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文纪实小巷(东大街的陈年旧事)

西安人文纪实小巷(东大街的陈年旧事)(1)

八十年代东门里东大街 图/@网络

在老西安人眼里,东大街是一个商业繁茂人流如织的大街,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条街上每天都是一派市场旺盛,经济繁荣的景象。人们称东大街是上海小南京路,这句话一点不假,每个西安人对东大街都有着自己的解读,我在这个时期从事服装买卖,东大街是我常常对标的地方。

从孩童时期起,东大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和解放路相比,东大街高楼多、国营店多,有华侨商店、新华书店、建行大楼、西安饭庄等;解放路小摊和个体门店多,从火车站到大差市,除了解放、民生等国营店,其余都是个体小店。说东大街是西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之首,无出其右。

东大街很具老西安特质。东门内两侧的房子是民国初期张凤翙任陕西都督时建的,彼时东、西大街都是这种二层带火檐墙的房子,做买卖的在门前挂着幌子招揽生意,虽然土气,却很西安。东门里路南的老房子多卖筛筛箩箩等日杂用品,路北多卖试管、试剂、瓶瓶罐罐等,一直到90年代末。

1935年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大批商贾涌入西安,一时间西安地皮飞涨,东大街上很多新建筑逐渐取代了这种充满关中风情的建筑,让东大街有了洋味。几年前东木头市、正学街还留存有当年建筑,如今只能在宗鸣安先生的《西安旧事》一书中看到当年建筑的照片。

西安人文纪实小巷(东大街的陈年旧事)(2)

八十年代东门里东大街南侧 图/@ 陶浒

这种土木结构的二层建筑宜商宜居,前店后家或下店上家,是前人在生产生活中萃取的精华。在禁止一切交易行为的年代,住户们都把原来一块块的活门板钉死,或干脆去掉门板用砖砌了墙当住宅,只留一个进出的小门。改革开放前两年没人敢打开房门搞经营,只有火车站附近原来公私合营的临街户不再合营开始单干,以修鞋、钉掌、修拉锁、修钢笔等为多,他们慢慢打开自家房门从事个体经营后,其它街道的门店才陆续打开。这些临街房中,一部分是私产,另一部分是公产,辖属房管所也很清楚,刚开始按住宅收租金,一间房一年才收两三块钱。成为门面后按商业收,一个月要两三块,后来租金逐步抬升至每月数十元,即便如此谁也不会放弃租赁权。

在西安一直有一个说法——商店不过大差市,就是说东大街从大差市到东门这一段没有生意,所以筛筛箩箩、试管和玻璃瓶罐、日杂才能栖身。但这个咒语在九十年代末被尚俭路口的百盛和建国路口的音响城打破。百盛开辟了开门就打折的先例,令人感觉实惠;音响城以专业、高端,成为音响和音像制品的聚集地。店里常常用大功率音箱放着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有骑自行车的路过时随着音乐高吼着“一二三四五六七……”。

建国路口东南角有家马家牛羊肉铺,先是卖生肉,后来卖熟的。他家的腊牛羊肉夹馍分量很足!靠着他家西墙有个小人书摊,《三国演义》、《岳飞传》等看一次一分钱,特能消遣时光。

西安人文纪实小巷(东大街的陈年旧事)(3)

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图/@网络

从1935年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东大街涌现出一批老字号,西安饭庄、老孙家、黎明泡馍馆、山西饭馆、关中饭店、大同园浴池、西北旅社、民主剧院、西北电影院、中华服装店、五一饭店、中华甜食店、人民服装店、白云章、东亚饭店、钟楼食品店、清雅斋、大上海理发店、儿童服装店、钟楼电影院、钟楼新华书店等,这些老字号扎堆东大街,让其名冠西安名扬西北,因此西北五省无论公干或省亲,以逛东大街为荣,只有逛了东大街才算来到西安城。

在东大街工作或居住的人都有一种北京皇城根的优越感,尤其在区运输公司蹬三轮的院子里的大爷,每次端着茶缸说起东大街见闻时,就像中了头奖一样,绘声绘色,侃侃而谈。每当别人没听清问哪里时,先不紧不慢的喝口无色的茶,然后狠狠盯着你,说到:听清楚了,是东大街!好牛掰的东大街。

东大街从东往西第一个大十字是大差市,这个十字西南角在八十年代初是个露天夜市。每当夜幕降临,啤酒、烤肉、卤花生成为这里的主角,人们喝着啤酒撸着串消夏纳凉,人行道上还摆着几家切着一牙一牙西瓜的瓜摊,有一个蹬着三轮车老者的芼羊血,在一口钢精锅里煮着,调出来的味令人赞不绝口。

西安人文纪实小巷(东大街的陈年旧事)(4)

曾经的大差市十字西南角 图/@严建设

十字口西南第一家是和平照相馆,朝南挨着和平餐厅,朝西挨着同来吃包子店。同来吃包子香得流油,小小的店堂总是满满,给人很“撑”的感觉。十字东南角永红食品店和钟楼食品店不相上下,以销售南方水果居多,它的东边是东升饭店,经营到口酥、舌头馍、包子和大碗啤酒,与同来吃的包子各有特色。夜市上有讲究的会在任意一家买一盘凉菜和一笼屉小笼包子,既有面子还有里子。那个时候汽车较少,夜市无度地占据了一半的路面,骑自行车的人会自觉地绕到机动车道通过,不合理但却十分和谐。

大差市东北角是工商银行大差市储蓄所,西邻一家集体服装店,东邻是西光照相器材商店,它和西北角的柯达彩扩部常常人满为患,让这两个角显得十分拥挤。

十字西北角向西一拐是大差市邮电所,门前也是一个热闹的地方,报刊、磁带、剃须刀、匕首等小物件这里都有人卖,还有一部分卖邮票、换外汇卷的混迹其中,让通过的行人感觉吃力。邮电所西边,一排前一层后二层的住宅是私房,熟人老王家在此,刚开始卖服装百货,后来租给卖照相器材的,左右邻居跟风一连几家都卖照相器材形成了气候。90年代后期店面租给李宁专卖,他在尚朴路还有个门面,刚开始我们合作搞餐饮,手机兴起后他把门面租给卖手机的,直到现在。老王如果健在,应该90多岁了。

西安人文纪实小巷(东大街的陈年旧事)(5)

拆迁前的大差市十字西北角 图/@严建设

老王家对面,同来吃西边曾经有家不大的炒面馆,炒面馆西隔壁有家窄窄的私人服装百货小店,店主姓陈,与我年龄相仿,八十年代我们在上海经小六(崔治福)介绍认识。有一次我俩去进货,签合同时我惊诧他竟拿出了公章,合同上清晰地印着“西安市碑林区陈XX小百货”的鲜红字样。原来个体户也可以有“公章”,大上海也认可这样的印信!回来后,我迅速地去按要求刻了公章,从此腰杆也硬了些许。

陈家西侧的永声电器商店不得不提,这家碑林区的大国营企业,八九十年代从永生电器到马场子这一段形成了进口家电一条街,国际上各式最新潮的录像机、录音机、电视机都通过走私渠道第一时间摆上柜台,他家销售的邓丽君、刘文正、费玉清等港台歌星磁带8元一盒,货真价实。我花120块钱的松下饭盒单放机就是在这里买的。永生的市场知名度绝不亚于五一饭店西隔壁文体中心、华侨商店、唐城大厦二楼的家电部, 是坊间最认可电器商店。

中医医院西侧有家服装店,印象中也是大集体,经营上海服装,货上的很快,是我常去对标的地方,可惜忘了店名。马场子十字东南角是黎明泡馍馆,西北角是劳保用品商店和山西饭馆。山西饭馆在八十年代很活跃,有麻花、油茶、刀削面,还有啤酒、凉菜、炒菜,是喝酒的好去处,我在搪瓷厂上班的时候经常去山西饭馆吃饭。那时一开工资,今天工友请你一顿,明天你也得回请人家一顿。我们小组小赵,跟我是同龄人,他爸妈都是干部,家里管得紧,从不乱花一分钱,我俩因投缘常常一起喝酒。有一次,我请他去山西饭馆喝酒,一块八买了一瓶丹凤葡萄酒,点了一盘花生米,一盘酱肉喝了起来。喝完酒又要了一盘炒面,两人一分,酒饱饭足,格外满足。

西安人文纪实小巷(东大街的陈年旧事)(6)

已不复存在的西安饭庄 图/@网络

西安饭庄也吃过,我爱吃西安饭庄的锅贴,像两边透气的饺子,煎一下就可以吃。还爱吃肉夹馍,黄桂柿子饼和稠酒。1982年,我小组的工友陈哥结婚,把我们请到了西安饭庄,我们每人随五元分子,当年一桌饭三十多块钱,请了有四五桌客人。那时筵席量大味好,虽然人们肚里缺油水,但还是吃不完。宴席上的菜和现在的婚宴一样,葫芦鸡什么的都有,只不过现在一桌饭要一千多块钱。陈哥有个手艺,家具油漆,我三姐那年结婚前,家具做好了没找到油漆工,我就把陈哥叫去,两天就搞定了。真是一技傍身,走遍天下有饭吃。

西安饭庄东临有家国营五金店,计划经济年代这里有民用管控物资——钢精锅底。那段时间,院子里赵大娘的侄子孬蛋哥有补锅修盆的手艺,他从河南来到陕西,就缺钢精锅底,于是来找大娘。赵大娘利用邻居购货本闲置的空档,收来让我一次次跑腿去买。记得那时每家每户一年有一二张的配给,因铁锅耐用,加之要花钱,没用的就浪费了。我去东大街帮孬蛋哥买锅底,每次都能分几颗糖,是件甜蜜的事。如今很难看到换锅底了,在垃圾站常常看到人们丢弃新新的锅。照此下去,外卖会不会把做饭的锅也干掉,说不定呢!

西安人文纪实小巷(东大街的陈年旧事)(7)

当年东大街是严管一条街 图/@网络

西安人文纪实小巷(东大街的陈年旧事)(8)

当下的东大街东段 图/@西安旧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