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

文:丹枫飞云

周代时期,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石家庄一带)的一个蛮夷之国,因城中有山得国名。由狄族中的白狄建立,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历史长达七八百年之久,堪称千年之战。

中山国的三个进化阶段:戎狄、鲜虞和中山

主力对战中山国的四个国家:

西周时期:邢国VS戎狄

春秋时期:晋国VS鲜虞(中山)

战国时期:

魏国VS中山国

赵国:VS中山国

邢国VS戎狄(前1060年—前634年)

周初之邢国是周公之封疆,由周公第四子靖渊受封,地在今河北邢台市,周成王所封。商代,殷墟北面已有邢国,即商王祖乙所迁都之处,也是拱卫商都北大门的战略要地。《帝王世纪》曰:"邢侯为纣三公"。周初,周公旦摄政期间,东征邢地平叛了三监之乱,归政于成王,成王感激周公辅政之恩,封鲁国、邢国等国为周公的封地,其中鲁国由周公长子伯禽代封,邢国由周公第四子靖渊代封。

商朝灭亡后,发生三监叛乱,周公东征邢台等地(武庚监管),周公之子封为邢候,建西周邢国。邢候为太行山以东的元侯之国(诸侯长),得专征伐之权。周初时期,戎狄活动于太行山区,频繁出没于中原之地,邢国自封建之始就肩负着阻止戎狄人东出太行南下中原,骚扰周疆的重任。邢国自建国开始,与河北中部的戎狄便开启了长期征战,历代邢侯尽职尽责的守护和镇压着戎狄的侵袭与壮大。

成康之际,邢侯派驻亚旅到軧国进行抗戎援軧,大败戎狄。

周平王三年(前768年),邢候再次率军大破北戎。

历史上因邢侯多次与戎狄大战,屏藩周疆,而载美于诸侯。

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卫国发生政变,卫公子晋(卫宣公)避难于邢国。

鲁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冬十月,戎狄在晋国暗中支持下大举进攻邢国,邢国告急齐国,齐桓公高居霸主之位,老谋深算,蓄而不发。抵抗戎狄,保家卫国,不是邢国一家的事,但是在缺少周天子统一调度下,友邦要么冷眼旁观,要么背后捅刀子,加上邢国国力下降,这种情况下,戎狄受到限制减少,所以得以发展,进化到第二个阶段形态鲜虞,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鲁闵公元年(前661年),邢国卫国杞国的首都被攻占后,齐桓公才感到唇亡齿寒霸主不稳,于是出兵援助,将邢国君臣迁到夷仪聚,邢国君臣“男女不淫,牛马选具”,时刻准备复国。

鲁僖公元年(迁659年),邢国军队一度光复国都,但得而复失,军队撤退到聂北,此时齐桓公为了做名副其实的春秋霸主以令行天下,决心帮助邢候复国,他帅齐国、宋国、曹国三国援军以逸待劳,趁机出击,将狄人从邢国赶跑,战争形势急转直下,戎狄以失败被驱逐出邢国告终,齐桓公帮助邢候重建毁于兵火的邢国首都,邢候得以复国。

鲁僖公十七年(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宋襄公欲作霸主,率曹国、卫国伐齐,齐国大败,宋襄公扶立齐国太子为国君。齐国反对派乃联合邢国和戎狄对宋国、卫国作对。当年冬,邢国、戎狄和齐国反对派进攻卫国,围困了卫国城邑菟圃,此后戎狄撤军,邢留拒卫。邢国在这里傻了吧唧的就被齐国和戎狄卖了,独自留在卫国来抵御卫国。

鲁僖公十九年(前641年),卫文公伐邢,无功而返。可见这个时期邢国还是有一定实力,甚至与卫国相当,卫国也不能奈何邢国。但是邢国估计也醒悟过来了,三国合伙干的事,不能让我一个人来抵御卫国呀,得想法拉上齐国和戎狄,于是,次年。

鲁僖公二十年(640年),邢国与齐国、狄国三国歃血结盟于邢台,共同对抗卫国。

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卫文公派大夫礼至以苦肉计作为间谍入于邢国,邢候不知,竟然委以重任,辅助邢国正卿(太子)管理国家大事。

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卫国进攻邢国,礼至突然劫持正在指挥作战的邢国正卿(太子),导致邢国大乱,卫国里应外合,灭亡了邢国。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卫国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八年之久,将邢国打败,邢国此后虽有复国,但终究国运耗尽,不复往日之兴,卫国灭邢国在春秋上是一件大事,在孙子兵法中也有记载。而且诸侯对此议论纷纷,很多认为卫国灭同宗的邢国,是一件代表周代礼崩乐坏的事,甚至卫文公因此也得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名号“毁”。

西周初河北南部是戎狄频繁活动的地区,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邢国的封建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骚扰周疆的重任,周王授予了邢国征伐之权(所有诸侯国仅有三个国家有征伐之权)。从西周到春秋,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里,邢国尽职尽责的尽到了抵御戎狄的责任,虽然未曾消灭戎狄,但是也是限制了戎狄四百年时间不能壮大。

春秋时期,邢国衰弱,抵御戎狄力不从心,又得不到友国相助,反而被友国背后下绊子或者见死不救,当然末代邢侯也是混招百出,不仅背离了初心,放弃了抵御戎狄的任务,也没有和周边诸侯搞好关系共同抵御戎狄,反而参与到诸侯混战之中,甚至不惜被戎狄摆布,终究难逃做死的命运。终于在灭国后将抵御戎狄的重任交接到了晋国。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1)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2)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3)

晋国VS鲜虞/中山(前631年—前453年)

晋国在抗击戎狄上特别不地道,他不仅背后支持戎狄进攻邢国,而且在卫国进攻邢国时也是冷眼旁观,等卫国灭亡了邢国,他又马上进攻卫国,从卫国手中抢走邢国。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1年),晋文公伐卫国,被卫国所占的邢国故土因此归于晋国。

继承邢国全部领土的晋国,没有尽到抗击戎狄的义务和责任,给戎狄喘息之机,得以进化到第二个阶段鲜虞,此时晋国才逐渐感受到进攻和限制鲜虞的必要。

公元前529年,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即以荀吴统率大军进,破鲜虞中人城。

晋国在破了中人城之后,没有再接再厉的进击,反而再次给鲜虞喘息之机,甚至还退出中人城。

公元前507年秋,鲜虞(中山)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

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国”。

公元前506年春天,晋国拒绝蔡侯伐楚的要求,专心防御和谋划进攻中山。

公元前505年、504年,晋国两次进攻中山,报“获观虎”之仇。

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讧,无暇进攻中山国,再次给中山国喘息壮大之机,中山也开始介入列国纷争和战国争雄。

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

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

前457年,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

总体来说,继承了邢国领土的晋国对中山国是有地理优势的,甚至两次攻破中山国都中人城,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剿灭这个心腹大患,相反,反而在晋国担当抵御中山国重任的期间,中山国顺利完成了从戎狄进化到鲜虞、然后进化到中山国的三段进化。壮大势成,破茧成蝶后的中山国终于成为华夏心腹大患,此后便更难以限制了。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4)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5)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6)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7)

战国时期

魏国VS中山国(前453年—前380年)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邢国故土全部归于赵国辖域。抵御中山国的任务接力棒交接到魏国和赵国手中。中华历史开启战国模式,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有机会开始了再次复兴。

前414年,中山武公仿效华夏诸国,建立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三家分晋初期,三国领土支离破碎,多有飞地,魏国领土便有三块,其中一块邻近中山国。

前407年,魏文侯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占领了中山国,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这一战,打击了中山国的扩张之势。

魏国能用三年时间进攻和灭亡中山国,并且成效显著,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但是为了防御魏国的威胁,在赵、齐两国暗中支持下,中山国在公元前380年复国成功。

后来魏国与赵国、韩国进行了领土互换,将领土连为一体,此后,赵国成为毗邻中山国边境最长的国家,抗击中山国的接力棒交接到赵国手中。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8)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9)

赵国VS中山国(前380-前296年)

公元前380年,在赵、齐两国暗中支持下,中山桓公重新复兴中山国,定都灵寿。复兴后的中山国在魏国赵国互换领土后,位于赵国东北部,几乎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

公元前377年、376年赵国曾两次进攻中山国,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

公元前369年,中山开始筑长城,防御燕、赵之国。

齐、燕把中山作为牵制赵国的最佳搭档,对中山多有资助。由于齐、燕的阻挠,赵国一直也没有解除自己的这个心腹大患。由于中山的牵制,赵国的图强大业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形势随着赵武灵王的崛起而发生变化。

公元前332年,齐、魏、中山联合伐赵国的鄗邑(今邢台柏乡),赵决河水灌之,引水围鄗,这一战赵国打的很狼狈。事实上,赵国前期的确不够强大,魏国在领土三分,西有强秦骚扰下,还能剿灭中山国,并攻克赵国邯郸,这是赵国不能比的。赵国前期根本比不上齐国魏国,也就能欺负欺负卫国。

赵武灵王元年(前325年),魏惠王带领太子嗣、韩宣惠王带领太子仓到赵国信宫(今河北邢台),祝贺赵雍登基。史载:“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今河北邢台)”。

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中山和齐共同出兵,几乎灭亡了燕国,得了大量燕国土地和战利品。

赵武灵王为了灭亡中山国开始做了全面的准备:

公元前309年修建了野台,以此观望中山国的边境。

公元前308年,赵武灵王前往边境进行实地考察到达九门。 李疵报告:“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将后于燕。”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联合燕国发起了对中山国的进攻,而进攻的目标正是房子(今高邑赞皇临城一带)。这一战简直是燕赵之耻,中山国打败赵军于房子,还打败了燕国军队,并且又占领了赵国的鄗邑(今邢台市柏乡)。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10)

赵武灵王在房子战败后,前往代地,向北行到达无穷,向西行到了黄河,登上黄华山,发誓说:“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赵国信宫(今河北邢台)大会群臣,召见肥义共商天下大事,谋划胡服骑射的改革,一直商量了五日后,克服重重内部阻力,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再次进攻中山,一直攻到了中山国的宁葭(今河北获鹿北),并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同年向西攻取林胡之地,军锋抵达榆中,林胡王献马求和。为了防止列国的干预,派遗使者楼缓至秦国,仇液至韩国,王贲至楚国,富丁至魏国,赵爵至齐国,进行外交活动。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大举进攻中山,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 ,兵分二路。南路军队由赵武灵王总领,以赵袑统领右军,许钧统领左军,赵章统领中军,向中山国腹地出击。北路军队由牛翦统率骑兵组成的军团,赵希统率胡、代兵马。赵与率军前往陉县,骚扰中山国的大后方。北路军队在曲阳会合,攻取了丹丘、华阳与鸱之塞(今河北省华阳县东北)。赵武灵王总领的南路军队,取得了鄗、石邑(今河北省鹿泉市南)、封龙(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东垣(今河北省正定县)。此次中山国失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迫于无奈,只好割让四邑求和,赵国因为一时无法控制占领的中山国腹地诸邑,答应求和的要求,在取得四邑之后,便暂时撤军而回。

公元前303年,赵国再次进攻中山国。

公元前301年,赵国再次进攻中山国,攻入中山国国都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中山王逃往齐国。

公元前300年,赵国攻取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中山国东部边地尽为赵国所得,赵国的边界向北推进到与燕国、代地相邻,中山国几乎被灭,中山王也死在齐国。史称“中山数割数伐” ,“中山五割与赵” ,赵国因多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赵武灵王为了国家民力的恢复,扶植尚为中山国君作为傀儡。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给儿子赵何;赵何继位,史称“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自称“主父”,居住于赵国信宫(今河北邢台),谋划对付秦国的威胁。

公元前296年,赵国废除中山国君,将中山王尚迁徙到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县南),号称“千乘之国”的中山国终于亡国。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计划将原太子章分到代地,事情还未成行,赵武灵王又让公子章和赵惠文王一起跟随自己到赵国沙丘(今河北邢台广宗)为自己选取墓地。原太子赵章和辅相田不礼起兵反对赵惠文王,杀死了肥义。兵败后逃到主父(赵武灵王)所居的沙丘宫躲避。公子成和李兑派兵包围了沙丘宫,杀死叛乱的安阳君公子章和大臣田不礼。公子成随即下令,以主父窝藏反贼的罪名围困沙丘宫达三月之久,并断绝宫里的粮食和饮水的供应。最终饿死主父(即赵武灵王)于沙丘宫(今河北邢台广宗)。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11)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12)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13)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邢晋魏赵四国接力剿灭中山国)(14)

后记

从这长达七八百年的战争来看,并非是中山国多么强大,前期在没有其他国家掺和的情况下,邢国把戎狄压的死死的四百年,此后晋国暗中支持戎狄,齐国见死不救,才导致了抵御戎狄的前哨邢国灭亡,然后晋国对戎狄不够重视,坐视其发展壮大破茧成蝶,此后魏国灭亡中山后,齐国和赵国居然支持中山复国,此后中山又多次联合齐国等国家周旋于各国,不是说中山国真的难以消灭,中山国强大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各国为了各自利益又和中山国眉来眼去甚至不惜狼狈为奸勾勾搭搭,这也是中山国难以消灭的原因,主要还在这华夏诸国不能齐心协力,如果赵国燕国晋国齐国能够齐心协力一起进攻中山国,恐怕是很容易就能灭其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