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倒在石榴裙是说哪个历史人物(拜倒在石榴裙下)

俗语中说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那这石榴裙是什么?为什么要说拜倒在石榴裙下呢?

何为石榴裙?

石榴裙在唐朝之前就有了,从唐朝开始慢慢在大众中流行,是唐朝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颜色如石榴一般红艳,不用染其它颜色,穿上后俏丽动人,阳光妩媚,至上而下,从贵族到平民,深受大众的喜爱。

“石榴裙”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从南北朝就开始了。

南北朝诗人何思澄在《南苑逢美人》中写过:“洛浦疑回雪,巫山似旦云。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蒲萄带,日照石榴裙。”

在诗中他用石榴裙来暗比心中爱慕的美丽佳人。

拜倒在石榴裙是说哪个历史人物(拜倒在石榴裙下)(1)

还有梁元帝萧绎的《乌栖曲》:“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日下城南两相望,月没参横掩罗帐。”

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曾在《琵琶行》中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弹琵琶的女子:“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这里的“血色罗裙”就是指石榴裙。

而一代女皇武则天被迫到感业寺出家后,也曾借石榴裙来表达自己对唐高宗的相思之情。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她含泪在信中写道,因为相思过度,思绪纷乱,她恍惚之间竟然将红色看成了绿色;因为饱受相思之苦,以至于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如果唐高宗不相信,那就到感业寺来,打开她的衣箱亲眼看看石榴裙上的点点泪痕吧。

或许正是因为这首诗,唐高宗才想起了尚在感业寺的旧情人武则天吧。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来历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对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传说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玄宗和杨贵妃有关。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开心,投其所好,在华清池、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石榴花竞相开放之际,唐玄宗就带着杨贵妃和一众亲贵大臣在石榴花丛中设宴作乐。

因唐玄宗过分宠爱杨贵妃,以至于荒废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就迁怒于杨贵妃,看见她都不愿意行礼。

杨贵妃无奈,但依然爱赏石榴花,爱吃石榴,还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

拜倒在石榴裙是说哪个历史人物(拜倒在石榴裙下)(2)

一天唐玄宗设宴召群臣共饮,并让杨贵妃为大家献舞助兴。可杨贵妃却委屈地说:“这些臣子看到臣妾都不行礼,对我一点都不恭敬,臣妾不愿意为他们献舞。”

唐玄宗知道后,深感爱妃受了委屈。于是立即下令,以后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行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大臣们倍感无奈,但又不敢违抗圣命。自那以后,但凡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款款走来,一众大臣无不纷纷下跪行礼。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就此流传开来,后来渐渐演变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拜倒在石榴裙是说哪个历史人物(拜倒在石榴裙下)(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