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创新意识开拓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生态)

增强创新意识开拓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生态)(1)

超华科技工人正在安装铜箔生产机器。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增强创新意识开拓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生态)(2)

嘉元科技的科研人员全神贯注投入实验。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增强创新意识开拓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生态)(3)

暖阳照拂,万物生长。在梅州,田间地头、企业工厂、科研院所,到处都是一片繁忙。在全力抗击疫情的同时,梅州积极采取措施,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经济发展,科技领航。4月23日,一年一度的梅州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科技创新,部署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助推经济“换道超车”。

近年来,梅州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基础不断夯实,体系不断完善。但科技创新仍然是梅州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短板。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会上强调,要把握大局大势,把科技创新置于梅州振兴发展的支撑地位,不断强化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生态。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下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梅州正努力打好这场科技创新发展突围战,加快梅州苏区振兴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强主体

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 打造中国“铜箔之都”

记者前往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超华科技”)时,铜箔事业部总经理孟基中刚刚见完来自台湾的客户。“他们是PCB台资大厂,订购了线路板铜箔,并与我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孟基中说。

超华科技是梅州铜箔行业中的老牌企业。目前,该企业的铜箔产能为1.2万吨/年,基本是满产状态。“今年6月份高精度电子铜箔工程二期项目将投产,将增加8000吨的产能,届时铜箔年产将超2万吨。”孟基中说。

这是超华科技近三十年的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创新结果。基于5G的广泛应用,该公司不断优化铜箔产品性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与飞利浦、美的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展开深度战略合作,为公司5G市场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与上海交大、华南理工、哈尔滨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及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孟基中介绍,企业与高校研制的“纳米纸基高频高速基板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正全力推动该产品量产。

同样坚持与院校开展科研合作的还有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嘉元科技”)。“我们与南开大学、华南理工、江西理工、嘉应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发挥了高校研发实力强、具有前瞻性等优势,这对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前沿判断具有重要作用。”嘉元科技总工程师王俊锋说。

该企业成立19年来,从一个山区小企业,成为全国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也是当时广东三家之一、梅州唯一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这背后的秘诀,就是科技突围。

走入嘉元科技的自动化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十多台全速运转的全自动化设备,在设备的带动下,薄如蝉翼的铜箔在流水线上一步步完成加工操作。据王俊锋介绍,6微米高性能极薄锂电铜箔是该企业的拳头产品。“6微米相当于人头发的1/10。”王俊锋指出,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研发,但嘉元科技已实现量产。

这一片片铜箔产品看起来并不起眼,却是电子工业中的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航天、军工产业。特别是5G时代,铜箔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前,全国比较主流的铜箔企业不到20家,而在梅县区雁洋镇方圆三里内,就有3家铜箔生产企业——超华、嘉元、威利邦。今年梅州“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李凯顺就提出把梅州打造成为中国“铜箔之都”。他认为梅州的铜箔产业具备一定的基础,产能达到6万吨/年,已经占到国内每年总需求的十分之一左右。

“我们对这个提议十分赞同,当前我们几家铜箔企业也朝着中国‘铜箔之都’这个方向在努力。”孟基中说,梅州只要久久为功,坚持科技创新,是有条件有基础去做好这个事情的。

陈敏强调,梅州要大力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立足现阶段铜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促进铜企业整合资源、深挖潜力、抱团发展,瞄准关键前沿技术和配套互补链条,推动铜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抓载体

充分发挥“三院”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前不久,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挂牌成立。这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深化机构改革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促进农林科技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

“农林科学院整合全市农林科研机构,设立林业、果树、茶叶等10个研究所。”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卓国宁说,这对于梅州整合农林科技创新资源,补齐农林产业创新短板,提升前沿引领技术水平以及增强核心关键技术供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组建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是梅州为科技创新发展厚植“沃土”的一个缩影。

今年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中提到,梅州要抓载体,其中就指出建龙头,充分发挥市医学科学院、市农林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作用,打造若干高水平科研院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走进平远县东石镇的广东越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随着工人娴熟地操作机器,一块块形似金属块的复合材料板锤赫然落地。现场技术负责人介绍,这些“金属块”是新产品,是电力、矿山、水泥、建筑等领域的大型机械易损耗的关键配件。

新产品相较传统单金属材料产品,性能提升3倍以上,按照项目的良好发展态势,新产品为企业带来的年产值预计能达2亿元,创造年税收超过1500万元。取得成效的背后,得益于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了作用。

省科学院材料与加工研究所在平远县成功孵化广东越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万吨颗粒增强铁基耐磨复合材料生产项目”。该研究院是省科学院与梅州市政府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着力打造的产学研融合与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平台。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集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信息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科技育成孵化体系。孵化科技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是省科学院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培养产业技术高端人才的重要举措。”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梁磊说。

青年有冲劲,科技发展才有后劲。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梅州为青年提供更多“挑大梁”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了平台——世界客属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下称“青创中心”)。

梅州市金雨燕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帮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梅州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这些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是从世界客属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毕业”的。截至目前,青创中心入驻企业超50家,涵盖了生物与新医药、环保、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领域,创新创业人员超500人。

据该中心负责人刘金明介绍,青创中心为广大客属青年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性的众创平台,对入驻企业免费提供网络、场地、空调、装修等各类硬件设施,并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财务顾问、人才培训等软服务,提高青年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重人才

补齐人才发展短板 千万元激励政策持续发力

走进嘉元科技实验室,技术部总经理助理王崇华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实验。他是该企业科研团队的元老。“企业创办第二年我就进来了,当时的科研团队只有几个人,如今已经发展到88人了。”王崇华说。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王俊锋深有感触地说,企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方式。如与嘉应学院合办成人教育大专班、本科班,用好人才激励政策。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据了解,去年底,梅州先后出台了“科创20条”和“科技创新五年行动计划”,再吹政策东风。“其中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改进项目经费管理、解决人才实际困难、改革科研组织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落实梅州市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的激励措施,赋予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更大自主权,能够更加有力激发梅州市科技创新活力。”梅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熊华说。

特别在科技创新方面,“科创20条”具有突破性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例如首次提出市财政对新认定的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分别给予1000万元和5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高新区给予300万元一次性资助;省市科技专项资金对高新区创新平台及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以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背后是梅州求贤若渴的决心。梅州深刻意识到,创新型科技人才、高端人才往往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科技发展水平。当前,梅州亟待补齐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人才短板。

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强调,重人才是重中之重,梅州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对接“广东特支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项目,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行动,继续实施“企业家培养计划”,完善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系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梅州作为农业大市、林业大市,科研人才不只是待在实验室里,还有这么一群人把实验室建到田间地头,极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他们就是农村科技特派员。

“特派员来了!”这个时节,正是大埔县三河镇旧寨村有机灵芝栽培基地最繁忙的时候,农村科技特派员前来为当地农户答疑解惑。

在灵芝基地,罗叔把刚刚抵达栽培基地的灵芝菌包一个个整齐有序地码起来。罗叔曾是旧寨村的一名贫困户,2016年,在梅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下,他开始试栽灵芝,没想到成为了一名种植灵芝的好手。如今村里还专门聘请他管理灵芝,每个月工资约2500元,去年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目前,梅州共有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78名,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212名,积极促成农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和联合。”熊华指出,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这项科技兴农富民的新机制展现出了强劲生命力。

■相关

实现多项“零”的突破

近年来,梅州相继实现省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零”的突破。梅州深刻意识到,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是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该市正努力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能。

◎2020年1月

1家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入选《第26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实现梅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可享受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2019年12月

3家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梅州市华师昆虫发育生物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梅园研发中心、航天生物集团广梅航天育种研发中心、广东洪裕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三家单位获认定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梅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零”的突破。

◎2019年11月

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广东壹号孵化器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成为梅州首家通过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实现梅州地区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破。

◎2018年12月

2家获评学科类和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

梅州市人民医院的广东省客家人群精准医学与临床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嘉元科技的广东省锂离子电池铜箔企业重点实验室被列为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实现梅州市学科类和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