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

主播君的话

童年时艰难自学、求职时备受歧视以及即使身处逆境仍愿意奉献社会、温暖他人……如果将聂淑杰与张海迪的人生做比较,并不难发现这些相似之处。聂淑杰几乎可以看成又一个“张海迪”。

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1)

左图:张海迪青年时期照片图片来源:央视频《巾帼英雄》节目,有裁剪

右图:聂淑杰照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当听到聂淑杰的故事时,

马上会让人联想起张海迪,

一个影响几代人的青年榜样。

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2)

1983年张海迪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图片来源:央视频《巾帼英雄》节目

1983年,残疾青年张海迪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励志文章。这一年聂淑杰在山东淄博周村出生,这里距张海迪生活过的聊城莘县仅约250公里。

相似悲苦的求学之路

尽管出生相距28年,但张海迪与聂淑杰的童年似乎很相似。

儿童时期的玲玲(张海迪小名),

想不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当代保尔”,

她只知道脊髓血管瘤疼得要命。

而聂淑杰也在1岁时

被确诊患有“腰椎管及胸腔肿瘤”,

一种难治的罕见疾病。

治病期间,不仅聂淑杰家里花光了全部积蓄,而且她在手术中因损伤了腰部神经,造成下肢高位瘫痪。更令人不安的是,由于胸腔肿瘤离心脏近,没法切除。医生断言,她的生命大概只有5年。

玲玲的脊椎动过四次大手术,直接后果就是,第二胸椎以下失去直觉,脊椎严重弯曲变形。从那以后,轮椅成为聂淑杰和玲玲的“亲密伙伴”。

小孩子的心里装不下成年人的烦恼。

对她们来说,

童年时最想做的就是和同龄人一样:

走进学校,上学读书。

由于不能入校,学拼音、学汉字、读书、看报这些同龄人都可以在老师辅导下完成的功课,她们都得靠自己完成。

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3)

1983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张海迪事迹,此为报纸版面截图

在《生命的支柱》里,

著名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

形容张海迪说,

“(她)三分之二的躯体病残了,

没进过一天学校,

却学习了丰富的知识。”

一个人学习是艰难的。聂淑杰弟弟上学后,回家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帮助她学习功课,做练习。学校印发了练习题、试卷,弟弟也会多要一份带回家。

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4)

张海迪自学知识图片来源:央视频《巾帼英雄》节目

就算成年后,张海迪在学习英语时,也曾付出常人想象不到的辛苦。一个简单的“study ”她一连写了几百遍,才能默写正确。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如此,她也未没放弃,还翻译出了十三万字的小说《海边诊所》。

相似艰辛的求职之路

与学习相比,成年后步入社会的谋生之路则更具考验。

独立面对生活,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行动不便带来的困扰。

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5)

聂淑杰参加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答辩环节 图片来源:淄博新阳光残疾人互助家园微信公众号

22岁时,聂淑杰第一次有机会走进真正的课堂学习,参加区残联组织的残疾人电脑技能培训。

那段时间,她每天凌晨4点起床,由于坐轮椅,行动慢,每天她都要比其他人早起两个小时,换洗衣服、梳头洗脸。

2006年,聂淑杰有机会继续学习网页和平面设计,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要步行45分钟,需要母亲天天推着轮椅接送她。教室在三楼,上下楼也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忙。

为了不给别人增加麻烦,聂淑杰每天中午都是带饭去教室吃。“夏天天气热,机房温度更高,好几次带去的饭都变馊了。”

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6)

聂淑杰(右二)与残疾人朋友在一起活动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比中午没饭吃更糟糕的事是褥疮的复发。由于只能坐在轮椅上,而且一坐就是一整天,褥疮严重腐烂。除了忍受,聂淑杰别无他法。

类似的经历在张海迪身上也出现过。因为高位截瘫,她大小便不能控制,为了坚持工作,她白天不喝水,不吃流食。夏天渴得嗓子都要冒烟。

如果说有比行动不便更令人不适的事情,那她们一定都会提到工作单位的歧视。

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7)

张海迪为群众治病 图片来源:央视频《巾帼英雄》节目

为了工作,张海迪曾四处报告,四处写信,在遭遇拒绝后,甚至一度丧失生的信念,在父母出差时,尝试服用大量安眠药,结束生命。

而聂淑杰至今也还记得当初应聘时的遭遇:给多家用人单位发信件却石沉大海,而一家对她工作能力认可的单位,却在面试中以她是“残疾人”的理由,婉言回绝。可在那之前,她曾在淄博市第一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以最高分获得网页设计第一名。

相似的奉献与助人精神

说到这,很多人会说,

全国8500万残疾人的

学习、成长、就业的经历几乎都如此,

为什么单独将她们“相提并论”?

其实,除了成长经历的高度相似,更关键的是,她们在经历苦难后,依然希望奉献社会、关注他人的精神如此“雷同”!

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8)

张海迪照片 图片来源:央视频《巾帼英雄》节目

张海迪曾表示,

给别人带来幸福,

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从在莘县十八里铺公社尚楼大队

为村民针灸治病,

到住院期间仍不忘工作,

甚至在她心里,哪怕全身瘫痪了,

也要用英语翻译文章,为社会做贡献。

与张海迪稍有不同的是,聂淑杰将生命的精力放在如何帮助残疾朋友身上。

很多时候,对残障人士来说,大多数人口中的“感同身受”不过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客套,某些过来人情真意切的忠告,也远没同类人的抱团取暖来得有用。

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9)

聂淑杰(前排左一)与参与成蝶计划——贫困残疾女性赋能“双重”脱贫2020年秋季第一课的残疾姐妹们合影

2006年,聂淑杰在媒体上公布手机号,开通了淄博市第一条残疾人免费服务热线。通过热线,她义务为残疾人进行心理疏导,为盲人朋友读新闻,为残疾小朋友讲故事,为残疾朋友找工作……

2010年,聂淑杰又创办了淄博市第一家残疾人民非组织——“新阳光残疾人互助家园”,通过这个平台,她组织残疾人联谊,学习制作手工工艺品……

2018年,在团淄博市委的支持下,聂淑杰发起了成蝶计划——贫困残疾女性赋能‘双重’脱贫”志愿服务项目。项目目的就是要帮助残障女性树立自信,提升工作技能。

为了帮助残疾人姐妹提升自信,她结合自己经验,从形象改造入手,联系彩妆达人,开设化妆与服装搭配课程,免费为残障女性分享。

聂淑杰介绍,在农村,很少有女性把心思花在装扮上。“别说残障女性打扮,就是平常健全的女性稍微打扮,可能周围的邻居都会指指点点。”

聂淑杰衣橱里曾有件旗袍,那是淄博旗袍协会会长专门安排人帮她定制的,做工精细,尺寸合身。但有段时间,她从不敢穿,想穿了就打开衣橱看看。

“我身体展示出来的效果和印象里标准旗袍美女截然不同。”原来,长期坐在轮椅上导致聂淑杰的身形发生变化,她害怕自己“变形”的身体穿不出旗袍的线条美,反而引来笑话。

残疾人就真的不配穿旗袍吗?残疾人就不能拥有变美的权利吗?在一次针对残疾女性的培训上,聂淑杰找到了答案。

“爱生活首先要爱上自己身体。”她意识到,残疾女性的身体并不丑陋,相反这才是姐妹们最独特的魅力。

培训结束后,团淄博市委举办最美志愿者的颁奖活动,这次聂淑杰没再犹豫,从衣橱中拿出旗袍,“什么顾虑都没有”穿着就去参加活动,活动上很多人都称赞她的服装好看。

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10)

在成蝶计划——贫困残疾女性赋能“双重”脱贫项目中志愿者为残疾人朋友化妆 图片来源:淄博市新阳光残疾人互助家园微信公众号

彩妆培训课程推出后,受到残疾人姐妹的极大欢迎。上课时,彩妆课的老师从没闲下来,大家一直在问问题,一直在让老师帮忙“补两笔”。

改造后,“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眼睛是发光的。”成蝶计划项目督导、新疆大学研究生房欣杨评价效果时说。

电影张海迪的故事(看见她好像又一个)(11)

淄博市新阳光残疾人互助家园搭建起的自然生态特产店、盲人推拿按摩院等服务点图片来源:淄博市新阳光残疾人互助家园微信公众号

如今,在志愿服务团队的联系下,

当地还建立起9个线下服务基地,

其中包括手工、纺织、健康等多个方面,

这些服务基地为渴望工作的

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

帮助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

据了解,截至去年11月,

成蝶计划成功帮助17名贫困残障女性实现脱贫。

采访结束,记者几乎把聂淑杰

看成了又一个“张海迪”。

上世纪80年代,

张海迪曾被喻为“八十年代的新雷锋”。

如今的聂淑杰又和她一样,

具有积极向上、不向命运低头、

热衷助人奉献的青年特质。

虽说世界上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人生,

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却有不谋而合的可能。

—End —

此为本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记者/编辑|杨宝光统筹 | 陈凤莉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