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

1937年4月25日,陕西劳山境内的几声枪响,惊散了林中飞鸟。

一阵枪烟散尽之后,十数人倒于血泊之中,另有三人掩护着一位身着布衣、却不失英气的中年男子匆忙逃走。此人正是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总理

回忆起这次遇刺,晚年的周总理曾说道,作为关键人物,他的一生曾经历过很多次生死存亡的时刻,最为难忘、同时也是最为惊险的一次就发生在劳山。

劳山事件之后,周总理随身还带着一张照片,照片背后写着“劳山遇险,仅存四人”

这次生死时速是如何发生的?又究竟是何人敢设下埋伏,袭击周总理?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安事变说起。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1)

西安事变埋伏笔

1931年9月18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人将魔爪伸向了中国大陆。在这本该一致对外御敌的节点,蒋介石却一心只想剿灭处于生长期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招来全国上下的一致不满。

1935年秋天,不屈的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在延安这片红色土地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奔走呼号,同时也在不断抵抗着国民党的步步紧逼。

面对始终打不开的局面,蒋介石亲身由南京赶赴西安督战,下令剿灭在陕西的红色火种。不料,蒋介石遭遇了西北剿总副司令张学良的反对。

原来,此前张学良就曾与中国共产党有所联系,并希望能够一致抗日

可蒋介石也丝毫不做退让,坚定要一鼓作气扼杀星星之火。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连同当时的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共同向蒋介石发起兵谏,意图逼蒋联共抗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双十二事变”,也即“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25日,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共中央和周总理等人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说服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等主张。

26日,被释放的蒋介石乘机飞回南京,西安事变画上了句号。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2)

图-蒋介石与张学良

在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有一条是由宋子文、宋美龄兄妹担保蒋介石停止一切“剿共”行动,同时让张学良暂时负责接济红军,直到全面抗战开始后再将红军改编,统一指挥、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结束后,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游击队分别进行整编改制,即原中国工农红军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即新四军,同时八路军可以在西安、武汉等地设立自己的办事处。

次年4月,在西安事变中表现出色的周恩来总理再次被赋予重任——前往西安巩固国共合作成果,推动解决红军改编的相关问题,并建立八路军在西安的办事处。

而这次的出行路线则规划为从延安出发,途经劳山、甘泉县、铜川县、耀县等地,最终抵达西安。

恰恰是这次任重道远的出行,给周总理带来了难忘且动魄惊心的经历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3)

图-西安事变时的周恩来

周总理的劳山之行

1937年4月25日,周恩来乘坐卡车前往西安。

同行二十余人中除中央保卫局特派的一支12人警卫班之外,还有时任军委副总参谋长的张云逸、被派往西安联络处工作的中央军委参谋处负责人孔石泉、周总理的贴身随从副官陈友才以及一些新闻记者。

此次长距离出行,原计划共三辆卡车于24日一同出发,打头的一辆车为一个排的警卫人员,共32人,每人配备有短枪、大刀等武器;紧跟其后的则是周总理的车;殿后的则是负责通讯、后勤等工作的人员。

计划出行当日,周总理因在延安还有部分事务要处理,便让另外两辆车先行。临行前周总理还叮嘱两车人员路途崎岖较远,务必注意安全。

25日早晨9点,延安的同志们一起为周总理饯行,期待周总理顺利归来。目送之下,小卡车沿着颠簸的山路摇摇晃晃地驶向古城西安。此行所经之地均为险要之地,第一站则是劳山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4)

(图片仅供参考)

劳山,别名崂山、湫沿山,位于甘泉县和宝塔区的交界处,被称为“延安的南大门”。

该处由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战争故事,如范仲淹湫沿山激战、狄青修寨野猪峡等。

更甚的是,劳山地区山峰高耸雄伟,多密林修竹,非常适合在暗处设置埋伏。身经百战的陈友才就在出发前再三叮嘱大家注意沿路的异样,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5)

图-劳山

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回忆着当年翻越雪山、穿越草地时的长征艰苦,感叹着如今坐在舒适的车内前往出差。由于大部分同志都是农村出身,对于大城市自然也是充满向往,这个行程无疑怀揣着激情。

可周总理的警卫员刘九洲却有些许担忧,这还是他初次品尝坐在车上的滋味,他看着两旁的房屋农庄,悄悄地问身旁的警卫员温太林:

“我们坐的这铁家伙什儿,这么快,万一路上来点事儿,我们这枪打得准么?”

温太林听来也郁闷,赶忙回到:“老刘你就甭担心,不好打确实是不好打,但我们也应该不会遇上事儿。”

约摸五十多里路后,一行人到达劳山境内。刚至山中一个拐弯处,“叭、叭、叭”山林间传来几声清脆的响声,几位警卫员察觉出不对劲,立马警觉了起来。

“大家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负责在后车厢瞭望的警卫员转头问向大家。

“有些像鞭子声,是牧羊的吧。”

“这里荒山野岭的,一路上也没见着羊,怎么会有鞭子响呢?”

就在大家疑惑的时候,远方又传来几声异响,林木之间也传来脚步声。久经沙场的张云逸观察了下周边的地形和卡车的位置,立马大喊:“是枪声!”

话音刚落,一阵“突、突、突”的声音旋即响起。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6)

图-延安时期的张云逸

可还没等他们掏出自己佩在腰间的枪,密集的子弹就扫向了车厢。周总理也意识到情况不对,可能是遭遇了敌人袭击,同时想到这次前往西安时间紧、任务重,断不能耽误此事,因此当机立断地让司机径直冲过去。

司机老李眼见形势危急,紧握方向盘,一脚将油门踩下去,车子发出“轰”的一声巨响。车厢里的各位都希望迅速离开这片枪林弹雨。

不成想,敌人早已对这一情况有所预料,他们先是瞄准卡车左前轮胎射击,随后卡车驶进敌人事先挖好的沟梁中,最终因侧翻而熄火。

趁此机会,暗处的敌人瞄准汽车疯狂射击,司机不幸中弹身亡,趴伏在方向盘上。

感到不妙的周恩来立刻从副驾驶座上跳下去,并指挥所有人员下车迎战。曾指挥过八一起义的周总理自然熟悉这一情况,灵活使用地形与敌人交火。但由于敌众我寡,我方配备的武器也不够充足,只得边还击边撤退。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7)

图-年轻时期的周恩来

周总理发现敌人主要来自前、后、左三个方向,随即指挥大家从右侧山头上撤退。敌人见状,大举压上发起冲击。

这时周恩来的亲信随从陈友才主动站出来,他指挥着几位英勇的警卫员负责殿后,张云逸和孔石泉等人则掩护周总理转移到右侧开阔地。

恰巧陈友才这次出行身着精致的黄呢子制服,指挥作战时和周总理又有几分神似,敌人便认为他就是周恩来。

确定猎杀对象后,敌人将火力集中到陈友才身上,陈友才因无力抵抗倒在血泊中,随同他一起作战的战士们也英勇牺牲。

枪声停息后,那群匪贼凑近一一检查,在陈友才身上发现周恩来总理的名片后,他们断定此人就是周总理,其中一人补了几枪后,一起仓皇回到山林深处。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8)

图-陈友才(1914-1937)

再说周总理,他与张云逸、孔石泉以及一个新闻记者撤退至公路上后,恰巧遇到赶来支援的士兵,原来他们是驻扎在三十里铺的,听到山中枪响后立刻赶去驰援。

劳山遇险的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心急如焚,担心周总理发生变故。终于,在三十里铺士兵的共同护送下,周总理等4人安全回到延安,大家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但是周总理却始终不放心,直到听说协助撤退的战士们均英勇牺牲,此行20余人仅剩4人回来时,他潸然泪下,为自己随从的壮烈就义感到痛惜。

其中,他赞扬了跟随自己多年的陈友才同志,并将他亲手安葬在延安城郊的宝塔山下。

劳山事变后,周总理没有安顿太长时间,再度踏上前往西安的行程。延安的同志们也没有闲着,他们下定决心要寻找这次袭击的凶手,并将其绳之以法。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9)

图-孔石泉

谢滋群劳山寻凶

周总理劳山遇险震惊全国,究竟是何人敢冒此风险刺杀周恩来总理?

我们知道,周恩来总理当时在中央的地位举重若轻,对他发动袭击无异于敲山震虎,这件事情让在延安的各位十分愤怒,势必要揪出此人。

因此,为将真相查明清楚,同时也让不幸牺牲的同志瞑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调查组专门负责这次事件,总负责人则是来自江西兴国的陕甘宁边区侦察科科长——谢滋群

谢滋群此人并不简单,他曾在红一方面保卫局、广场警备区保卫局等担任过工作,破解过许多疑难大案,声名一直广传于民间。因此安排他负责查出真凶,给全国群众一个交代,是众望所归之举。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10)

图-谢滋群(1917.8.15~2007.1.30)原名有成。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长冈乡秀水村人

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各方具备的条件,谢滋群提出这次事件幕后主谋的四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日军,即侵华日军希望趁机除掉国共合作的关键人物,从而打消抗日积极性,实现自己入侵中原大地的企图;

第二种可能性是蒋军,即蒋介石暗地背信弃义,放弃国共合作路线而派人前往袭击周总理,并趁机给予延安的红军以重击;

第三种可能性是张国焘及其追随者,此时的张国焘正因为反对北上长征而受到批判,故可能心生不满而做出此举;

第四种可能性是土匪,虽然当地剿匪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但盘踞在深山老林中的几支却一直未能清剿干净,因此也有可能是土匪所为。

按照四种可能性,谢滋群展开了深入调查。

首先他排查了附近地区日军、蒋军安插的特务,揪出来一个卖布商人,是日军的奸细;两个和尚,是国民党头目何绍南安排的特务。

可是这三人均没有动机,也并没有在这次刺杀中获得任何好处。谢滋群将前两种可能性打上了红叉。

随后,谢滋群开始对张国焘及其政治上的追随者启动调查,他发现周总理遇险前几天,恰逢何畏叛变投敌,而何畏正是张国焘的忠实信仰对象,且何畏的逃跑地点恰是在劳山。

结果,听了张国焘、张闻天等人的解释,加上谢滋群对线索的匹配之后,第三种可能性也被排除在外。

最后,谢滋群等人一致认为,这次事件是土匪所为或是真相所在。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11)

图-土匪

恰巧此时,谢滋群得到消息说,延安城内的一位李老头可能知道线索。谢滋群喜出望外,立马奔赴李老头家中,期望能获得破案关键。

但李老头是个畏首畏尾的人,始终不肯说出事实真相。在村民的帮助下,李老头最后透露自己当时见到的情形。

根据谢滋群近期侦查得到的情况,结合李老头的口述,他确定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就是当地的匪贼。

那么是哪股土匪如此大胆?这群土匪又是如何得知周总理的出行时间与路线呢?

谢滋群心生两计,他先是对了解周恩来此次出行的人进行摸底搜查,以确定他们之中没有卧底;

与此同时,他派出自己的亲信假扮成外地土匪,让他们伺机打入土匪内部以获得信息,虽说这一举动略为冒险,可为了破案只能铤而走险。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12)

图-土匪

幸运的是,他的亲信成功混入土匪内部,并与当地土匪打成一片。

进一步取得他们的信任后,谢滋群终于得到了破解此案的关键信息——周恩来等人的出行消息是由一个叫冯长斗的人透露出来的,此人是劳山匪贼的头目李青吾的探头,主要安插地点在延安南门,而这正是周总理出行必经之地。

谢滋群刻不容缓地下令逮捕冯长斗,在严厉的审讯逼问下,冯长斗将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交代清楚,并指证这次事件的幕后主使就是李青吾。

李青吾原先是红泉县突击队的副队长,这支突击队实际上是以--延安南部的黄龙山土匪为基础改编而成,因此匪性一直未改。

后来受到国民党的挑拨离间,李青吾杀掉队长李青云,并重新回到黄龙山当山大王,成为国民党操纵下的一股政治土匪。

后来,李青吾的匪帮和红军结下了梁子,因此他一直在收集有关红军的情报,并企图挫伤延安红军的士气。

而周总理这次出行给了李青吾机会,他认为若借此机会袭击周总理,自己将“名扬天下”,从而谋划了这次偷袭。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13)

图-土匪

24日晚上,李青吾和他的部下倾巢出动,从黄龙山前往劳山设置埋伏。尽管有夜色为他们做掩护,却还是被夜间归家的李老汉看到了。

次日,他们提前埋伏在劳山山腰的拐弯处,等待周总理一行的出现。

整个劳山事件也终于水落石出——冯长斗在延安城内收集消息并通风报信,李青吾则带着自己的部下埋伏在劳山行刺周总理

尾声:平息劳山匪患

查明真凶后,谢滋群受到延安群众的大加赞赏,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延安的福尔摩斯”。

但事情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为了保障延安居民的安全,谢滋群决定一鼓作气消灭这支作恶多端的匪贼。

谢滋群将此事向上级报告,获得批准后,他率领红军进入劳山,开始剿匪。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14)

这次剿匪,谢滋群一是吸取了周总理遇袭的教训,配备了多个作战英勇的排以及强劲的武器;二是为纪念英勇牺牲的将士,鼓舞士兵们势必将土匪歼灭。

士气大振的红军及陕西当地的民兵部队在谢滋群的领导下,先将东南面的道路封死,切断匪贼可能逃窜的路线;

随后大批部队将土匪包围在劳山境内。

大约经过一个多月,谢滋群的队伍将劳山的匪患彻底平息,土匪头子李青吾等人悉数被捕,在民愤之下,他们在延安的三十里铺被当众处决。

为纪念这次遇害的烈士们,1937年4月底,大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周总理也亲自参与其中。

会后,周总理和一同逃出生天的张云逸、孔石泉合影,而这张照片就是开头提到的那张写有“劳山遇险,仅存四人”的照片。

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周恩来出访西安遭刺杀)(15)

这段往事,也尘封在了那张泛黄的照片之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