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管道未来5年前景(干线管网独立对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影响)

(原标题:干线管网独立对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影响|文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天然气管道未来5年前景?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天然气管道未来5年前景(干线管网独立对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影响)

天然气管道未来5年前景

(原标题:干线管网独立对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影响|文选)

导语

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2019年3月19日审议通过了《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家油气管网独立在即,干线管网独立将给我国天然气市场结构带来深刻变革。

“国际石油经济”公众号将分三期刊登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周淑慧专家的深度解读文章,梳理管网独立对行业、对相关市场主体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与建议,敬请关注。

管网独立对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影响

1 市场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

国内天然气市场长期以来实行产运销一体化公司运营管理模式,三大石油公司既负责上游生产和进口,又负责管道输送和销售,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省门站指导价或基准价,把天然气销售给省级天然气公司、城市燃气公司或大用户。当前,在国内天然气市场,中上游从事生产和进口的市场主体较少,基本不存在或仅在有限区域存在竞争;中游干线管输由寡头垄断,各企业集团管道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下游城市燃气市场经过十多年“跑马圈地”式白热化竞争,“大蛋糕”基本切分完毕,特许经营区域内基本不存在竞争

2014年,国家能源局印发了《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试行)》,但受一体化运营模式等因素影响,管网、接收站公平开放实际案例屈指可数。干线管网独立后,天然气行业产运销一体化格局将被打破,管道将类似于高速公路,各资源供应商都可以利用管网剩余能力,生产或引进更多资源向下游市场供气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内拟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准入限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油气勘查开采力度。上游准入放开,加上干线管网独立,将会极大激发整个社会投资上游的积极性,长期以来三大石油公司主导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局面可能很快被打破,形成国企、民企、外企多元化竞争新格局

天然气进口方面,国家没有设置准入门槛,继新疆广汇、新奥燃气之后,将有协鑫能源、华电集团、北京燃气等越来越多的三大石油公司之外的企业加入境外资源采购队伍,在沿海抢滩建设LNG接收站。预计天然气市场经过“十三五”快速增长,“十四五”初期将步入个位数稳步增长阶段,进而过渡到缓慢增长期。届时,我国天然气供需格局将从目前的供不应求,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供应宽松,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由现阶段东南沿海、长三角个别区域的局部竞争转向全方位竞争。上中下游市场结构将逐渐形成“X 1 X”的模式,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产业集中度逐渐降低,产业透明度逐步得以提升

2 定价机制市场化进程加快

自2011年12月以来,国家对天然气价格进行了多次改革与调整,期间经历了存量气与增量气价格并轨、非常规资源与LNG价格放开、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价格衔接等转变,目前实行“基准门站价+浮动幅度”定价机制。

现行定价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政府管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价格管理方式,其中基准门站价与国际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LPG)价挂钩,但有0.85的折价系数;居民用气严格执行门站基准价,高峰季不允许浮动。此外,在资源结构上还有管制资源和非管制资源之分,国内各油气田开采的常规天然气、进口管道天然气仍属于管制资源,须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定价;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非常规资源以及海上自产气、进口LNG属于非管制资源,可以实行市场化定价。

天然气管网独立,将加快所有资源市场化定价进程,其内在逻辑如下:

1)定位为管制资源的进口中亚和中缅管道气,是在供不应求高油价时签订的照付不议合同,购销一直呈价格倒挂状态,这种局面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建设中亚、中缅管道,从中亚和缅甸进口资源,决策背景是中国石油的一体化运营模式,销售亏损可以通过管输收入弥补,国家在制定各省门站价格时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现实情况。干线管网独立后,通过管输收入弥补销售亏损的能力将大大削弱(取决于中国石油在国家管网公司的股比),为了减少销售亏损压力,在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即将建成投产之际,希望国家放开管制资源的价格,全部实行市场化定价。

2)管网独立、公平开放大格局下,资源供应主体快速增加,大量LNG现货、新签中短期进口合同将会涌现,不同时段、不同渠道采购的资源同台竞争。市场将由现阶段清洁采暖和工业煤改气驱动下呈现的需求快速增长,步入“十四五”期间的需求稳步增长期,区域性、时段性供求宽松恐怕难以避免。各资源供应商为抢占市场、消化照付不议采购合同,必然会展开价格厮杀,从而加速形成由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机制形成。

3)上海、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天然气价格发现和价格标杆的作用初步体现。从国际经验看,发达的管网硬件设施、公平开放的运营模式、价格管制放开、主体多元是交易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上海交易中心自2016年11月正式运营以来,交易量快速增加,2018年双边交易量已超过600亿立方米,企业会员数量达到2200多家,先后推出了挂牌、竞价、团购、招标、保供预售等多种交易模式。管网独立将给交易中心的发展插上“隐形翅膀”,其市场化定价的平台作用将很快得以彰显,交易量也将迈上新台阶。

3 贸易交接模式从体积计量转向能量计量

2019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提出,天然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接收和代天然气生产、销售企业向用户交付天然气时,应当对发热量、体积、质量等进行科学计量,并接受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的计量监督检查。国家推行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要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24个月之内,建立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

目前,我国天然气贸易交接中,体积计量和能量计量并存,进口LNG采购普遍采用能量计量交接,中缅管道接收进口天然气也以能量计量交接;中亚管道进口天然气按体积交接计量,但规定了严格的热值区间和相应的价格调整机制;国内向下游用户销售时,除中国海油广东管网及福建管网外,基本采用体积交接计量。

干线管网独立后,互联互通和公平开放进程加速,管网输送服务对象将由目前相对单一的内部企业,转向为多家托运商提供服务,多种资源多点输入与多点输出,不同气区的常规气、煤层气、页岩气,以及进口管道气、进口LNG等不同类型、不同渠道的资源同网输送,在气质组分、热值方面有较大差异,在下游分输站交付给用户的天然气将是各类气源的混合体,与管网入口交付的品质可能会有差异。如果仍沿用体积为主的贸易计量交接方式,对供气商和用户都有失公平。

能量交接计量是推动管网公平开放的重要前提,可有效解决不同来源、不同品质天然气入网难的问题。能量交接计量是目前国际天然气贸易中的“通用语言”,国际上管输费也基本根据输送天然气的能量进行结算,即使两部制的管输容量预定费也是按能量计价,根据预定的总容量计算每天、每月应支付的容量预定费。

为了避免劣质气托运方对其他资源方和用户带来损害,管输合同中通常都规定了进入管网的气质标准,例如,约定热值、华白指数、压力、温度、烃露点、水露点、二氧化碳含量、氧含量等组分的上下限等。我国新版天然气强制性国家标准GB17820-2018已经颁布,2019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标准根据气质不同将天然气划分为两类,规定进入长输管道的天然气自2021年1月1日起应符合一类气质标准,在这之前的过渡期仍执行2012版标准。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天然气按热值计量的配套技术、标准和溯源体系,长输管道按规范要求基本都配有气相色谱仪和在线核查系统等设施,并且在西一线、西二线、川渝管网等的部分站场进行了试点应用,实施能量交接计量的条件基本具备。当然,做好能量计量还有一系列问题待解决,重点包括:研究形成多气源、不同气质下气体标准物质体系并提高准确度水平;研究多气源、气质波动情况下的发热量赋值方法;研究提高天然气热量直接测量装置的不确定度等级;修订完善计量管理的政策法规、监管体系、计价体系、计量争议与仲裁等。

4 可能加剧区域性市场垄断

天然气管网可划分为跨省长输主干管网、省级管网和城市配气管网3个层次,每个层次有不同的建设项目核准和运营主管部门。跨省主干管网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建设运营,省级管网以各省国有投资平台为主导,城市配气管网投资主体比较分散,包括央企、地方国企、外资和民营企业等。

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份组建了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这些省级管网公司除了从事管输业务外,大多涉及天然气销售和终端业务。从组建省级管网公司的初衷看,大部分旨在统一管网规划建设、提高气化率,实现普遍服务和协调发展,也有部分省份致力于省内天然气的统购统销,掌握资源话语权。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各方力量的博弈,目前除浙江省外,其他各省都没有完全实现统购统销,但对区域供应格局仍有绝对话语权和影响力。伴随国家油气体制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在近两年供应紧张形势带动下,省级管网公司、跨区域运营燃气集团、区域性大型城市燃气公司、电力行业集团用户等,都在积极寻求机会进入国内上游勘探开发领域,或直接从海外购买LNG资源,谋求成为集气源供应、区域输送和下游销售于一体的一体化公司

各方面信息显示,鉴于各省管网公司纷繁复杂的股权背景关系,涉及国家与地方、国企与民企、内资与外资等多方面利益问题,此次国家管网公司改革方案将更多聚焦在国家干线管网层面,即主要考虑三大石油公司旗下跨省主干管线的独立统一,省级管网的统一可能会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地进行

鉴于地方管网公司扩张意愿强烈,伴随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区域性垄断格局可能会被强化。省网公司和城燃公司借助管输优势或特许经营权优势,在特定区域形成新的“中型”或“小型”垄断市场,通过自有接收站进口LNG,自有管网输送,配送到下游自有终端,形成相对封闭的“自循环系统”,甚至可能会为了本区域管网利益给国家管网公司的建设运营和其他公司资源的准入设置障碍。这是制定国家管网公司具体方案时应考虑的问题,也是国家能源监管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

管网独立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加强对国家管网公司的监管与协调,尽快建立适应新运营管理模式的管输定价办法,明确管网独立后各方的调峰保供责任,妥善处理长约合同,化解油气公司进口气亏损压力,处理好省级管网与国家干线管网的关系。

《国际石油经济》

原文信息

题目:干线管网独立对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影响及相关建议

作者:周淑慧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原文字数:13421

刊登期号与页码:2019年第6期1-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 010-56002763,邮箱 hz@people-energy.com.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