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吕思清日本经典版(奏梁祝庆生吕思清)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实习生 刘丽宁

小提琴家吕思清诠释的《梁祝》,被公认为最佳版本之一,生日前夜,他再次拉起《梁祝》,迎接自己即将到来的51岁。

11月25日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吕思清和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同台,一曲《梁祝》如泣如诉,闻者动容。

明年3月,吕思清将再返东艺开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今年适逢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他可能会准备两首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明年又逢圣-桑逝世100周年,他还可能带来圣-桑《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两位作曲家,三首奏鸣曲,同场对话。

梁祝吕思清日本经典版(奏梁祝庆生吕思清)(1)

吕思清

“一个成功的演奏家,能让全场人跟你共呼吸”

吕思清学《梁祝》不算早,18岁才开始。前一年,17岁的他刚在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夺得金奖,也是那一年,他拿到了《梁祝》的乐谱。

早在1978年,吕思清的父亲就抄好了《梁祝》的乐谱,还是照着曲作者何占豪、陈钢的原谱抄的。

“父亲就是喜欢这支曲子,也希望帮助更多喜欢这支曲子的音乐家们解决找不到谱子的困难。谁知10年之后,被自己的儿子派上了用场。”

吕思清回忆,父亲把谱子重新封订了一份寄给他,谱子他至今保留着,天蓝的封皮虽已变成陈旧的灰蓝,仍能看到父亲隽秀的笔迹,除曲名和作者名,上面还有父亲给他的留言:“重新封订寄思清子用,望你将它演奏出神话般的传奇……”

吕思清和两位作曲家是“忘年交”,琴弓还没握过,就被他们认识了。

此前学《梁祝》,他都是跟着老师学或靠自己悟,九十年代一次大型音乐活动上,在酒店房间,他向两人取了不少经,“我们交流了两个小时,他们从头到尾给我一句一句讲,包括乐句、创作背景、紧拉慢唱等一些特殊技法。”

怎么才能把这首家喻户晓的曲子拉好呢?

“音乐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染力,有人喜欢用技术,有人喜欢用情感,我的宗旨是在演奏中听不出技术的存在,希望用最打动人心的音乐来引领听众。一个成功的演奏家,是能让全场人跟你共呼吸的。”

吕思清说,和国外交响乐团合作时,国外音乐人对《梁祝》里吸取借鉴的越剧唱腔、二胡滑音等并不理解,以前他还比较憨厚,会把《梁祝》的故事从头到尾给他们讲一遍,后来发现太费时间了。

“有一次,诶,我突然想起来,我说这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一听就懂了,爱情悲剧嘛,但我每次都强调,我们对爱情有更美好的向往和升华,所以最后还有一个‘化蝶’是你们没有的。”

《梁祝》的诞生,是在西洋交响乐团的基础上,让小提琴说“中国话”。因为太受欢迎,它被改编成很多版本,包括民族管弦乐团版、钢琴版、古筝版、二胡版,吕思清这次和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合作的,正是民族管弦乐团版。

“感受当然非常不一样了。”吕思清说,历史上当一个作品非常流行,就会被改编成各种版本,贝多芬也会重复用他的一些作品、一些旋律,比如他很受欢迎的一部七重奏,后来缩小声部,改成了钢琴三重奏,其中一个声部可以是单簧管,也可以用小提琴代替,“举一反三”,一部变成了三部。

“不能一味向前走,要停下来欣赏沿途风景”

还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时,小提琴教育家多罗西•迪蕾便问弟子吕思清,“要当世界级演奏家,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吕思清回“拉得好”!她说,“不对,要能忍受寂寞。”

吕思清8岁就离开家乡青岛去北京上学,11岁被梅纽因选到他在英国创办的天才音乐学校学习,14岁回北京,19岁又去了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成为职业演奏家后,他更是用脚步丈量了全世界。

“我注定就是四海为家的人。”有时候两三个星期不见机场,他心里就难受,尤爱坐长途飞机。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他从不觉得难熬,看看书,看看电影,吃吃东西,睡个觉,还没过瘾就到了。

有些音乐家有飞机恐惧症,一辈子只在欧洲演出,有些音乐家住酒店要自带枕头,否则就睡不着觉,吕思清没这些问题,无论到哪,倒头就能睡,“所以不是琴拉好就行了,心理素质也挺重要,就像运动员,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创造好成绩。”

也有孤独的时候,到任何一个地方演出,他不能和朋友出去玩儿、去聊天,都是关在酒店里练琴,当大家为他喝彩时,他又觉得一切都值得,“音乐是至高无上的,我们都是音乐的仆人。”

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涯”里,吕思清觉得,家人是最辛苦的。疫情期间,他算了算,自己在美国困了四个月,163天没上舞台,创了大儿子出生以来他在家里的记录。在他的日夜陪伴下,小儿子的小提琴技艺飞涨,为了配合世界各地的“云演出”,他的自拍技艺也大大提升。

疫情期间,吕思清还听说,很多厨房“小白”晋级成了高手,虽然他包饺子远近闻名,但他对美食局限于品尝,对下厨并不热衷,倒是养成了锻炼的习惯,成功瘦身了十斤。

如今,吕思清把每年的演出控制在六七十场,年纪越大越不觉得累,年轻时反而有过倦怠期。

“年轻气盛时,你总希望去征服、去达到,有时候就很累,因为艺术需要你不断去感悟、不断去突破。”年轻时太急了,现在的吕思清淡定了许多,事业安排没那么紧,生活也有了呼吸的空间,“有时候,人不能一味向前走,还是要停下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

51岁了,吕思清在音乐上也有了更多想法,比如,在独奏之外探索室内乐的丰富性,将9年前他和大提琴家秦立巍、钢琴家孙颖迪创立的“美杰三重奏”,更有趣地运作下去。

再比如,扶持有才华的“后浪”,给他们传授经验,提供资源和平台,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吕思清本人就曾得益于老一辈艺术家的提携,他感慨,没有梅纽因的挖掘,他不会去英国,没有斯特恩的慧眼,大提琴家王健也不会去美国。

去年,吕思清50岁的庆生音乐会,是和余隆领衔的中国爱乐乐团度过的。音乐会上半场,吕思清特邀三位华人青年小提琴手合作,齐奏了皮亚佐拉的《四季》。三人都是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的获奖者,年龄小的两位都只有十二三岁。

“很多天才早早冒头了,但心理没能适应,最终没有达到潜力,没有成功。所以,年轻音乐家的心理健康特别重要,我们要去引导他,怎么对待事业,怎么对待成功,怎么对待失败,怎么对待挫折。音乐不仅仅是技术完美,还有很多深层的东西在里面。”他说。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