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

中国有那么多朝代,为何古装剧创作者独独热爱清朝,尤其是清朝的宫廷呢?

大清完了,大家来看清宫戏

1912年,宣统退位,清朝灭亡,中国从帝制走向了共和。

相比于历代政权更迭必然伴随的大洪水,大清的死相实属安详,除了武汉、南京等少数城市经历战事,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在安稳的日常生活中走进了新时代,既无战祸,也无需颠沛流离。

因此,这次政体变化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在于思潮解放方面。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老百姓们的八卦心。

这一次,新政府不再垄断前朝的资料、信息和解释,民间只要愿意,可以以诸多方式搜罗和大肆传播昔日王公贵族的秘闻,无论它是否靠谱,都不用担心大逆不道的罪名。

民国初年,清廷禁史是坊间最爱的话题。刚刚被消解的权威永远具有最高的谈资价值,无论法国大革命后的凡尔赛宫荒淫故事、苏联解体后的克林姆林宫往事,还是改开后流传的主席秘闻,都是同样逻辑。

大量离开紫禁城的前宦官、宫女也热衷于接受媒体采访,把他们在后宫所见所闻当做一种可以变卖的无形资产。关于前清的野史笔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其中以1915年中华书局排印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搜罗最广。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1)

● 印刷于1917年的《清朝野史大观》

在12卷,共计一百多万字的《清朝野史大观》里,你可以找到几乎所有清宫戏常用的经典桥段原型。比如顺治为妓女董小宛出家、雍正把传位诏书中「十四子」改成「于四子」、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是为了看望生父,二是为了泡妞。

这种野史大合集初看不显眼,但到日后并未学习过传统文史的剧本作家开始写戏说历史戏时,就立即凸显出了意义。

唐宋以来的野史,大多以文人笔记汇编,或单篇文章的方式传世。搜罗这些零碎记载拼接成一部剧作,需要作者有相当的文献学功底,而且劳神费力。所以,你能在电视荧幕上看到的清代之前的历朝历史人物故事,大多出自传统戏曲、话本小说里现成的人物设定。

例如,杨家将故事出自明代话本小说《杨家府演义》,包青天的故事出自清代的《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而说王安石是狸猫精的段子,虽然非常符合近年的玄幻风潮,但由于出自文人笔记,而少有人提起。

清朝野史的爆红改写了这一规律,这些有模有样的真实大人物的野史,真是比套路化的戏曲小说好玩多了。就在它们诞生的当年,这些野史为材料创作的文学、戏剧作品就已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1914年8月,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濮兰德依据他掌握的资料撰写的小说《慈禧外纪》在中国翻译出版。到1915年4月,该书已经补印2版,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1913年,剧社民鸣社推出文明戏《李莲英》,大获成功。看到编演清宫戏巨大收益的民鸣社,随后又推出了更大制作的《西太后》,讲述从咸丰选秀到慈禧西狩的秘史趣闻,共计32本。正是凭借这部清宫戏,民鸣社成为了当时最走红、最庞大的剧团。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2)

● 民鸣社《西太后》的演出广告

20年代后期,新生的电影公司开始陆续将清宫戏搬上银幕。以「乾隆下江南」为卖点的《乾隆游江南》、讲述「吕四娘刺杀雍正」的《血滴子》、以顺治皇帝为男主角的《董小宛》都获得了票房的极大成功。

1929年,《申报》描述《血滴子》的观影风潮道:「虽寒风刺发,卖座特盛,日夜座为之满。」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3)

《董小宛》剧照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4)

● 1939年出品的影片《香妃》,讲述了乾隆年间回部女子香妃被掳入京后忠贞节烈,毅然赴死的故事。在历史

可以说,自诞生之日起,清宫戏就已具有了压倒其他朝代的身段和票房号召力。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1949年,中国大陆政权更迭,难逃封建主义帽子的清宫戏也跟着陷入沉寂。它的主要制作地,从上海转移到了港台。

邵氏电影公司尤其热衷此道,「西太后」和「乾隆下江南」的故事都被翻拍数次。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彩色电影《深宫怨》,讲述顺治、孝庄、多尔衮、洪承畴和董小宛之间的爱情纠葛故事,在第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获得优秀剧情片、最佳剪辑、最佳录音三项大奖。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5)

● 《深宫怨》剧照

90年代,得益于海峡两岸关系解冻,两岸三地开始合拍电视剧,他们合作的第一部电视剧就是一部清宫戏:《戏说乾隆》。

虽然仍以「下江南」作为背景,《戏说乾隆》没有让这位风流皇帝专注于泡妞,他两度以「四爷」的假身份微服私访,查明贪腐,铲除恶霸。这套模式刺中了大陆观众的爽点,制造了万人空巷的观剧热潮。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6)

● 《戏说乾隆》三个单元里,风流皇帝追求的民间女子都由赵雅芝饰演

热播的同时,《戏说乾隆》还在中国大陆开启了一种新的古装剧类型:「戏说」。

此前,大陆拍摄的古装剧要么由古典名著改编,要么是特别注重「忠实再现」的所谓历史正剧。如1993年播出的《康熙大帝》,就一再强调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都是真实的,为此还惹来了「过度歌颂封建帝王」的非议。

这样的创作局限也束缚了大陆制作者模仿港台的手脚。

同样是90年代初,台湾中视版《一代女皇》被引进大陆,激发了武则天热,央视也趁热拍摄了自己的《武则天》,制作相当精良。然而与台版不同,央视不敢把武则天一味美化为柔弱善良的「媚娘」,而是将掐死亲生女陷害王皇后等桥段原样保留,让期盼善有善报的观众看得一头雾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7)

● 台版《一代女皇》开播前暂定名为《一代女暴君》,潘迎紫扮演的武则天却柔弱堪怜,对政敌也长期忍让

「戏说」的兴起令大陆影视工作者发现:原来成功的捷径就在自己身边。

他们重新启用民国遗留的素材,借鉴《戏说乾隆》的手法,开拍民间故事、野史、民间文艺改编的电视剧。其中第一个成功者,就是改编自民国时期长篇单口相声《官场斗》的《宰相刘罗锅》。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8)

后来热播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也都是《戏说乾隆》的壶,装民间故事的酒。

一部合拍剧,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逻辑。以至于宫廷玛丽苏剧鼻祖《还珠格格》、宫斗剧先锋《金枝欲孽》引发收视热潮时,大陆同行可能是欣喜多过羡慕,因为他们清楚:这样的成功可以复制!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9)

● 严格地说,不设主角、描画群像的《金枝欲孽》并没有多少直接模仿者,它选择癸酉之变(1813年)前后作为时代背景在清宫戏里也是少见的

戏说风气渐开,大陆「文艺工作者」引以为傲的「历史正剧」、「忠实再现」很快也只剩幌子。

如1999年上映的「历史正剧」《雍正王朝》,为了激化和突出斗争剧情,不惜给雍正上台不久就被斗死的八阿哥强行续了十年命。

古装剧的规模效益

清宫戏前辈留下的遗产还不止是一套易于模仿的类型模式。跟这同样重要的是,它们制造了越来越多观众耳熟能详的清朝名字。

熟悉的人物加陌生的故事,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演义套路。任何一个在民间博得大名的历史人物,现代文艺工作者都不在乎把他们的故事讲了再讲。

以皇帝为例,汉武帝一人拥有三部皇帝传记片,而两汉其他帝王几乎无人问津;唐太宗和女皇武则天则瓜分了唐代的同类题材,两人都不止出过一部爆款。单个清朝皇帝并不比他们更受欢迎,但清廷集体作战,祖孙五六代均拥有极高知名度,都是荧幕上的红人。

与其他时代的古装剧不同,清宫戏形成了明显的规模效益:几乎每一部成功的清宫戏,都为同类作品留下了一串熟悉的名字。

如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一来就是一组现成的人物群像,拍完正剧接着拍偶像宫斗剧。《刘罗锅》里的铁三角是刘墉和珅乾隆,到《纪晓岚》系列则让纪晓岚取而代之,再补上刘统勋、福康安、丰绅殷德,又能拍个一圈。

具体到戏里,《还珠格格》里斗得水深火热的继皇后与令妃,今天分别是《如懿传》和《延禧攻略》的主角。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10)

● 继皇后没斗过令妃,《如懿传》也没斗过《延禧攻略》

大陆宫斗戏代表作《甄嬛传》,讲述的则是《还珠格格》第二、三部里那位难以伺候的「太后老佛爷」的上位史。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11)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12)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13)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14)

● 从上到下分别为《甄嬛传》的甄嬛、《如懿传》的甄嬛、《延禧攻略》的甄嬛和《还珠格格》的甄嬛

清宫戏制作者非常善于利用这一优势,他们多按完全相同的套路描写同一组历史人物,甚至连演员都不更换。

不止一次扮演乾隆的张铁林,特点是在被臣子、妃嫔讨好后哈哈大笑,「朕赦你无罪!」而这位乾隆皇帝的「皇额娘」,也永远由赵敏芬扮演。

当然他们的入戏程度都比不上「和珅专业户」王刚,「和大人」连主持综艺节目时,都不忘叫上「刘全」。

为什么清宫戏泛滥成灾(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