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桃夭婚礼背景(诗经第六首诗桃夭)

诗经 周南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看到诗句“桃之夭夭”,我们头脑中一定会闪现出一个形容逃跑的词语 :逃之夭夭。逃之夭夭和桃之夭夭究竟有没有关系呢?呵,看完此文您自会明白的[微笑]。

第一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我们常见的果木桃树,它花美,果甜,颇受人们的喜爱。

夭夭:桃树少壮茂盛的样子;夭,枖的假借字,《说文》:“枖,木少盛貌。”灼灼:桃花盛开明艳的样子。华:同花。朱熹《诗集传》“木少则花盛”,描述的正是这种情景。

之:是,此;之子:这位姑娘,指新娘。于:语助词,无实意;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为归;宜:和顺,即和乐顺从。室家:指夫妻;朱熹《诗集传》:“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礼记 曲礼》:“三十曰壮,有室。”是说男子长到三十岁,体壮,就该娶妻了。《孟子 滕文公下》:“大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宜其室家与下节宜其家室意思相同,皆言善处其家室与家人。古代女人和顺是为妇之道,新娘到夫家后,善处夫妻关系,对丈夫及其家人和和顺顺,一家人和和美美。

桃树嫩绿的枝叶婆娑,花儿含苞挂满枝头;如桃花美艳的好姑娘,今天就要出嫁了。人们祝愿她把欢乐和美带给婆家。

诗经桃夭婚礼背景(诗经第六首诗桃夭)(1)

逃之夭夭 灼灼其华

第二节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第三节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桃夭婚礼背景(诗经第六首诗桃夭)(2)

逃之夭夭 有蕡其实

有蕡(fén):即蕡蕡,果实繁盛的样子;有:语助词。蓁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家人:指一家之人。

诗歌共三节,反复吟诵、摹写柔嫩的桃枝、娇艳的花儿,看似咏物,实则为美丽要出嫁的新娘而设,以桃花起兴,而叹女子之美之贤。一节写“花”,二节写“实” ,三节写叶。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艳若桃花;而密密麻麻的桃子和郁郁葱葱的桃叶,让人联想到一派繁盛、兴旺的景象!

朱熹《诗集传》谈此诗:“文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以所见起兴,而叹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周礼认为夫妻之道是人伦的开端,所以给婚姻制定了严格的制度。

诗经桃夭婚礼背景(诗经第六首诗桃夭)(3)

烂漫的春天

在春意融融、清朗温和的春天里,人们为之子于归的美丽的新娘送上祝福,祝你美若桃花,又有“宜其室家”、“宜其家人”的内在贤良之美,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幸福、和美生活的追求。诗歌短小,欢快,喜庆,读来朗朗上口,画面感极强。

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赞美《诗经》温柔敦厚,此诗中的女子,岂不就是个温柔敦厚之人?

开头提到的成语“逃之夭夭”,就是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而来,桃和逃同音,逃之夭夭现在是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美若桃花,艳如桃李,人面桃花相映红,后来很多以桃花比喻女子美丽的词语或句子,便是脱胎于此。

此时,让我们走出家门,在阳春三月、桃花盛开之时,在微风拂面、落英缤纷之地,轻轻地吟诵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不是一件很美很惬意的事儿呢[微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