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品读(悦读正月)

在童年的记忆里,乡村的腊月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忙年,而正月多半都在过年过年当然要比忙年轻松得多,也快乐得多在人生整个的记忆长河中,童年的正月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寒假品读?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寒假品读(悦读正月)

寒假品读

在童年的记忆里,乡村的腊月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忙年,而正月多半都在过年。过年当然要比忙年轻松得多,也快乐得多。在人生整个的记忆长河中,童年的正月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甚至到二月二,乡村都是清闲的,农活、针线活基本不用干,到处氤氲着过年的氛围。大家走亲串友,玩牌聚会,好不热闹。正月初一过大年的祥和、欢乐、热闹自不必说,从初二开始依次按照亲疏远近走亲戚,那时交通不便,一天只能走一家,一直走到正月十六。当然这里面也有不宜走亲访友的日子,比如正月初五、初七,老人们常说这两天是黑道日子,不宜串门。特别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传统的小年,更不宜走亲戚。那时走亲戚没有电动车、三轮车和拖拉机,更别说轿车了。大多数人靠步行,被称为“11号”。带孩子的拉地排车,最阔气的就是骑自行车了。有的一辆自行车带4个人,丈夫骑车,媳妇抱个孩子坐在后座上,前面车大梁上再坐一个孩子。车把上挂着提包或猪肉,摇摇摆摆,晃晃悠悠,但依然自得其乐,一路欢声笑语。

那时的孩子们大都喜欢走亲戚,主要是能吃上顿好饭,还能挣个压岁钱。亲戚也分三六九等,初二走的亲戚都是当紧的,媳妇回娘家,女婿看老岳。如果新女婿初次到老岳家,那是相当的隆重、相当的排场。且不说新女婿带的礼物多,还要找两个体面人作伴(本地叫帮客的);单说老岳家迎接新女婿上门也是要提前准备几天的,要有上好的饭菜,还要找陪客的。陪客的人都是村里的体面人,最好是吃公家饭的,在村里说话办事都是有分量的,而且还要能说会道,当然还要有相当大的酒量。饭菜也是很讲究的,是被称为“大席”的那种。菜不能重样,而且凉热、荤素搭配得当,当时有“二十四件”大席的说法,即果盘8个、凉菜8个、扣碗8个。喝酒时还要筛酒,天冷酒凉,倒入粗瓷制作的酒壶,找一只破碗(新碗怕烧坏了),撕片烟盒纸放碗里再倒点酒,用火柴轻轻点燃,然后把酒壶坐碗里,蓝色的火苗围着酒壶打转,不大一会阵阵酒香扑鼻而来。主陪先说几句过年的话,主宾也要客套几句,然后上菜开始喝酒。菜上五味,酒过三巡,已经有人面红耳赤,话越来越稠,脚底像踩了棉絮,但还得继续喝,这是情面!其实真正喝多的并不是新女婿,而是陪客的和帮客的,老岳家心疼自家的女婿,哪会舍得让他喝多?

说起正月初五,还有点别的讲究。早晨除了吃水饺,还要吃水饺皮,吃水饺叫“捏老鼠嘴”,寓意是不让老鼠偷吃粮食。水饺皮形状与银元相似,吃水饺皮叫做吃“钱串子”,寓意来年有钱花。

正月初七“送火神”。在我的记忆中,因破旧立新“送火神”的风俗已经淡化了,没有了封建迷信色彩,纯属一种娱乐。孩子们弄一些谷子杆、棉花柴、玉米秸之类的绑在一起做成火把,大家蜂拥着跑到村西头的十字路口,将火把丢在一起,有的孩子往火堆里扔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还有一种风俗就是初七傍晚不点灯,因为初七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不点灯的目的是让老鼠看不见,娶个瞎子媳妇回家。与此相对的是正月十五,不仅要点灯,而且要早点灯,晚上还要打灯笼。早点灯的寓意是祈求将来孩子的眼睛更明亮,不害眼病。正月十五的夜晚,那时乡村虽然还没通电,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街小巷都是提着灯笼的孩子。那时的灯笼大多是自己扎制的,用透明的白纸糊上,贴上红色的剪纸。记得我的灯笼是二哥扎的,四壁贴着“万象更新”。小时候还恶作剧,故意领着别人家的小孩打着灯笼照水井,因为流传着“灯笼照了井,夜里要尿床”的说法。

正月里来村里卖东西的也特别多,尤其是卖糖葫芦的,那可是让人垂涎三尺,几个压岁钱全买糖葫芦吃了。大街上还有玩把戏的、耍猴的、演魔术的……记得最精彩的场面是一个男子,点着一小卷草纸,冒着烟吃进嘴里,然后再往嘴里大把大把地塞着谷糠。嘴里往外冒着烟圈,还扇着纸扇,大家正在惊异不已,又突然从嘴里抽出好多彩带抛向观众……

正月,难忘的正月。现在又一个正月即将过半,但已不再是童年的正月……(作者:金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耿清瑞)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