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多少个复姓名人(谈谈古人的姓名)

历史上有多少个复姓名人(谈谈古人的姓名)(1)

【摘 要】读古书经常涉及古人的各种名号,所以有时候难免或遇到一些麻烦。了解古人的名、字、号以及地望、郡望等各种称呼的来历和意义,有助于我们读古书时,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意。

【关键词】名字 号 地望 郡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教中学时,一位老师向我借钱锺书的《谈艺录》看,两周以后,他将书还给我,说里面许多人名搞不大清楚:“钱锺书谈到一些诗人时,有时候用原名,多数时候是字号。一会儿‘少陵’,一会儿‘老杜’,一会儿又是‘杜拾遗’;一会儿‘柳河东’,一会儿‘柳子厚’。碰到这些还好,有些人不太熟悉,就难了。”确实是这样。读古代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古人行文的习惯,有时是为了显示博洽、有时是为了表示尊称或喜爱,有时又是根据别人文意来的……以苏轼为例,他的称呼多至几十个,除了名、字、号,还有:大苏、苏长公、苏学士、苏文忠公、苏端明、苏玉局、苏翰林、坡翁、髯公、坡仙等,据说有几十个,简直可以把我们搞晕了。清代梁章钜有一本《称谓录》、郑珍有一本《亲属记》,当代一位学者袁庭栋有《古人称谓》一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都是洋洋几十万言,一个名字问题可以成为一门学问,大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

一、名和字

古人的姓名和现代是一样的,是人们进行交往的个人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公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1]关于姓氏的起源和区别很复杂,简单地讲,古史传说中人物的姓氏可能就是氏族的名称。有些姓源于地名、有些是职业、有些是祖先的名号等,这些称呼固定下来就成了姓。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

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使用的符号。古人除了名以外还有“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2]古人有“字”大概是从周代开始的[3]。一个人的名是由父母起的,所以从小就有,而字则是二十岁才有。《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不但男的有字,女的也有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笄的本义是指簪子,特指女子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 十五岁。男子之字,我们比较熟悉,可以不举例。女子之字,如王嬙字昭君、蔡琰字文姬、前秦才女苏蕙字若兰、唐代女诗人李冶字季兰等。明清以后,更多见,如女诗人席佩兰名字叫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道华、浣云,佩兰是其自号;女词人顾太清,名春,字子春,号太清。

一个人的名只有一个,字却可以不止一个。名,往往是祖父、父亲定的,是终身不变的(除非有特殊原因),而且是在正式场合用的;而字往往是自拟的,且不在正式场合用,所以有时候会变。例如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再如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又如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有的甚至有十来个字,如清代著名学者毛奇龄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梁章钜说:“近人多之字,无如毛西河先生,按先生名奇龄,又名甡。字两生,又字大可,又字齐於,又字于,又字初晴,又字晚晴,又字老晴,又字秋晴,又字春迟,又字春庄,又字僧弥,又字僧开……”[4]大概可以算特例了。

名和字“相表里”,实际就是名与字的意义是相关的,有学者将其归为几类:一是同义互训。人们最常用的例子是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同义;张衡,字平之;三国祢衡字正平,平和衡是同义。二是反义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愈是过,故要退之;赵孟頫字子昂,頫同俯首之俯,意思与昂字相反;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三是同类相及。如白居易字乐天,乐天方可居易;宋人晁补之,能补过,方能无咎。其他还有由原名变化而来、古语活用的。[5]姓名和字的使用要注意场合,姓名一般只是在正式场合使用。读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旧时代,你的大名,只有长辈才能直呼,如皇帝、父母、老师。朋友和同事一般要以你的字称呼你,对朋友直呼大名是不礼貌的,更不要说对自己的长辈和老师。古人在相见时或者一篇文章写到朋友时,都是如此。例如韩愈写柳宗元一定称柳子厚,不会称柳宗元。”所以,前几年,一位著名作家的文化散文在写到刘禹锡和柳宗元见面时,居然让他们互称“宗元兄”“禹锡兄”,很为人所诟病。

二、号和斋名、室名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号。特别是一些文人,唐宋以后尤多见,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取室名、斋名。如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苏轼的东坡居士、黄庭坚的山谷道人、明代朱用纯的伯庐、清代郑燮的板桥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有些别号的使用频率比真名还要高,如苏东坡、朱伯庐、郑板桥等。别号是本人所取,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等限制,所以可以更加自由地抒发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例如,别号中最多见的是“居士”“道人”“山人”一类称呼,这是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就是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个老翁;明代才子唐寅有个号叫“六如居士”,即取自《金刚经》如梦、幻、泡、影、露、电,一切皆作如是观,就是说明人生一切都是空幻的。也有些文人自号寄托着更深刻的意思: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灭亡以后自号“所南”,表示自己心向南方,这和文天祥《扬子江》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一个意思;他又字“木穴国人”,木和穴,合起来就是一个“宋”字。元代著名画家倪瓒有一首《题郑所南画兰》:“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死,泪泉和墨写离骚。”笔者读大学时,听老师讲这首诗时提到郑所南。一晃四十年过去了,还记得这些事,因为它感人。再如,明末清初书画大家朱耷,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从上到下连写就成了“哭之”或“笑之”,寓哭笑不得、忽而哭忽而笑的意思,以此来寄托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和别号相似的还有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一个斋名或室名,以表达自己的情怀。从某种角度看,这比字号更有意思。几乎每一个斋名背后就有一个有趣的解释或故事。曾国藩在36岁时自书其书舍名“求阙斋”,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他在自己的日记(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六日)里透露真实想法:“是日因写手卷,思东坡‘守骏莫如跛’五字。凡技皆当如此,若一味骏快奔放,必有颠踬之时,一向贪图美名,必有大汙辱之时。余之以‘求阙’名斋,即求自有缺陷不满之处,亦‘守骏莫如跛’之意。”[6] 他后来还写了一篇《求阙斋记》专门解释取名的用意。他取此名一方面汲取中国传统“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一方面也蕴含有佛教思想,《地藏经》里有“菩萨为说所求阙绝报”句。他觉得自己年龄不大,咸丰十年,破太平军,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可谓功成名就,所得甚多,所以要居安思危。曾国藩熟读儒家经典,知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乾》)的道理。

给自己的书房起斋名室号也是现代一些学者的一些习惯。其目的不外乎励志和言志。历史学家陈垣先生的书斋名“励耘书屋”,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湘潭一位友人所作《锄耕图》题过一首诗,其中有一联云:“寒宗也是农家子,书屋而今号励耘”,他自注曰:“吾先人在湘潭办茶。先父名田,号励耘。”[7] 他要求自己做学问要像耕地锄草那样勤奋。古人常常把书称为“书田”“经畲”(熟田),把写字称为“耕砚田”,崇尚“耕读”,往往以“耕读之家”自傲。广东东莞有个可园,里面有一联云:“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书耕”,流传很广。陈先生“励耘书屋”就是拿耕种比喻读书,要四时勤快、三时不害—— 锄去杂草,才能五谷丰登。再如王力先生,他的原斋名叫“瓮牖”,1942年他出版了《龙虫并雕斋琐语》,在“自序”里谈道:“原斋号‘瓮牖’,一变而为‘龙虫并雕斋’是由自谦变为自夸。”以后,就以“龙虫并雕斋”。这里,所谓“雕龙”就是指他写的学术性的著作;所谓“雕虫”是指他的那些非学术性的文学作品和散文、杂文以及普及性的文章,他自谦为“小品文”。

三、地望和郡望

古人还有以地名称呼的习惯,这也是一种不直呼其名的尊称。但也有一点区别:一种是出生地,如孟浩然是襄阳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人,称柳河东。还有一种是郡望,郡望和地望稍有差别。郡望是指某一地区最有名望的豪门大族,时称望族,这是魏晋南北朝兴起的一种习惯,唐代很盛行如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往往某郡的望族被称为某郡的“郡望”“郡姓”。例如杜甫为什么要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襄阳杜甫”,他既不出生关中杜陵,又不是湖北襄阳人,主要因为从汉代起,京兆杜陵的杜氏是当地的望族;至于襄阳,晋代名将杜预是杜陵人,他在襄阳练过兵,又在那里去世,杜预的后人长期居住那里称为“襄阳杜氏”,杜甫就是以郡望自称。还有韩愈人称韩昌黎,韩愈并不出生于昌黎,昌黎是韩姓的郡望,故称。至于河东指代柳氏那就更为人熟悉。柳宗元称柳河东既是郡望,也是地望,所以有时候人们把郡望等同于地望。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一个人在某地做官较长,人们就以他的为官之地称他。如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陆机曾任平原太守,人称陆平原;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人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人称韦苏州……古人的别集以地望、郡望和为官之地称的很多见。

除了上面讲到的,古人还有许多别的称呼,如以谥号、官爵、别号、绰号、行辈等称呼人的。弄清楚这些,对我们阅读古书是非常有用的。还可以借此了解各时代不同的风俗习惯,理解古人的心态。所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就需要在一些细节方面注意积累。

[1] [2]楚庄.古代礼制风俗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3:195,196.

[3][5]袁庭栋.古人称谓[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54,59.

[4]梁章钜.浪迹丛谈 续谈 三谈[M].陈铁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452.

[6][7]吴十洲.百年斋号室名摭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21,164.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200062)

(《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2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