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成事不足的人物(品三国人物忠孝义智篇: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淡泊以明致,宁静以致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早年隐居南阳,刘备 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辅佐刘备夺得汉中并被任命为蜀汉丞 相,主持朝政。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和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著有《出师表》和《诫子书 》等书籍。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追封为忠武侯。

三国演义成事不足的人物(品三国人物忠孝义智篇:诸葛亮)(1)

诸葛亮生平故事:

1、隆中对策: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未出茅庐便有三分天下的谋划,诸葛亮对刘备分析道 :“自董卓擅政以来,各地豪杰并起,占据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和人力物 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而且也 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 ,已历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当外援,不可谋其他;荆州北 靠汉水和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与吴郡和会稽郡相连,西边与巴郡和蜀郡相 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 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殷 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是汉室宗亲 ,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 ,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 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 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 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 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便出山入幕。刘 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和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 ,就像鱼得到水,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和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 》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诸葛亮时年27岁。

2、初出茅庐第一战-博望坡用火:诸葛亮刚出山,因年纪轻轻,而且是三顾茅庐才请得出山, 关羽和张飞很是恼火并轻视他,而恰逢曹操派夏侯惇领军十万大军南征,诸葛亮初露锋芒,命 众将在博望坡用火攻大败夏侯惇;

3、舌战群儒:赤壁之战前期,诸葛亮前往东吴想联吴抗曹,鲁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 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 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 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 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 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 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 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 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 ,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 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 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 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 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 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 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 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 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 ,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 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 裂:窃谓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 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 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 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 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 ,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 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 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 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 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 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 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 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 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 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 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 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座间又一人问 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 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 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步骘默然无语。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 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 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 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 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 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 ,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 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 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 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 ,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 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畯也。孔明曰:“寻 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 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 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 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 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 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 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 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4、先主托孤: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传言称汉献帝刘协为曹丕所害,于是群 臣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开始不答应,诸葛亮就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 刘备,刘备同意后,于221年称帝,国号为“汉”,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 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 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 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 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 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 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 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蜀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 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 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十二月班师成 都。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 北伐的基础。

5、北伐中原:蜀建兴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继位,缺乏统治经验。诸葛亮 抓住有利时机,决定出师北伐。次年三月,率军进驻汉中,顿兵沔阳(今陕西勉县)。建兴六 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 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 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 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上疏请求自贬三等,蜀后主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 总统如前。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 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 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 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 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 (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 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 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 山西南一带)。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 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 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 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 保营。[5]《晋书》则记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 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 俘获斩首数万。而陈寿所著《三国志》里,两种说法均无记载。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诸葛 亮还师。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建兴十年(232年),诸葛亮在黄 沙休兵劝农,制作木牛流马等,并且练兵讲武,准备再次北伐。建兴十一年(233年)冬,诸葛 亮派遣诸军运米,集结大军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三 年劝农讲武的准备,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同时 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 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魏将郭淮认为 蜀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果然,蜀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诸 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 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而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 帝曹叡亲自率军打败。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 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 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 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 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 ,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司马懿曾向 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 ,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 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 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八月,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司马 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于是亲自率军袭击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 百余人。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 福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回来的意图,近来你 虽然整天与我交谈,但有些事还没有对你交待,所以你又回来听取。你所要问的事蒋琬最适合 。”李福连忙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等到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国家重任,所以就又 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 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同时,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 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去世。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 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 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 飞马撤退,奔行数里,司马懿数次问左右将领:“吾头尚在否”?众将俱回:“尚在”。司马懿不敢 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 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后,司马 懿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感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主要作品》

1、《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227 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 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 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 出作品。

2、《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 名篇。[7]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 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 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主要成就》

1、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 ,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 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 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8]后主 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 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 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 政时代。

2、制定法律: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 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 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 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他说“三纲 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是指诸父有善, 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 刑不肃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变蜀土人士,专权自态,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态势。与 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 、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 仰视者,法制使然也。”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 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 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因此,诸葛亮入蜀之 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 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 《五惧》等条规。

3、治军思想:诸葛亮擅治军,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曾提到,诸葛亮“治戎为长” 。诸葛亮也曾在《论荐刘巴》一文中亲言:“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 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可见,诸葛亮治军有方。诸葛亮善于治军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治军以明。诸葛亮治军以明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正面来说,诸葛亮治军以明 表现为:一、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如《将苑·谨候》一文就集中表述了这方面的内容。诸葛亮 认为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其中明白地指出要“勇”、“廉”、“平”、“忍”、“宽”、“信”、 “敬”、“明”、“仁”、“忠”等有关道德方面的要求。《将苑·将材》一文中要求将帅要具备“仁”、“义 ”、“礼”、“智”、“信”的才能。《便宜十六策·阴察第十六》一文中说阴察之政要有五德:“禁暴止 兵”、“赏贤罚罪”、“安仁和众”、“保大定功”、“丰挠拒谗”。二、规定严格的法令规定。如诸葛亮 亲着的《法检》两卷、《军令》两卷(现存仅为《军令》十五条),制定的《八务》、《七戒 》、《六恐》、《五惧》等条规。《便宜十六策·斩断第十四》一文对不听从教令的“轻”、“慢” 、“盗”、“欺”、“背”、“乱”、“误”七种情形的严肃处理。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诸 葛亮认为,“信,重然诺也”,也就是说,“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诚者失 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那么即使有百万之 众,也是毫无用处。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因此,诸葛亮强 调治军要以信为本,“夫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以信为本,就赏罚而言,诸葛亮认为要“赏罚 有信”,因为用赏罚来判定功过,士卒就会知道守信用;就将帅而言,诸葛亮认为所谓信将,即 “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4、军事发明: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 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 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 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 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 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发明的有孔明类和木牛流马等;

诸葛亮优点:他是忠,孝,义,智的代表人物,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 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百战 百胜,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 后已;

诸葛亮缺点:生平太过谨慎,识人不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的优点完全可以覆盖他的缺点,他是智慧和忠义的化身,是千百 年来人们忠爱的代表人物,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他的人生多姿多彩,虽然他最终未能带领蜀汉 一统天下,但他做到了“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他高尚的精神和人格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