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一共有多少故事(为了读出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一共有多少故事(为了读出福尔摩斯)(1)

大家知道,“福”尔摩斯这个词开头的F音,其实并不是那么好发出来的,至少在一些南方语系中,很多人只能发H,而F得经过训练才能发得自如,不然也不会有“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发挥会发黑……”这种地狱级别的绕口令横行世间了。

近日,《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个有趣的研究,同时又充满了争议,苏黎世大学的语言学家Balthasar Bickel提出,像是F或V这种我们称为唇齿音的发音,是因为人类祖先开始食用较软的农业食品时,下颚骨弱化,才开始发得出来的。

所以这不仅仅涉及文化上的演化,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所拥有的声音景观是由说话器官的生物学特征所决定的。

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上颌牙在水平位置上盖过下颌牙的嘴形,称为overjet,是需要做矫正的。

事实上,回到旧石器时代,这样的颌骨结构就非常罕见了,当时狩猎采集者的粗犷饮食要求牙齿之间的咬合需要更大的力量,下颌骨比今天的人类要发达得多,所以更可能出现的是“地包天”嘴形,而非“天包地”。

而农业出现了之后,用加工过的粗粮、蔬菜和奶制品取代了生肉什么的,才使得下颌逐渐缩小,形成我们今天这种比较拥挤的嘴巴,上牙和下唇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才更容易发出F或V(我知道你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吧下颚往后面拉了……)。

Bickel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建立生物力学模型来测试这一想法,数据表明,“上下咬合不齐”的嘴形发出F和V音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肌肉力量。

研究人员还寻找了唇齿音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普遍的真实证据。调查显示,现代狩猎采集者所说的语言中,使用的唇音只有其他语言的四分之一。

但这个结论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一个非常明显的反例恰恰是来自中国南方语系的。

因为显然,古中国是农业社会的重要发源之一啊,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语种发不出唇齿音,即使现代汉语中,F和V的使用率也比日耳曼语或罗曼斯语低。

编辑:储舒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