子的关系,保持我们对孩子的必要的影响力,依靠的,就是联结。

给大家分享两个大孩子的例子。一个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高中生打游戏,某个地方操作失误,稀里糊涂地用妈妈的信用卡充值了1万多块钱。大家可以想象孩子发现这个问题时候的内心感受吗?一定是有特别大的压力——本身玩游戏家长可能就不是特别支持,这还造成了这么大的经济损失。

但这个孩子最终选择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的回答是:“没关系,既然已经这样了,那么我们一起来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挽回损失。”

我听到这个事情的第一反应是跟那个妈妈说:“很羡慕你们啊,你们的亲子关系真好。”孩子一定是对妈妈有足够的信任,才会在那么大的压力下选择向妈妈求助。有的孩子遇到这种事,搞不好就会做出极端的事,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孩子的信任,来自长期以来与妈妈的亲子互动中他不断积累的安全感。我相信,在平日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妈妈一定都是表现出“没关系,我来帮助你”的态度。

还有一个反面的例子。某年高考之后,有一篇网络热帖,是一位爸爸写的,叫《高考结束了,12年的学习,我们受够了,也解放了》

文章大概内容是爸爸描述了儿子从小学到高三12年的成长经历。爸爸笔下的儿子小时候是聪明可爱的乖孩子,父母也倾尽全力,为他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可是,从中学开始,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不学习,打游戏,成绩直线下降。亲子间的冲突特别大。我记得有个细节说孩子因为作业问题跟妈妈起了冲突,把自己反锁在房间,用头撞坏了房间双层钢化玻璃。

不了解家庭中具体的情况,我们不好做什么评论。但是可以看出来的一点是,孩子长大之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以至于当孩子考完高考,爸爸会写这样一篇文章,表达的意思是:我们终于完成作为父母应尽的义务了,从此大家各走各路,我们也要去过自己的生活了。

这样的结果,真让人心酸。

那我们有没有办法避免这样的结果呢?我认为是有的。那就是从孩子幼年时候起,就不断夯实亲子间的联结,那么成长这栋大厦,才能建得高,建得牢固。

今天这篇文章有点务虚,但我想,在讲了那么多方法论之后,也有必要跟大家一起来深入地思考我们养育的方向。

假如把目光望向未来,我们希望与孩子间保持怎样的关系?我们希望看到孩子走在一条怎样的路上呢?

也欢迎你分享你的看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