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

全文共3028字 | 阅读需8分钟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1)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2)

李邕 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

洒脱,超越,逸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意境;避世,隐遁,逸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怀。

渡劫之中,心如止水。逸享生活,或许是我们唯一所能做到的:于无奈中趋就闲逸、淡逸;于无声中追求纵逸、超逸。在个人刻意营造的自在与自适中,与现实言和,只求脱离苦海。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3)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4)

甲骨文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5)

(逸),由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6)

(兔)、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7)

(止)会意合成。

金文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8)

(逸),兔写作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9)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10)

(止)上加“彳”,写成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11)

(辵chuò)。篆文承续金文,写作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12)

(逸)。隶变后,楷书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13)

将篆文字形中的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14)

(辵)写成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15)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16)

(兔)写成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17)

(兔)。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18)

逸字之源流,字形演变(图片:象形字典网)

《說文解字》:“逸,失也。从辵、兔。兔謾訑善逃也。”

失、佚、泆、轶与“逸”通用。所以,许慎以“失”释“逸”。古籍中,散失称“軼”或“佚”,“軼闻”“佚事”“散逸”中的“佚”或“轶”,与逸通。

《尚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天子的官吏如果失德,其后果会超过烈火)这里的“逸”,是散失的意思。《尚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天子的官吏如果失德,其后果会超过烈火)这里的“逸”,也是散失的意思。

段玉裁说,失和逸是叠韵,都是质纽,读音相似。谩,是欺骗的意思;訑(诞),是自以为聪明的意思。兔子善于逃逸,就像“隹”善于飞;逸取象于”兔,奪取象于“隹”。所以,“逸”的造字初衷和“奪”字一样。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19)

逸的形义符“辵”,表示忽行忽止,会意为行走。

逸的核心字根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20)

(㲋、兔),为哺乳类动物,前足短而后足长,擅长跳跃奔跑,长耳警觉,生性胆小,易受惊吓而逃脱迅速。逸从辵(辶)从兔的结体,示意为像兔子一样迅速逃跑。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21)

西周兔尊,山西侯马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晋国古都博物馆藏。

兔子的两眼长在脸的侧面,视阈覆盖360度,又处于食物链的底端,逃逸是它的本能,也是它的本钱。为求能快速逃离猎食者,兔子除了有强劲的后腿可以弹跳之外,还有一付轻薄的骨架来减轻自己的体重,从而跑得更快。(参见拙作《汉字图腾|兔》)

尽管兔子在地-月系统中,算是比较密切的,可是它的造字能力却差强人意,仅有逸、冤、婏、毚等少数几字取象于兔。

在少有的几个“兔”族字中,逸字就显得特别俊逸。逸与逐,结构相似,取义各异。逐字中,辶(辵,止)的行为主体是追逐者;逸字中,辶(辵,止)的行为主体是被追逐者。因此,“逸”的造字本意为逃遁,逃脱与隐匿。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22)

癸卯年生肖兔邮票,黄永玉作品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23)

正是因为取象于“兔”,逸由逃遁的本义引申为狂奔,而且是不转弯的狂奔。

《莊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颜回说老师奔跑得极快,瞬间就不见踪迹,而自己只能落在后面干瞪眼)这里的“逸”,就是奔跑的意思。

狂奔为躲避,故又引申为隐匿、避世。《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复兴将要灭亡的国家,延续将要断绝的世系,推举已然隐没的人才,则天下民心有所归也)这里的“逸”,是隐遁的意思,逸民即隐士。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24)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25)

隐逸者大都出于不满现状,而又无力扭转乾坤,于是只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选择了逃避。

中国古代的隐逸者或遁迹山林,远离尘嚣;或云集雅舍,赋诗唱和;或放浪形骸,谈玄尚远;或徜徉自然,逍遥山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大凡避世归隐之人又都清高而不太合群,有超凡脱俗之志。从这个意义上说,逸与“溢”“异”音同义近,指溢出,有超脱、超越、超拔、异于常规的意思。《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是说诸葛亮少年时就有超群的才华。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26)

西周兔尊,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27)

林纾称,古今惟有二人能称为“逸”,诗之逸者为陶潜,画之逸者为倪瓒。

“一河两岸几株树”的构图,空寂无人,至简至淡,至清至静,亦真亦幻……,倪瓒让我们看到了诗的神韵与人的高逸之完美结合,真可谓“无声之诗”。倪瓒在自题《草亭图》中说:

“依村构草亭,端方意匠宏。林深禽鸟乐,尘远竹松青。泉石供延赏,琴书悦性情,何当谢凡近,任适慰平生。”

这种远离俗尘的思想与陶渊明相似。他宁肯不为人赏识,也决不随俗。他的居所,叫“笑俗陋室”。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28)

倪瓒 《六君子图》 倪瓒善用 “一河两岸”的三段平远的构图法,即近坡树木几株,对岸云山隐约,中间平波相隔。

至于陶潜,钟嵘《诗品》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逸的本义“逃遁”,含有有失刚健的义层。无怪乎曹丕《与吴质书》评刘祯诗“有逸气,但未遒耳”。遒,雄健有力。

但是,“逸”到了陶渊明身上偏偏多了几分刚性。且不说《读山海经》有金刚怒目式的刚毅,单是《述酒》就寄托了不少愤慨。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29)

陶渊明的“隐逸”,可说是以退为进,是“率直”“任真”的表现。

苏东坡赞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

日本学者川合康三说:“隐逸由此而变质,它的重心开始从对社会的批判反抗,转向隐逸者得自娱自乐。这种由外向而转入内向,由对人转身而对己的隐逸方式的变化,赋予中国隐逸文学以新的风格。”([日]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

两晋的隐逸风尚,影响了两宋的文学诉求方向。两宋时期,文人将生命的价值,由外在事功转而寄托于内心的对白。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30)

西周兔尊,山西侯马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晋国古都博物馆藏。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31)

安逸的“逸”,普通话读去声,急切、短促的尾音,似乎不足以表现它的韵味。所以,四川人模仿川剧中的拖腔,把“逸”的尾音拉长,赋予“逸”以更加丰富的情绪感染力。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天下哪有那么多值得着急上火的事。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32)

安逸。将娱乐进行到底(网络图片)

纪伯伦说,“我们走得太远,已经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让脚步跟得上心跳,让肢体配得上灵魂,而不是相反,才是正途。

庄子说:“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庄子·至乐》)

疫情综合症,似乎都让庄子说到了。疫情中,如何避苦趋乐,让音声|好色|美服|厚味|安逸重返人间?放松。越放松,越有力。

吉兔呈祥天下庆(兔年说逸逸不求显达)(33)

安逸,宁可选择退化

安逸是动中求静的心理体验,静生安,安生定,定生慧。人在紧绷中,只会深陷痛苦与焦虑,无从自拔,更不可能创造任何价值;只有在放松以后,才能迸发思想的火花、创造的智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于苏轼来说,月和风景都不是个事,只有一个问题最要紧:闲还是不闲。月未必在,闲尤其罕得。闲不是“有空”,而是指能够欣赏、体味月下境界的宁谧心境。东坡先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了四川人安逸巴适的生活态度:安置好自己的灵魂,不求显达,只图安逸。

安逸是四川人的口头禅,也是川渝生活方式的标签、度牒。对四川人来说,安逸是最富有魅力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更是一种张弛有度的生存哲学。

兔年,安逸。

作者:朱孟仪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