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作文古今结合(学会使议论文结构严谨)

议论作文古今结合(学会使议论文结构严谨)(1)

一、”议”的层次布局方式之一:并列式

并列式是一种并列地组织分论点或若干论据的结构布局方式。在论证时,并列的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它们分别从几个侧面来证明观点的正确。并列式结构的好处在于论证全面,眉目清楚,有条有理,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容易把握考生作文的思路。运用并列式布局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分论点并列式

即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依次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或阐述。分论点是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提炼出来的,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它论证中心论点时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的。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确立中心论点。

那么如何提炼分论点呢?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三段论式”,就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样做)。那么,设置分论点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进行。

拟写分论点的角度1——是什么,主要分析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

拟写分论点的角度2——为什么,主要分析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拟写分论点的角度3——怎么样,主要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2004年北京卷作文题“包容”为例:

角度1:有位考生以谈自己对包容的看法为主,从“是什么”的角度构思,归纳出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分论点①“包容是一种境界”;分论点②“包容是一种精神”;分论点③“包容亦是一种力量”。

角度2:有位考生开篇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会包容,就成就了一种伟大”,论证的主体部分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构思,确立了三个分论点:分论点①“包容观点,成就思想的伟大”(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的兼收并蓄、包容各类学者及思想为例);分论点②“包容他人,成就人格的伟大”(以蔺相如包容廉颇对自己的羞辱为例);分论点③“包容力量,成就团结的伟大”(以中国共产党邀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共商国是为例)。

角度3:有位考生的中心论点为“人应拥有包容之心”,于是从“怎样做”的角度构思出三个分论点:分论点①“包容,意味着大度”(以齐桓公对管仲的包容,诸葛亮对孟获的包容为例);分论点②“包容,代表着接纳”(以“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人民包容接纳面临危险的法国士兵为例);分论点③“包容,有时也需要忍受”(以伽利略忍受误解、嘲笑、挫折暗中继续自己的研究为例)。

温馨提示:采用分论点并列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确立分论点时要让各分论点处于同等地位,彼此不重复,不包含,也不交叉。

②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

③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④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最好控制在15字内。

④每个分论点最好作为段首句各自统领一段,分别展开议论。全文议论的主体部分由并列的分论点支撑。

⑤表述分论点的句式结构要一致,使各分论点统领的段落构成排比段。

(2)论据并列式

论据的并列是在中心论点确立之后,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列举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事例,有层次地通过对论据的分析议论去扣题点题,论证中心论点。论据并列式的主体部分是横向展开的,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而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也是平行的。

例如2007年北京卷作文,要求考生根据自己读“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文章。有位考生是这样开头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如此平静却又如此美好。这是春的品格:默默奉献,不张扬,甚至不耀眼,却滋润了万物,勃发出无限的生机。我相信,为人亦当如春。”确立出“为人亦当如春”这样的中心论点后,便采用论据并列式,用“巴赫为人如春”“居里夫人为人如春”“安徒生为人如春”“钱钟书为人如春”支撑起论证的主体部分,每个论据独立成段,四个论据又并非堆砌罗列,而是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展开透彻的剖析:巴赫身为教会小琴师,身处清幽的教堂,却以勤奋踏实为根基,以不倦的热情为动力,于无人问津处秉烛夜弹,默默开创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辉煌;居里夫人守清贫而济苍生;安徒生负卑名而着墨美梦童趣;钱钟书一生低调而著作等身。通过古而今,外而内,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音乐大师、卓越科学家的事例,层次清晰地阐释论证了中心论点。

温馨提示:采用论据并列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论据最好角度不同,或古今结合,或中外兼具,或身份地位各异……要有广度。

②论据列举出来后一定要充分议例、析例,否则给人罗列堆砌之嫌,仅有广度而没有了深度。

③每个论据最好独立成段以显示眉目清晰。

④每个事例分析后莫忘以相同的句式回扣中心论点,形成有气势的排比段形式。

二、”议”的层次布局方式之二:对比式

即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选用正反两方面的论据进行对比论证的结构方式。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事非,或通过正反对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例如2008年北京卷的给材料作文。一篇题为《心无陌路行无疆》的考场文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令阅卷老师们击节叹赏。作者在简单引述了材料之后写道:“是的,很多事情看似到达了极限,实则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就像人生,我们永远可以从困难中突围,发现一番新的天地。”瓶子永远未满,人生总有出路,换一种方式,转过身去,又是一片天。作者在如此自然、到位地对题目材料进行诠释后,先从反面入手,用一段文字叹惋那些“自认为写作生涯到达了极限,并因此终结了最宝贵的生命”的诗人、作家们——“海子火热的青春在铁轨下寂灭,海明威的生命被含在口中的猎枪终结,茨威格轻轻旋开了煤气开关,伍尔芙带着她的智慧与敏感投入湖心”;然后从正面着笔,以苏轼几遭排挤,几经贬官,选择转身,放弃仕途,释放心灵,和朱耷在饱尝亡国之痛后选择最静默的方式控诉满清暴虐王朝两例,揭示出那些虽看似陷入绝境,却能及时转身的智者所为。于“不该如何”“应当如何”的正反对比中将中心论点阐释得清晰明了。

温馨提示:采用对比式结构时应注意:

①对比必须鲜明、强烈,通过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等等的对照,突出事物的特征。

②字里行间要渗透充盈作者饱满的褒贬、爱憎之情,显示出鲜明的立场。

三、”议”的层次布局方式之三:层进式

即本论部分按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关系安排层次的结构方式。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阅卷者随着学生的思路步步深入,尽得“风光之盛”。

例如2 0 0 5年北京卷作文“说‘安’”,有位考生是这样开头的“古之君子以‘安贫乐道’为立身之根,古之明君以‘安民兴邦’为治国之本。由此观之,小到个人立身处世,大到国家兴旺强盛,其根本在于一个‘安’字。”下文就在以“陶潜的归隐田园、淡泊宁静与心浮气躁、追名逐利者对比后,用“由此观之,‘安’乃人立世立业之根;而立国之本又何尝不是一个‘安’字呢”过渡到论述“唯有安定,国家才可以发展,事业才可以兴旺。”最后以“人以‘安’立身,因为‘安’德正而业成,志远而名淡;国以‘安’立世,因为‘安’,家兴而邦盛,国泰而民富。‘安’乃为人之根,为国之本也”收束全文。文章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对“安”加以论述,构成了层进式结构,使文章说理更有说服力。

温馨提示:采用层进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层进式的基本结构是或由浅入深,或由近及远,或由易到难,或由表及里,或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选择这种结构形式时,必须对论述的层次内容有清晰的认识把握,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由浅入深,由小到大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

②既然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前后顺序就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否则就会影响文章的说理逻辑。

当然,根据立论的需要,一篇文章更可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相结合使用。

例如2008年北京卷一篇题为《文学,需要凝视》的佳作显示出了考生不凡的构思安排。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文学,需要凝视”,文章的主体部分先采用并列式、层进式,从“清新的笔风需要凝视”“犀利的笔触需要凝视”“心灵的感悟需要凝视”三个方面对“凝视”加以开掘。这三个方面就“需要凝视”的“取材方向”而言,为并列式,使文章的论述有了广度;而就对“需要凝视”的“认识层次”而言,从写意到战斗,从文字到心灵,又为层层深入的层进式。更令人叹服的是,考生在阐释了作家创作时对生活的“凝视”之后,于文章的末尾又翻出了第四个“凝视”——读者对作品的会心“凝视”。这便又是采用层进式,由作家的写到读者的读,由作家的自赏到读者的共鸣,把从文学作品创作到阅读的“双边互动”特性诠释得极为深刻,层层深入地将文章推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考场限时作文,虽属“急就章”,但信马由缰,散漫为文,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杂乱无章则是为文大忌。相信每个考生都期望考场成为自己的T型台,然而罗马毕竟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如果在平时的写作中,能多注重上文提供的结构层次构思训练,在动笔前先打个“腹稿”,就行文做点诸如上文所述的种种安排,那么考场上交出一篇文脉清晰,论证富有层次的议论文便并非难事。

【材料】一日,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后兴奋地对我说:“爸爸,我看见了苹果里的星星,真好看!”“胡说,苹果里哪儿来的星星!”“有呢!你拿一个,我来切给你看。”他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把切好的苹果伸到我面前说:“爸爸,看哪,里头真有颗星星呢!”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呈现出了一个清晰的五角星。我这一生不知吃过多少个苹果,总是规规矩矩地竖着切,从茎部切到底部的窝凹处,从来就没看到过苹果里的星星。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例文】

创新才能进步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父子二人吃苹果,儿子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果核于是显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父亲一直循规蹈矩地从蒂部切到顶窝,因此这苹果里的“星星”,他从未见过,这使他陷入沉思。(此为“引”,引原材料简洁明了。材料不可不“引”,引述材料的目的是从材料中提出论点,为“提”张目,“引”是“提”的基础。但也不可全“引”。切忌只字不改地照搬照抄。要简洁、概括性地引述。可采用概述法或摘录法。本文采用的就是概述法。)

看了这个故事,我也不禁陷入沉思。孩子切苹果,打破了固有模式,创造性地发现了“星星”,但如果他像父亲一样墨守成规,那么苹果还是苹果,吃完扔掉果核,“星星”将永远不会被发现。(此为“析”,简析材料,为下面论点的提出做铺垫。分析要简练,应尽快进入“就事论理”,切忌拖沓冗长,拖泥带水兜圈子。否则,易给人“就事论事”,“以小见小”,延展不开的感觉。)

由那孩子的“拦腰一切”我想到了创新。我们人类的创造力不正与这看似不经意的切苹果方法有相似之处吗?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也是一样,要勇于创造,勇于推陈出新,这样人类才能不断进步。(此为“提”,正面提出中心论点。论点应言简意赅,鲜明而有力。最好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切忌含混其词,模棱两可,令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同样是商界大亨,英国的劳斯莱斯汽车公司曾经名噪一时,蜚声世界。可自诩“任他岁月悠悠,好车永远风流”的劳斯莱斯却忘记了技术开发,永远是一成不变的纯手工操作,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再“风流”的劳斯莱斯只得急流勇退,最终将公司连同名誉权卖给了德国大众。(此为“议”:举事实论据从反面证明论点:不创新必遭淘汰。)忘记了创造,忘记了推陈出新,劳斯莱斯永远成为了历史。人们哀其不幸,但也只能叹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例子举出来摆在那里并不能自动证明论点,所以在例子上选准角度,紧扣论点分析例子是必不可少的。)文坛巨擘莎士比亚曾说过:“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因此他的《威尼斯商人》充满了喜剧色彩,令人捧腹;《罗密欧与朱丽叶》却饱含着悲情,让人哀叹;那100多首十四行诗更是独具一格。这正源于莎翁的出新,莎翁的创新。(此仍为“议”:举事实论据从正面证明论点:创新成就辉煌。与上一段形成论据上的正反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论点。且该例在引述上与上面的例子又略有不同,先引莎翁名言后再加莎翁实例,有点类似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样更具说服力。)

北宋词人黄庭坚也有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因此康洪雷导演继《士兵突击》后拍出的《我的团长我的团》,虽仍是《士兵突击》原班人马,但由于剧情、剧本、风格上并无明显突破而令人大失所望;《王贵与安娜》简直就是《金婚》的翻版,因而推出时反响平平,林永健与海清这两位演技派实力演员也因此并未像当年《金婚》热播时的张国立与蒋雯丽成为观众街谈巷议的“宠儿”。正如那句俗语所说:“别人嚼过的馍再怎么吃也没有味道。”(此为“联”,联系现实生活选取论据进行论证,这样才会使文章显得内容丰满,现实性强,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干将镆铘好用吗?当然了,它们是天下神兵,削金如泥。可没有了创新,哪来的火药、机枪、重炮和导弹?人们防身御敌恐只能是短兵相接喽!

高山流水好听吗?当然了,它们是千古绝唱,亘古不衰。可没有了创新,哪来的美声、通俗、摇滚和蓝调?人们充耳所闻只能是千部一腔。(此仍为“联”,学生的知识面越宽,生活的积累越多,“联”的自由就越大。这两段均为先退后攻,比硬冲直上更加奏效。)

因此,千万不要守旧安常,一味追逐往昔恢宏的皇辇,妄图一圆成功的美梦;要敢于创新,像故事中那个孩子创造另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一样,敢于打破思想的桎梏,去迎接新世纪希望的曙光,那样,我们得到的又岂只是一颗“星星”呢?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时切记——别让自己古老成风景,要用无限的创造,让自己、让祖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此为“结”:简洁而有力地收束全文,同时不忘回扣原材料,首尾呼应,将拳拳爱国心,依依报国情诉诸笔端,深情感人。)

【典例分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

课堂教学做主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听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听鲍国安先生朗诵《赤壁赋》,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豪迈;听同学们探讨《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血和执着。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欣赏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诵,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增长了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在倾听中慢慢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我们对《荷塘月色》进行品味和鉴赏,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对《拿来主义》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对《宇宙的边疆》进行阅读和理解,感受着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了课堂有效教学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