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最幸福(半月谈老有所乐)

老有所乐:一室之内,千里之外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最幸福(半月谈老有所乐)(1)

树荫下打麻将、公园里跳广场舞、坐在沙发上看一天电视……提起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很多人的脑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但60后“新老人”的兴趣爱好、娱乐内容、休闲方式发生了新人耳目的变化,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家里、社区还是千里之外的他乡异国,都是他们其乐无穷的“游乐园”。

社区、居家“文化养老”,就近取乐

家庭与社区仍然是大部分退休老人主要的活动区域,为此,不少社区与社区养老机构在退休老人参与文化与公共活动方面创造条件,助力老有所乐。

在福建省莆田市玉湖新城党建 邻里中心的四楼居家养老中心,时常人声鼎沸,附近的老人们在此排练莆田民乐“十音八乐”,还有不少刚退休的60后参与。“过去我们没有场地排练,只能自己在家过把瘾,现在有了这么个宽敞的地方,除了排练还能和邻里交流,参加各种社区活动,真是一个宝藏。”社区居民林女士竖起了大拇指。

江苏省无锡市硕放街道则长期组织社区老年人参加手工制作活动、爱牙知识讲座和智能手机培训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丽新社区,马赛克杯DIY活动近年来吸引当地退休老年人踊跃参加。活动由专业老师展示马赛克杯的制作工艺,随后分发制作材料,老年人进行黏合、补缝、擦除和抛光等,用巧手制作出一件件瑰丽的艺术品。

在四川成都高新区社区养老机构“今福蓉高新长者之家”,老人可以在这儿聊天、下棋、跳舞,还可以参加这里组织的丰富多样的活动。55岁的冯阿姨告诉半月谈记者,她和老伴退休后经常过来“耍”,从家走过来10多分钟,“感觉每天活动很丰富,大家一起时间过得很快”。

传统社区养老机构正与60后“新老人”群体发生着一场“双向奔赴”。没有高冷的服务窗口,没有陈旧的宣传摆设,走进焕然一新的成都锦江区喜树路社区综合体“喜乐荟”,老年大学、老年长寿食堂等一应俱全。在这里,老年人有休闲娱乐之处,有学习思考小天地。

通过就近在社区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从社区向小区院落延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升级改造,让老人就近有所乐。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最幸福(半月谈老有所乐)(2)

北京老年轮滑运动爱好者在冬奥公园马拉松大本营进行锻炼

彩色美瞳、KTV飙歌……为美丽人生消费

爱健身、爱减肥、爱美容……这些本应属于年轻人独有的标签,越来越被“新老人”群体所分享。阿里健康研究院今年发布的《新老人互联网健康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新老人”因其独有的特质,正成为数字健康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

疫情加速了“新老人”在互联网上拥抱健康生活的脚步。很多“新老人”通过购物车传递了对“更美”的诉求。例如,报告显示,“新老人”购买彩瞳的人数两年来增加近50%,其中女性占比近七成;购买面膜和祛疤产品人数分别增加近一倍和两倍以上。

对于这种美丽人生的追求,天津市河东区芳水河畔社区老年舞蹈队队长张学敏感触很深。“几年前,大家选择加入舞蹈队的原因大多是为了锻炼身体或是打发时间。如今则出于审美需要,越来越多的队员觉得,舞蹈是美的,穿上漂亮裙子、再化个妆,站在舞台上表演的自己更加美丽。”张学敏说。

一些曾经专属于年轻人的娱乐场所当中,开始频频出现“新老人”的身影。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显示,在KTV下午时段消费群体中,50岁以上中老年人数比青年群体要高出近两成。专注老年行业的AgeClub媒体调研也表示,在北京、武汉等多家受访的KTV中,白天时段组团唱歌的中老年人占门店客群的七成,多为3到7人的“欢唱”团体,唱歌时长在3到6个小时。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最幸福(半月谈老有所乐)(3)

沈阳农业大学活动室,退休教师们正在跳舞

有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量贩式KTV消费群体中60至70岁的用户数同比增长29.6%,订单量同比增长24.1%。“年轻时就爱唱歌,我们几个老姐妹感情也很好,每周都要挑几天去KTV玩一下午。”天津市退休职工李玉萍说,“KTV工作日下午时段消费不高,儿女也不用我们操心,和老姐妹唱唱歌、联络联络感情,挺好的。”

走出家门国门,追逐诗和远方

60后“新老人”通常身体状况较好,七八十岁的病痛尚未到来,三四十岁的负担又已卸去,五六十岁这个年龄段被很多人称为“第二童年”。同时,60后财富积累较为丰厚,休闲时间更为富足,可以避开法定节假日高峰期,独自或结伴出游,并能享受大多数景区、公园的门票免费或优惠政策。

来自江苏扬州的王秀萍退休后迎来了自己的“狂欢”:学驾照、自驾房车到处旅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年轻时她便梦想能自驾游,但因为家庭经济压力、照顾家人等原因一直搁置了。自从退休后,王秀萍便开始追求自己的旅游梦,近些年已经去过数十个国家。在成功考取驾照后,她拿出积蓄购置了一辆小型房车,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自驾游,沿途体验风土人情。

网上召集“驴友”,自由行22天,徒步穿行尼泊尔。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将这些与60后女性联系在一起。然而,来自河南的网友“荔枝”做到了。抱着一颗热爱的心和对登山运动的喜爱,“荔枝”将尼泊尔列入旅行计划,并开始自制攻略、四处约伴。最终,“荔枝”和来自江苏、山西、陕西的4位“驴友”一行5人,开启了尼泊尔穿越之旅。语言不通只能连比画带猜,登山时出现“高反”,在荒郊野地赶夜路……回忆起这次旅行,“荔枝”不停地说:“自己真是胆大了一回!”

如今,资深“驴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60后的身影。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显示,过去一年,有超过23.9%的60后个人旅游消费开支超过5000元,70后、80后、90后、00后这一比例分别为20.8%、23.8%、19.4%、7.9%,60后成为个人旅游主力军。

刷抖音、追网文……

“触网”解锁老年娱乐新思路

作为对互联网并不陌生的“新老人”,传统的老年活动已无法完全刺激其老有所乐的需求。他们紧跟时代技术发展潮流,将娱乐方式从线下转到线上,在网络虚拟世界过足瘾。

来自江苏苏州的60后老人陈玉珍,每天有3件几乎必做的事:刷抖音、逛淘宝、看网文。而且每个“项目”平均都得花上一两个小时。解锁手机,打开应用(App),手指上下翻飞,对于各种常用软件已经熟门熟路。

“以前我基本每个月和朋友们短途旅游一次,现在疫情原因也不敢到处去旅游,不过学会了使用手机和应用软件,不用依赖年轻人,我们隔着屏幕也能了解世界在发生什么。线上和身边人交流,还能找到生活的乐子,享受线上文化服务的便捷。”陈玉珍说,“抖音上有很多有趣搞笑的短视频,淘宝、拼多多等平台买东西便宜,甚至还可以买生鲜蔬菜。我还喜欢看网络小说,大字版的电子书,翻页很方便!”

越来越多的“新老人”正在跨越“数字鸿沟”,享受“触网”的快乐与便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总体规模超过10亿,其中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28.0%,同比增长5.2个百分点。

显而易见的刚性需求,催生了一片蓝海市场。半月谈记者发现,随着相关部门的力推,“手机应用(App)适老化”大潮席卷而来。输入法为老年人准备了“半屏手写”的“长辈模式”,网约车平台提供了“一键叫车”,各类阅读软件配备“大字模式”。适老化改造的逐步推进,让更多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的快乐。

来自天津的62岁老人陈亮是一位历史爱好者,精研明史,乐于在知乎上与网友们分享观点与思考。“之前只能和几个同样爱好历史的老哥们儿聊聊,现在知乎上有个无障碍模式,可以大字模式、语音朗读。”陈亮说,“我在评论区认识了好几个小朋友,历史爱好者朋友圈越来越大。深阅读同样使人快乐,分享阅读则在传递快乐!”

议题策划:叶俊东

统筹实施:周清印、邓伽

组稿编辑:李建发、尤立

半月谈记者: 梁姊 何磊静 陈弘毅 董小红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5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