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1)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2)

音频|严鼎

文稿|严鼎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4)

北宋年间,四川青神县有一座中岩书院,掩映在群花杂树之间。书院中有一位老师,早年考取了乡贡进士,后来便留乡任教,名唤王方。王家是翰墨诗书之家,祖上王充乃东汉鼎鼎有名的思想家,写过《论衡》。宋仁宗宝元二年,王方喜得一女,名唤王弗。

王方有一位好友苏洵,住在7公里外的彭山县安镇乡。苏洵早年爱好文学,但生性贪玩,27岁前无心功名,在外四处游历。后来玩累了,打算回家静心求学,带着家中的两个儿子一同苦读。见两个儿子天资聪颖,心中大喜,便送到中岩书院,交由王方调教,以期学有所成,未来顺利走入仕途。

一日,苏洵的大儿子苏轼在书院中温书完毕,走至书院山下的一座宅院内。园中怪石矗立,曲径通幽,溪流潺潺,汇入一处。绕过一方小亭,便见到一泓碧潭。潭水平静,如半轮明月,倒映桃李缤纷。苏轼常来此处游玩,望着潭水入神。忽然感觉缺了点什么,心想:“好水岂能无鱼?”于是抚掌三声,果然,潭底岩穴深处游来群鱼,翩翩游跃,一朵白云映在水面,群鱼嬉戏其间,宛若凌空翱翔。苏轼喜不自胜。他把这一幕说与老师王方听,建议道:“何不为它取个美名?”

王方自感个中雅趣,索性邀来附近文人学士,共同为这绿潭取名,“谁取得好,我便将小女嫁与谁。”

不过大多名字都不入王方之眼,要么太雅,要么落俗,失了意趣。

最后,苏轼写出他取的名字:唤鱼池。

“妙啊!好一个‘唤鱼池’!好似信手拈来,不费功夫,又独具神韵,简洁灵动。”

谁承想,王方之女王弗也拟了一名,托丫鬟送了过来。展开一看,娟秀小楷写着:唤鱼池。

真是不谋而合,韵成双璧!才子佳人的姻缘便以如此浪漫的笔调落墨,书写一段如烟花般璀璨又短暂的千古佳话。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5)

转眼苏轼已到十九岁,王弗十六岁,正是男当婚、女当嫁的年岁,两家人忙着张罗婚事。喝过合卺酒,苏轼得偿所愿,眉宇间飞扬着喜乐。但见艳红头盖下的王弗肤如凝脂,眉弯目秀,顾盼之间,似有星子闪烁;两颊绯红,好似一瓣出水芙蓉,浅浅粉红晕染开来,情态缠绵,令人神消。

“我送你一样东西,你闭上眼睛猜。”苏轼忽地对王弗说道,顺手从衣袖间摸索。

“是飞来凤!”王弗极力压低了声音,但苏轼还是从中听出了欣喜和激动。

飞来凤是两人的定情信物。想那一日苏轼到老师王方家祝寿,因生性豪迈多喝了几杯酒,醉倒在老师家中。夜半梦醒,独自到后院踱步,不小心走至王弗闺阁窗下,抬眼,便望见王弗独坐小轩窗内,昏黄烛光掩映下,王弗对镜梳妆,如一轮皎月安卧在疏落的梅花枝头。苏轼陶醉了,想起下午下山时经过山岩边,采来一朵娇柔清香的飞来凤,便从怀里摸出,轻轻投入窗内,在王弗的轻声错愕中,消失于杂草丛中。

“原来是你!我还一直困惑,是哪只不识趣的喜鹊呢!”

当下,两人痴痴地笑了。

起初,苏轼以为王弗不能识文断字。一日,苏轼在家中背书,王弗也陪在身边。苏轼打趣说:“怎么?你能看懂吗?”王弗笑而不语。不多时,苏轼背着背着就忘了下一句,急得抓耳挠腮。倒是一旁的王弗不紧不慢地接出了下句,让苏轼惊愕不已,心中对她更是敬重了几分。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6)

两年后,苏轼已是二十一岁,该是赶考入仕的时候,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赶考。路途颠簸奔忙,经过洛阳时,时令已至暮春。柳枝摇曳,草长莺飞,苏轼不禁又想起家中的妻子,思情顿生。入夜,待三人在旅舍安顿停当,苏轼点燃蜡烛,铺开纸笔,写下一阙《一斛珠》: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才情冠绝的苏轼顺利考中进士,还成为了京中交口称赞的大才子,一时风光无两。此后仕途波折,南来北往,王弗都是一路相伴,如影随形。王弗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帮助苏轼料理内务,好让苏轼放心在外做事。

苏轼为人随性豪爽,喜好结交各路朋友,他也丝毫不加分辨。人心隔肚皮,这其中自然是鱼龙混杂。也有真心待他的,这类自不必说;也有表面奉承、背地使坏的,苏轼却毫无防备,自然要吃不少亏。吃了亏,下次还是这样,掏心掏肺地付出。王弗见苏轼如此真诚,心中心疼不已,也想着帮帮苏轼,替他把把关。

凡家中聚会饮酒,王弗安排好酒菜后,便从厅堂退下。行至一方屏风后,细细听取席间言语。待酒筵散去,她将个中利弊,细细说与苏轼听。“此人恐不能久。如今待人急切,将来离你而去也必然决绝。”此言在往后必然应验,苏轼心下无比佩服,也心存感激,更加依赖王弗的“箴言”。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7)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27岁时,王弗生病去世,留下7岁的儿子苏迈。在朋友的帮助下,苏轼为妻子出殡,当时在外做官,灵柩没有及时运回四川,只能暂时停放在北京的寺庙里。还没等苏轼从亡妻的悲痛中挣扎出来,没过一年的时间,父亲苏洵也因病魔缠身,离开人世,终年58岁。

回乡的船只上,静卧着两副棺木,苏轼、苏辙一路无言。此番归乡,不是荣归故里,不是衣锦还乡,却是要残忍地埋葬两位至亲至爱的亲人!苏轼双手蒙住双眼,任凭泪水决堤。朦胧中,一轮残月挂在江天之上,倒映在无边的江面上碎成满眼的光斑。四下寂静无声,耳畔只有凄冷的风轻轻拂过,过往的时光向着眼前的黑暗缓缓坠落,低沉地呼喊着他们的名字,只是那呼喊,再也没有了回应……

十个月的路途颠簸,他们终于抵达日思夜想的故乡。遵照父亲遗愿,他被安葬在母亲坟墓的侧面——当初在安葬母亲的时候,苏洵便已经为自己留好了穴位。王弗的坟墓在父母之墓西北向八步之遥。

苏轼在父母和妻子安卧的这片山岗之上,栽种了三万棵松树(林语堂《苏东坡传》称是三千棵),松风阵阵,如人低语,句句都藏着苏轼说不尽的思念和遗憾。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8)

往后岁月,苏轼历尽人世波折。不被朝廷信任,遭受风言风语,外调杭州、密州,折返天南海北。时光如同一把不甚锐利的锯子,一下一下地挫顿着苏轼挺立的脊骨。转眼十年又过去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曾经眼里能装得下大海星辰的苏轼,如今也已两鬓微霜、满面憔悴,如同一件被洗旧了的袍子,现出本真的底色。在密州太守任上,忙碌完一天的公务,卸下一身的疲惫,苏轼会倚靠在舒适的木椅上,慢慢闭上双眼,在烛光闪烁下,缓缓进入梦乡。梦的双翼又一次带着他飘到故乡的小轩窗前,那是他第一次看见王弗,也是第一次让梦有了色彩。

还是熟悉的烛光剪影,还是那轮皎月般轻柔的脸颊,连同怀里飞来凤的幽香,都是那么的真实,一如二十年前。有多久没有见过王弗了?苏轼眼前的这个人既熟悉又有些陌生,他急切地想凑上前去看个真切。

王弗好像发觉了窗外的动静,四下张望。忽然,与苏轼的双眼接上,四目相对,刹那即永恒。如电光火石般,十一年的夫妻情深在记忆深处翻涌。如有一双手扼住了苏轼的咽喉,他说不出一句话来,堵在嗓子眼的那些呼喊,都化作滴滴泪珠,默默在脸颊划下一道道印痕,一如岁月风霜雕刻下的浅浅皱纹。

苏轼不忍看到泪眼婆娑的妻子,在他印象里,妻子总是笑脸盈盈的模样,这些年来,他们从未争吵、从不翻脸,和和美美都引来了上天的嫉妒。他别过脸去,不愿再看,只抬起头,望向那朦胧的明月。

明月下,山风吹拂。万千棵松树如波涛般搅动月光,如水般柔情,如大海般深沉。

梦醒,独余眼角一滴泪。苏轼轻轻拂干泪痕,铺开纸笔,写下了那首千古悼亡第一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9)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10)

我们将每两天推出一集,文稿全部原创。

下一集,我们讲解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11)

文稿 严鼎

录音 严鼎

制图 张金香

统筹 孟滕玲 张金香

音乐总监 曾力佳

江城子七夕感怀(风雅宋江城子)(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