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名句原文及翻译(文言赏析与创作)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隐公元年》

郑伯克段于鄢名句原文及翻译(文言赏析与创作)(1)

【故事背景】

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寤生和段,都是武姜所生。因为寤生在睡梦中出生,把武姜吓着了,所以武姜不喜欢这个儿子,而偏爱小儿子段。武姜希望小儿子当太子,但郑武公不同意。寤生即位后,就是郑庄公。武姜为小儿子段请求封地,郑武公就把京邑封给了他。郑国的大臣说这不合祖制,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等着瞧吧。段得寸进尺,又霸占了周边的一些土地,俨然国中之国。郑国的大臣看不下去了,郑庄公还是说等等。结果段没多久就造反了,郑庄公马上派兵讨伐,把段打败了,段逃到鄢邑,郑庄公就追到鄢邑,最后段逃出郑国,躲在共邑了此残生。

【微言大义】

  • 《左传》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 《公羊传》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 《谷梁传》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阅读理解】

释“克”

评“郑伯”

评“段”

《左传》

如二君

讥失教

不弟

《公羊传》

杀之

大郑伯之恶

当国

《谷梁传》

能杀

甚,亲亲之道

贬之

同样是一句“郑伯克段于鄢”,春秋三传的解读全不相同。

《左传》认为,之所以用“克”是郑伯与叔段势均力敌,就像两个国军互相攻伐;称郑伯而不称兄,是讥讽他失教(没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称段而不称弟,是批评他不弟(不悌)。失教对不弟,《左传》的做法,相当于各打五十大板。

《公羊传》认为,“克”表示郑伯杀了弟弟(问题是没杀掉啊);然后还要夸大郑伯的恶行,因为他妈妈要立段,他却杀了段(哈哈,他爸爸要立寤生怎么算?);最后说称“段”,是因为他“当国”,已经是国中之国了。很显然,《公羊传》是完全站在段的立场来评论的,为了夸大郑伯的恶行,连事实都不顾了。

《谷梁传》认为,“克”表示郑伯能杀掉段,但是没杀;在轻描淡写地批评了郑伯处心积虑谋害段之后,又说郑伯也很为难,而且故意慢追让段逃走(为什么不是来不及追上?),所以已经非常仁义了,然后用“亲亲之道”来评价他,变成赞美了;段呢?不说他是弟,也不说他是公子,就是为了贬低他啊。所以,《谷梁传》是完全站在郑庄公的立场来评论的,恨不得把郑庄公捧成杰克苏了。

顺便说一句,在《诗经》的《郑风》中,有一篇《叔于田》,一篇《大叔于田》,狠狠地夸了段这位“大叔”,翻译成白话的话非常肉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