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伦理观(荀子论修身学)

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承办的“荀子公开课”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围绕荀子的荣辱观及修身等内容举行了一场精彩讲座他说,荀子延续了儒家修身与“学”相联系的传统荀子之论“学”,主要通过何为学、为何学、如何学等问题的讨论而具体展开,其内在之旨则是“学”以成人、“积”以成“圣”“积”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持续不断,不可一蹴而就今天,如何从荀学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学习明德修身,从中依然能获得诸多启发,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荀子的伦理观?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荀子的伦理观(荀子论修身学)

荀子的伦理观

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承办的“荀子公开课”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围绕荀子的荣辱观及修身等内容举行了一场精彩讲座。他说,荀子延续了儒家修身与“学”相联系的传统。荀子之论“学”,主要通过何为学、为何学、如何学等问题的讨论而具体展开,其内在之旨则是“学”以成人、“积”以成“圣”。“积”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持续不断,不可一蹴而就。今天,如何从荀学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学习明德修身,从中依然能获得诸多启发。

让思考超越单纯感性

荀子重视学,因为学跟修身紧密联系在一起。《荀子》的第一篇是《劝学》。荀子论“学”的内在之旨,就是“学”以成人,“积”以成“圣”。

荀子认为,从具体的修身过程来看,首先涉及“性”和“情”之间的关系。情主要是指自然倾向。《荣辱》篇解释,“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也就是说,人生来都希望吃得好一点,有肉吃,穿得华丽一点,出门有车,财富有余,这是人之常情。按荀子理解,人都有这样的自然情感,但是在实际选择的时候,人却并不仅仅关注这些,而是有所节制的。

这种节制,用荀子自己的话说,叫做“长虑顾后”,也就是思前想后、从长计议,因此,人一方面有自然欲望,另一方面又有理性思考的能力。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超越单纯感性的追求,作出更合理的选择和取舍。

荀子认为,形成这种理性思考的能力,就需要通过修身来达成,也即《荣辱》篇所说“非顺孰修为之君子,莫之能和也”。在荀子看来,如果一个人能通过学习经典,通过自己习行,逐渐形成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可以引导自然的情欲,“可以美其身”,可以“化性而起伪”,并可以因此获得社会更多正面的赞赏与肯定。

让认识突破“陋”与“蔽”

《劝学》篇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无过矣”。通过“博学”和“内省”,就可以让认识突破“陋”与“蔽”的局限,达到“知明而无过”的境界。

因此,荀子非常重视外部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儒效》篇说,“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注错”就是指人的举止行为,“习俗”指外在的环境。意思是,人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究竟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并非仅仅取决于自然本性,还和外部环境、自身“习行”相联系。“习俗”还是“习行”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既然环境可以影响人,荀子提出“居必择乡”的观点,居住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同时,也主张“游必就士”,要跟那些知书达礼、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交游,这样才会受到正面引导和影响。

在这里,荀子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做个好人会获得赞美,做坏人会引发谴责批评,为什么人们未能致力于前者呢?荀子分析认为,这首先是因为“陋”。《修身》篇解释,“少见曰陋”,也就是孤陋寡闻的意思。人作出不适当的选择,往往不是本性不好,而是因为所知有限,不知道作出更合理的解释。所以,《荣辱》篇中又说,“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都是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此外,也与“蔽”有关,蔽指片面性,在《解蔽》篇中,荀子主要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各种片面性产生的根源。荀子认为,突破“陋”和“蔽”的局限,都需要通过“学”来实现。

让学习过程做到“知”“行”合一

荀子认为,“学”以成人修身的过程,是一个外部环境影响和个体自身努力互动的过程,也是贯穿一生的“学”的过程。

《劝学》篇开头第一句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学是不能中断的,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那么,对于“学恶乎始?恶乎终”这一问题,荀子的回答是,“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这更像是对“学不可以已”的针对性阐释,无论是“始乎诵经”还是“终乎读礼”,无论是“始乎为士”还是“终乎为圣”,都处在一个不可中断的学习过程。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学?荀子强调“积力久则入”。“积”作为广义上“学”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久而久之,才可以产生一种“入”的效果。这个入就是融入。对荀子来说,以“成圣”作为目标,那么最终应该把所学化入个体的意识中,融入到个体自身的精神之中。不断做到“入”,也就意味着学之所“积”,真正不断地吸收融化到个体意识深层,化为人的内在精神,从而可以指引和规范人的行为。

在这里,荀子把“学”和无止境关联,主要还是强调,“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荀子也详细阐明自己的观点,“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学”是终身性的,只有到了生命终结的时候,才可以说学习终止了。

当然,荀子并不绝对化。荀子认为,学的过程以及“知”和“行”之间的相互转换,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就人的一生而言,学习没有止境,学的终极目标“不可须臾舍”,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刻也不能离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某一个环节或者特定的某个阶段,是可以有终结。

以“成人”“成圣”为目标指向的“学”,按照荀子的说法,主要表现为身心之学,具体体现为“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由“着乎心”进一步落实到践行,“学”也由此进入实践维度,荀子的“身心之学”说,对后来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