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十八层地府(民间传说三洗怀庆府)

怀庆府,是明清时的一个行政区域,地理范围大致就是现在焦作市的行政区域,包括今天的沁阳市、温县、孟州市、武陟县、博爱县、修武县及新乡市的部分地区。

民间故事十八层地府(民间传说三洗怀庆府)(1)

  在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率领的农民军与元朝精锐部队在怀庆府地区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双方都让百姓在门上挂上拥护他们的牌子,元朝军队来了,百姓做块木牌“保境安民”,起义军来了,老百姓再做块木牌“驱除鞑虏”。后来,双方进出太频繁了,有人图省事,就在木牌的正面写上“保境安民”,背面写上“驱除鞑虏”,谁来了把牌子翻一下就可以了,此即“两面牌”(这就是“两面派”的来历),别人见了纷纷效仿。

民间故事十八层地府(民间传说三洗怀庆府)(2)

有一次农民军攻了过来,有一块牌子从门上掉下来,恰巧落在大将常遇春马前,这一下被常遇春识破了机关,一连看了几家的牌子,正反都是两种字样。常遇春大怒,便把此事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正因战事毫无进展独生闷气,一听此事更是火上浇油,立即下令常遇春把怀庆府地区的百姓斩尽杀绝。常遇春领命后,就率军向怀庆地区杀去,见人就杀,鸡犬不留,来来往往杀了三个来回。他们还把元宝放在大街上,看是否有人捡去,如若发现元宝少了,就证明还有活人,接着又杀,怀庆地区百姓都被杀光了,常遇春才罢休,这就是三次血洗怀庆府的故事。朱元璋继位以后,下令从人口密集的洪洞县往怀庆府移民。

民间故事十八层地府(民间传说三洗怀庆府)(3)

  元末明初,传说元军和明军在怀庆府展开激烈的拉锯战,但历史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朝北伐军攻克元大都(北京)后,同年十月,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由河南渡河,克武陟,下怀庆,元平章白锁住弃城遁。兵至太行山碗子城破其关,元兵奔溃”,轻而易举地就攻占了怀庆府。可见传说中的拉锯战并不符合怀庆府的历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呢?大概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怀庆府在元朝的时候一直属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导致这里的民众对元朝的统治,其实一直都存有好感。

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这里就是国君等收取赋税的私邑,公元1260年,引沁水灌田,兴修水利,由于水利设施的恢复,使宋金以来凋敝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公元1270年曾“迁怀孟新民一千八百余户居何西”进行屯田。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怀州侍奉其母多年,公元1311年继位,改年号为皇庆。皇庆二年(即公元1313年),为了纪念仁宗的功德,取年号“皇庆”中的“庆”字,把怀孟路改为怀庆路。元末这里还是察罕铁木尔和扩阔铁木尔父子的势力范围。所以民众对元政权普遍存在好感。

第二原因,正因为当地的民众对元朝政权普遍存在好感,而元末明初的多年战争极大的破坏了这里原本安定的生活。甚至洪武元年十二月庚寅“孟州复叛,官吏皆滔没”,第二年正月丁酉“大将军徐达遣指挥张焕将兵万余人,取孟州山寨”,平息了叛乱。

民间故事十八层地府(民间传说三洗怀庆府)(4)

第三个原因,在明代,怀庆府的赋税是河南八府中最高的,民众无法解释其中的原因,就以民间传说的形式将其归咎于明军攻打怀庆府受阻,平定天下后,朱元璋迁怒百姓,增加了怀庆府三倍的赋税。

第四个原因,是为了解释洪洞迁民,由于战争使人口锐减,为了恢复生产,不得已从山西移民。

民间故事十八层地府(民间传说三洗怀庆府)(5)

  虽然说传说大多渲染附会,不能当史实看待,但传说故事对历史起了补充作用,并不在于准确地记载了历史,而在于真实地记录和反应民间对历史的想象和情感,民间传说“三洗怀庆府”虽然不符合怀庆府的历史,但反映了元末明初中原地区战争的频繁和民众对那段战争历史的集体记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