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

(本文由毒舌电影原创:dsmovie)

今天Sir要说的牛人,你要么爱死他,要么烦死他。

先问两个问题。

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叙述的内容重要,还是叙述的手法重要?

你选前者还是后者,决定了你对他是爱,还是恨。

Sir也不谦虚了。阅片如云后的Sir,看中过程。

因为抛开过程看结果,无异于吃一顿大餐却仅仅求个饱腹感;Sir也看中铺垫和腔调,因为不追求组织、排序、腔调讲出的故事,都是平庸而类似的。反之,类似的故事用不同的手法讲述出来,携带的三观会奇妙地产生云泥之别。

会选故事,不代表导演的水准与风格,会讲故事,才是。

但今天这位牛人,故事讲得也特么太有难度了……以至于有些人觉得他好作,故弄玄虚。

他叫大卫·林奇,一生不羁爱自由拍怪片,最近,在远离主流视野多年后,老爷子要重出江湖了。

带着他新一季的美剧《双峰》(Twin Peaks)——跟上一季隔了整整26年。

今天Sir请来大卫的铁粉@树上秋裤,来给大家讲讲这位怪人和他的《双峰》……(想歪的人真是拦也拦不住)

而不管你爱不爱,他都构成了我们谈电影时,躲不开的一种逼格。


我是瞬间两米八的分割线

大卫·林奇,他早期作品重口,中后期作品晦涩,因此他的电影风格被戏谑为:

既催吐又催眠

他年逾古稀,拍过的电影却刚过两位数;近十年没有长片作品,只有零零散散的一些短片和广告。

然而他依然是一位能载入影史的导演,因为能给你带来噩梦的导演很多,但能真正带你潜入梦境的,有且只有大卫·林奇。

16年前,一部《穆赫兰道》奠定了他的大师地位,也给他贴上了精神分析、神秘主义、非主流、诡异、梦境、暗黑……等诸多标签。

喜欢他的人很多,但更多人则将他和他的电影归于文艺、甚至装逼的一类。大多数人喜欢看得懂的东西,而大卫·林奇的电影,恰恰很难看懂。

当年《穆赫兰道》把众多观众带到了云里雾里坑里,这次为了不被老爷子再次套路,有必要来聊聊这个话题:

当我们谈论大卫·林奇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第一,大卫·林奇追求的不是叙事内容,而是观影体验。

很少人能第一次看《穆赫兰道》就get到它的妙处。

在被翻来覆去解读后,我们才知道:这部电影前面三分之二都是梦境,梦境过后,连主角名字都不一样!更别提剧情前后矛盾的诸多细节。

比如梦境中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女主,现实中却处处面临生活危机;

比如梦境中流离失所、需要女主庇荫的女孩丽塔,现实中却是与大导演勾搭、飞黄腾达的女明星;

比如梦境中失意窘迫的导演,现实中却是权钱兼备、抱得美人归的人生赢家;

比如梦境中愚蠢笨拙的杀手,现实中却干脆利落地为女主暗杀了“丽塔”……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1)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2)

梦中的女主笑靥如花,现实中却,相当丧……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3)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4)

梦中的女主与爱人相爱厮守,现实中却惨遭夺爱

我第一次看这片时完全懵逼,根本没意识到区分梦境与现实。

其实在一开头,林奇便用一个摇摇晃晃坠向枕头的主观镜头,暗示主角进入梦乡。此后从梦境回到现实,也有明显的标志。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梦是对现实的扭曲,是潜意识欲望的释放,因此看懂这部电影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梦与现实的区别。

但为什么即使大卫·林奇已经刻意做了暗示,大部分观众还是“看不懂”?

这是因为我们看过太多“普通”电影,在传统电影叙事逻辑的训练之下,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观影惯性。

而《穆赫兰道》的高级之处,就在于开创性地颠覆了好莱坞线性叙事手法,破坏了所有的叙述规范,让观众失去了赖以理解剧情的因果关系,犹如抽去了地心引力,坠入兔子洞一般的迷宫,难以跳脱。

在非连续性的故事建构之下, 无法掌控的感觉带来了惊悚迷乱的体验,如同在雾气弥漫的森林中苦苦潜行。

因此,与其说《穆赫兰道》是烧脑的高智商片,不如说它是极其强调观影体验的先锋之作。

在电影中所感受到的荒谬和迷失,跟你平时天马行空的梦,又有什么区别?

第二,大卫·林奇的电影,探讨的是人性的灰暗隐秘和自相矛盾。

事实上,《穆赫兰道》已经是大卫·林奇相对“正常”的作品之一。催吐和催眠,说的还真不是它。

早在1977年,他就花了2万美元、历时5年完成了首部长片——荒诞恐怖片《橡皮头》(Eraserhead)。

这部电影的情节、影像之怪异重口,简直颠覆了人们对电影的认知。

注意前方高能!!!

电影一开头,一张男性的脸就带着愕然惊恐的表情,横着飘过广袤的宇宙。一颗灰色的星球出现在他的后脑勺之下,星球表面的坑坑洼洼让它看起来酷似一颗男性睾丸。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5)

接下来发生的事开始让人作呕,一位看不清面容的裸体男性躺在一间破烂的屋子里,全身溃烂。

与此同时,最开始出现的男人面孔闪现在画面中,缓缓张开嘴巴,一条白色的精虫慢慢从嘴里钻出。裸体男人操控他身前的控制杆,将精虫发射了出去。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6)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7)

被突然射出的精虫掉入一个污浊的水洼。根据此前的套路,该水洼似乎被隐喻为女性生殖器,可想而知两者的结合产生了受精卵,新的生命随之诞生。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8)

然而呱呱坠地的……却不是正常婴儿。

而是脸部不成型、一坨肉的畸形怪胎,简直把我恶心坏了。

接下来,这个丑陋的怪胎摧毁了男人的生活,他的妻子因难以忍受怪胎带来的痛苦而弃他而去,剧情便在扭曲病态的家庭关系和人性阴暗面中展开。

男主去女主家见家长,饭桌上男主刚想用叉子,端上来的烤鸡双腿竟然动了起来,身下开始流出莫名其妙的液体……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9)

这时女主妈妈开始给这只烤鸡配音,相当销魂。。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10)

男主当时就黑人问号脸了。。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11)

故事的最后,男主用剪刀肢解了肉状怪胎,顺手还把自己阉了——是的,这部超现实表现主义的作品就是如此邪气而魔性。

如果说《橡皮头》挑战的是观众对恶心场面的忍耐力,《妖夜慌踪》和《内陆帝国》挑战的,则是观众忍受“大卫·林奇式癫狂”的极限。

诞生于《穆赫兰道》之前的悬念惊悚片《妖夜慌踪》,同样采用反类型片的拍摄手法,被认为是大卫·林奇拍得最混乱的一部电影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红杏出墙引发的杀妻案。

男主发现老婆劈腿,就干掉了奸夫、剁掉了老婆。被警察抓走后他精神分裂,胡思乱想,还给自己的另一个人格虚构了一段不存在的生活……

这种不复杂的剧情,硬生生被大卫·林奇拍成了一段现实、回忆和梦境,以及人格分裂导致的幻觉混杂的虚实之旅。

关键是跟《穆赫兰道》还不一样,不同性质的影像之间没有明显的标记!

最让人崩溃的是,扮演女主的演员,同时扮演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两位男演员,却先后扮演了同一个男主——真是说起来都拗口,看起来更懵逼。

加上掺杂了多处的主客体模糊的片段,梦和幻觉中不合理的、被篡改的记忆,以及一部分真实的臆想……

我只能建议:别试图搞清电影里的细节,别试图把现实与梦境彻底分清,更别试图理顺事情前后发生的因果,否则下一个精神分裂的就是你。

可怕的是,《妖夜慌踪》虽然扭曲复杂,还有成型的故事线索可寻;而更加晦涩、堪称“难懂之最”的,是《内陆帝国》。

首先,《内陆帝国》是大卫·林奇自己投资、自己用DV拍摄的作品,视觉效果粗糙而突兀,视觉上就有种莫名的压抑。

其次,电影关于两个女人。

影片一开始,一位波兰女孩坐在床上看电视,电视里出现了一位好莱坞女演员——其实是女孩幻想自己成为的人。这位女演员在拍新戏过程中与男主角发生了一场婚外恋,扮演女演员丈夫的男演员,同时也扮演了波兰女孩的丈夫。

接下来,这两个女人的幻想和生活就交织在一块,身份还经常互换,剧情非常破碎,完全分不清真实与虚幻……

一句话,它的解读难度可以算是《穆赫兰道》的平方。

这部看起来很“意识流”的电影,没有清晰的剧情分界线,人物可以突然从A世界到B世界,从真实无缝闯到虚构;180分钟的片长稍稍走神,就完全看不懂了。

最搞笑的是,拍到最后连女主角也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因为据说压根就没有剧本……

但,恰恰就是通过这种反理性的叙事架构,大卫·林奇将人物心理的自相矛盾,呈现到极致。

第三,大卫·林奇的反好莱坞立场。

说了他那么多怪诞片,让我们拉回来一点——大卫·林奇还是有一些稍微正统的作品的。

比如1986年他导的悬疑片《蓝丝绒》,虽然片中也有爬满蚂蚁、布满霉点的残耳特写,有神志不清的夜场歌女,以及沉迷病态性爱的黑社会恶棍,但整体而言,它更像一部希区柯克式的破案悬疑片。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12)

《蓝丝绒》中一开始出现的断耳,也有大卫一贯的重口风格。

凭借《蓝丝绒》,大卫·林奇赢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几年后他执导公路暴力片《我心狂野》,和当时当红的尼古拉斯·凯奇合作,赢得了戛纳金棕榈——这也是他在主流电影市场获得的最重奖项。

此外,他还有一部公路片《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讲述一个孤僻的老头,听闻十年未见的兄弟病重,于是开着5公里/小时的割草机,穿行美国大陆300英里,只为见哥哥一面的故事。

缓慢的公路之旅上迎来了农场、麦田、森林、大河、铁桥等意象,既温情又文艺,《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也成为了“最不大卫·林奇”的大卫·林奇电影。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13)

问题来了:

既然有能力导演符合大众口味的主流作品,那你干嘛不呢?

要理解大卫·林奇,首先要明白,他首先是艺术家,然后才是导演。他的基本创作方法是,直觉。

在从事导演前,大卫·林奇受过正统的美术训练。他1963年进入华盛顿特区的科科伦艺术学院,师从于表现派画家奥斯卡·科科施卡;1966年他进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才开始尝试制作影片。

他早期的短片合集《The Short Films of David Lynch (2002)》基本上没什么剧情,非常意识流,体现了很多跟传统叙事类短片不一样的,意象的、直觉的东西。

这也是大卫·林奇后来能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自由游走,用前卫、奇特、诡异的手法,表现暴力与性的原因。

大卫·林奇曾解释:

“我喜爱进入另一个世界,我爱神秘难解的事物。所以我不太喜欢事前知道得太多,我喜欢发现的感觉。”

作为一个不迎合大众口味,只沉于自己艺术理念的独立制片人,大卫·林奇脱离于大片场系统,在创作背后更隐含了反好莱坞体系的立场。

在不少作品中,他都对浮夸矫饰的小镇电影、男女爱情大团圆的结局、典型的好莱坞闹剧风格进行了抨击。

比如《穆赫兰道》《内陆帝国》,就是用好莱坞光怪陆离的故事去反讽好莱坞的流水线作业——制造梦幻就是在制造虚假。

此外,大卫·林奇唯一与好莱坞合作拍摄的动作科幻片《沙丘》,因为缺乏创意,成为了其最不受观众认可的失败作品。

而大卫·林奇也多次抱怨说,该片剪辑权不在自己手里,才导致了失败,多年后他依然耿耿于怀。

最后,谈论大卫·林奇,避不开《双峰》。这部电视剧的命运,实在太诡异。

最开始,《双峰》是大卫·林奇与电视产业合作的作品。拍摄时他也受到了观众,制作单位,投资方的约束。

1989年上映的《双峰》,讲的是双峰镇女中学生Laura 被杀的案件。

它跟当时流行的肥皂剧很不一样,很超现实,不仅人物众多、剧情峰回路转,还有超自然的灵媒、侏儒、巨人、猫头鹰等元素,构建了神秘主义的迷离氛围,埋伏了各种神秘事件和诡异疑点。

不夸张地说,《双峰》堪称悬疑美剧始祖。当时的观众也明显被惊艳到了,《双峰》首播当晚的收视率极高。

此后《双峰》获得了多项艾美奖,大卫·林奇也因此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14)

《双峰》第一季剧照

这样看来,《双峰》续拍应该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吧?

可特立独行的大卫·林奇,偏偏不乐意。

在他对叙事框架的构思中,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结局,凶手可以是A也可能是B——你就猜吧,这才是彻头彻尾的神秘主义嘛。

但观众不买账。

第二季开始,拖沓、无进展的剧情遭抱怨,收视率急剧下降,ABC电视台立即要求大卫修改剧本。

最终在电视台压力下,大卫林奇被迫公布谜底,把杀手揪了出来。可揪出来就ok了吗?

不。在这之后,大卫失去了对故事走向的掌控,收视率继续下滑,导致《双峰》第二季播到一半就被砍了。

他因此愤然道,再也不拍电视剧了!

好死不死,过了26年,他又回来了。

不知道是不是时光消弭了愤怒,也不知道脑回路异于常人的大卫·林奇,现在70多高龄,会不会稍微变“笨”一点。

但我更想说,等了26年的我们,也是时候跟上大导演的脚步,别再轻易地用“难懂”,否定那些多花一点心、就能爽到的好故事。

他以后还能演电影吗 天啊他不再拍电影了(15)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毒舌电影App—— 严选好片,最大电影自媒体影评平台,千万影迷聚集的影视社区。

点击【下载按钮】,更多好片等你来邂逅!

毒舌电影原创,微信ID:dsmovie

微信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