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如何精读案例分析1)

如何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如何精读案例分析1)(1)

原文:

《泷冈阡表》

<宋>欧阳修

【1】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2】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3】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4】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5】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6】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7】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一 文章字词说明

1 呜呼

叹词,或仅表感叹,或在感叹之外兼表伤痛或赞美的意思。

原文里用了三个“呜呼”:

第【1】段里的“呜呼”仅表感叹,感叹作表的延迟。

第【2】段里的“呜呼”就兼表赞美了,赞美父亲“其心厚于仁”。

第【6】段里的“呜呼”也兼表赞美,赞美祖考的“实有三朝之锡命”。

由此可知“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的“泣”字是感慰的“泣”,不是伤痛的“泣”。

2 惟

只是古代的发语词。在说话开头的时候,带出一个没有实义的字来,以助语气。

原文用了2个“惟”,一个在第【1】段,一个在第【6】段,都没有实意,只是表示更庄敬的语气。

3 皇

是对于先代的敬称。

第【1】段首次提到父亲,所以要用敬称,用“皇考”。

第【5】段叙述父亲受朝廷的赠赐,所以要用敬称,用“皇考”;此外第【5】还提到了曾祖、祖父,也需要用敬称,用“皇曾祖”、“皇祖”。

第【6】段说到父亲的遗训,必须要庄敬,所用“皇考”。

第【3】段里的“先公少孤力学”,第【4】段里的“自先公之亡二十年”,都只是寻常叙述语;所以用“先公”而不用“皇考”。

4 崇公

是赐爵崇国公的简称。

在“皇考”之下,又称父亲的赐爵,所以也表示庄敬。

除了对于自己的祖先以外,对于其他的人不称他的名字而称他的官位、封爵、谥号,也都表示庄敬的意思。

5 卜吉

就是下葬

说“卜吉”见得当时是郑重其事,占卜了“吉兆”而下葬的,正与全句郑重、庄敬的情味相一致。第【3】段里叙及葬地,仅是寻常叙述语,所以用“葬”字就够了。

6 克

能够的意思,“克”字与“能”字的用法是一样的。但“克”字有郑重、庄敬的意思,因此表示郑重、庄严、虔敬的语气时用“克”而不用“能”。

原文里用了2个“克”:

第【1】段“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与第【6】段“虽不克有于其躬”都是庄重的语气,所以用“克”。

7 也

“也”字可以分为三类:

①表示语气到此稍稍顿一顿,话还没有说完。翻译的时候,有些不用翻译,不需要再用什么语气助词,有时可翻译成时间副语“……的时候”。

“非敢缓也”、“故其亡也”、“吾之始归也”、“此死狱也”、“汝家故贫贱也”等语里的“也”字属于这一类。

不需要添加语气助词的有:

“非敢缓也”可翻译成“并不是敢于迟缓”;

“此死狱也”可翻译成“这是一件该判死罪的案子”;

“汝家故贫贱也”可翻译成“你家本来贫贱”。

翻译成“……的时候”的有:

“故其亡也”可翻译成“所以他去世的时候”;

“吾之始归也”可翻译成“我嫁过来的时候”。

②表示语气到此完足,一句话已经说完。

“盖有待也”“以有待于汝也”“然知汝父之能养也”“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不如养之薄也”“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吾不及见儿子之立也”“故能详也”“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此汝父之志也”“俭薄所以居患难也”“此理之常也”等语里的“也”字属于这一类。

只在声调上表示语气完足,末了不需再用什么语助词的有:

“盖有待也”可翻译成“是有所等待”;

“以有待于汝也”可翻译成“因此对于你有所等待”。

可翻译成“是……的”和“了”两种断定语气的有:

“然知汝父之能养也”可翻译成“然而知道你父亲是能够奉养的”;

“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可翻译成作“然而知道你父亲是一定会有好子孙的”;

“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可翻译成“就知道不经仔细考求而被处死刑的有怨恨了”;

“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可翻译成“我见不到儿子的成立了”。

③反问与感叹的语气。可翻译成语气词“呢”。

第【3】段里“其何及也”一语的“也”字属于这一类,与“邪”字相当。

“其何及也!”可翻译成“还哪里来得及呢!”。

8 盖

与“乃”字意义相近,可翻译成“是”。

“非敢缓也,盖有待也。”可翻译成“并不是敢于迟缓,是有所等待。”

9 于

对于,在的意思,但在翻译的时候不需要翻译出来,如:

“自力于衣食”可翻译成“自己尽力谋衣食”;

新免于丧”可翻译成“新近除服”。

10 长

可解释为“长养”。

“以长以教”,以什么来长养儿子教训儿子呢?原来是以“自力于衣食”。因为“自力于衣食”已经说在前面,“以”字之下就可以直接“长”字“教”字了。

【自我理解:

所以这一句是倒装句,本来应该是:居穷,以自力于衣食长教俾至于成人。

为了突出“自力于衣食”所以将其提前,然后直接用“以”字承接“长教”。

这句话应该可以翻译成:家里穷,只能自食其力来养育教育儿子使其长大成人。】

与此用法一样的还有“以庇而为生”。

原来是“以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庇而为生”,但为要说明没有“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必须把这两语提在前面,才加得上一个“无”字;两语既已提在前面,“以”字之下就可以直接“庇而为生”了。

11 “俾”

就是“使”.

使什么人知道,语中都不点明,必然已经提在前面了。

“俾至于成人”的“俾”字是“修不幸”的“修”字,也就是使“修”长大成人;

“俾知夫小子修……”的“俾”字是“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一语里的“后世”与“子孙”。即“使后世子孙......”.

12 邪

就是“耶”.

原文用了4个”邪“: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矧求而有得邪!”都是反问口气,“邪”字与白话里的“呢”字相当;

是真发于中者邪!”“其心厚于仁者邪!”都是赞叹口气,“邪”字与白话里的“啊”字相当。所以这两句可以翻译为“这真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啊!”“他的心里仁道很厚的啊!”。

13 而

可翻译成白话里的“得”字。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可翻译成“祭得丰厚,不如供养得菲薄”;

“读而勤”“学而有成”“为吏而廉”可翻译成“读得勤快”“学习得有成就”“做官做得廉洁”。

拓展:

养之薄”本来也可以作“养而薄”,现在不用“而”字而用“之”字,叫作“互文”(错综地使用作用相同的字,以避免重复。)“互文”常常用在语式相同的两语里。如陶潜《归去来辞》里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两语语式相同,“以”字与“而”字是“互文”。

14 御

可翻译成“用”。“御”是恭敬的说法。

15 其

有3种用法:

①翻译成白话文是“他的”,这是很寻常的用法。

②在反问或感叹的语句里,“其”字用在开头,与“还”字相同,如:

“其何及也”可翻译成“还哪里来得及呢!”。

③表示命令与期望的意思。如:

“汝其勉之”,不说“汝勉之”而说“汝其勉之”,更见恳切叮咛的心怀。

16 耳

有2种用法:

①翻译成“而已”或“罢了”,这是寻常用法。

②同“尔”,与“也”字相当,放在语句的末了,表示语气到此停顿,不需要翻译成语气助词。区别在于:

用“也”字表示语气重一点,

用“耳”或“尔”字表示语气轻一点。

如:

“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也可以写作“以为新免于丧适然也”,可翻译成“以为他新近除服偶而这样”;

(插入知识点:

“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曾不然”一句里,连用“适然”“常然”“未尝不然”,逐层递进,把父亲没有一刻不存着孝思说到极点。凡是要使读者听者的感兴逐渐达到顶点,用这种逐层递进的说法是很有效的。)

“我求其生不得尔”也可以写作“我求其生不得也”。

同理,用“也”字的也可以换作“耳”字,如:

“盖有待也”也可以作“盖有待耳”;

“以有待于汝也”也可以作“以有待于汝耳”。

17 矧[shěn]

与“况”字意义相同。

“况”字比较常用,语气缓;

“矧”字不常用,语气急。

18 夫

有2种用法:

①放在语首,表示提示的意思。不需要翻译。如:

“夫常求其生”可翻译成“常常给他寻生路”;

“夫养不必丰”可翻译成“奉养不一定要丰盛”。

②放在动词底下,没有意义,只把上面那动词拖得舒缓一点。如:

“俾知夫小子修……”,把“夫”字删除也不影响,“俾知小子修……”

19 失之

凡是说话说得不对,做事做得错误,文言都可用“失之”两字来表示。如:

“犹失之死”可翻译成“尚且会弄错了教人冤枉死”。

20 剑

把小儿挟在肋下的意思。

来源于《礼记·曲礼上》:“长者……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这篇文章有多个版本,在其他版本中,“剑”字换成了“抱”字。

21 焉

与“之”字通用,指称上一语里的“此语”。

“吾耳熟焉”可翻译成“我听熟了这个话”。

22 实

“实有三朝之锡命”中,“实”是“果然”的意思。

23 关于坟墓的刻石

通常有两种:

①墓表,也称墓碑。是立在坟上,供瞻仰的人观看。

②墓志铭。是埋在坟中,将来或许陵谷变迁,发现的人就可以知道这坟中埋的是谁。

24 时间线梳理

按年谱,景祐元年,“授宣德郎,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景祐三年,“是岁,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范仲淹言事忤宰相,落职,知饶州。公切责司谏高若讷,若讷以其书闻,五月戊戌,降为峡州夷陵县令”。即作者“贬夷陵”是宋仁宗景祐三年的事情。

作者初入仕“得禄而养”是宋仁宗天圣八年的事情。

按年谱,天圣七年,“是春,公……试国子监为第一,补广文馆生。秋,赴国学解试,又第一”。

天圣八年,“正月,试礼部,……公复为第一。三月,御试崇政殿,公申科第十四名。五月,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

列官于朝”,指宋仁宗庆历二年作者“知太常礼院”而言。

作者“拜枢密副使”是宋仁宗嘉祐五年的事情。

“参知政事”是嘉祐六年的事情。

“又七年”,指宋英宗治平四年。按年谱,治平四年,“二月,……御史彭思永蒋之奇以飞语污公,上察其诬,斥之。公力求去。三月壬申,除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五月甲辰,至毫”。这就离开了中央而充外任了。

二 文章思考方向

1 碑志传记的文字,目的在叙述人物,从这篇文字看来,叙述人物的主要手法是什么呢?

①抉出那个人品性与行为上的特点,凭那些特点来表现他的全貌。

本篇作者以为孝行与仁心是父亲的两大“善”,是父亲的特点,所以着眼于此,其他不再叙述。

②用具体写法。

本篇作者不用一些抽象词语来形容父亲的孝与仁,而用父亲在祭祀与进酒食的时候怎样追慕,在办公事的时候怎样用心,来表现父亲的孝与仁。

2 具体写法与抽象写法,方法上与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

A方法上的不同

①抽象写法

只凭作者主观的意见:如作者观得某人能够孝顺他的父母,就说他“能孝其亲”;觉得某人的孝行真是做到极点了,就说他“孝行纯笃”;这里“能孝”与“纯笃”都是作者主观的意见。

②具体写法

具体写法则不然。如“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本是本篇作者父亲常说的两句话;关于“求其生”的意见,本是本篇作者父亲某一夕说起的一番话;作者觉得就是这几句话,已可充分地看出父亲的孝行与仁心了,于是把它们记下来。

还有说话当时的背景,“祭而丰……”一句是“岁时祭祀”的时候说的;“昔常不足……”一句是“间御酒食”的时候说的;“求其生而不得……”一段是“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的时候说的;在那样背景中,说那样的话,父亲的孝行与仁心真是宛然如见了。

这里只有选取材料(就是言语、行动、背景等)的时候多少掺有作者主观的意见,待材料选定之后,作者的任务只是叙事与记言罢了。这种手法叫作表现,意思是使所写的人物自己显示在读者面前。

B效果上的不同:

①抽象写法

抽象写法是只告诉别人什么,而具体怎么是这样的却不说。即只告诉别人他“能孝”与“纯笃”,但他具体是怎么“能孝”与“纯笃”是不说的。

②具体写法

具体写法在教人家知道些什么以外,还能教人家感到些什么。如本篇叙述父亲的话与说话当时的背景,那背景与说话构成一种真切的境界,显示一个生动的人物,可供读者自己用心灵去探索与认识。探索与认识的结果,不但知道作者的父亲曾经说过那些话而已,并且感到作者父亲真是个尽孝尽仁的人。

除了上面两个方向的思考,读者还可以从以下方向出发去思考这篇文章:

1 凡是碑志传记文字,是不是或多或少都用具体写法的呢?

2 所谓抉出人物的特点,这特点是不是专指那人的长处而言呢?

3 这类文字,有的带教训意味,有的却不带,这带与不带由什么而分别呢?

4 这篇文字纡徐而庄敬,风格与它相近的文字,作者还有哪些篇呢?

5 人家说作者“文备众体”,作者的文字工作,涉及的方面到底有多少呢?

6 本篇所用的一些文言虚字,在本篇里作这样意义这样语气,能不能从其他文篇中得到印证呢?

7 本篇所用的一些修辞方法,如逐层递进的说法与对偶句里用互文,能不能从其他文篇中找到例子呢?

三 文章指导大纲

1 文章线索

本文只有一个线索,就是一个“待”字。

为什么直到父亲葬了六十年,才给他作墓表呢?

因为有所等待。

为什么要等待?

因为作者的母亲说过“有待于汝”的话。

母亲所等待的什么时候有了确切的着落了?

作者以为“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是自己“幸全大节”的凭证,而自己所以能够“幸全大节”是由于不负母亲的等待,也就是不背父亲的遗训,总之是所谓“不辱其先”,真成了个好儿子。这并不是夸张自己,只是见得父亲具有孝行与仁心而果真“有后”,果真有好儿子,乃是“为善无不报”的“理之常”。要表扬父亲,还有比这个更值得叙述的吗?

2 确定取材的范围

意念发展的线索确立了,取材范围也就确定了。

碑志类际上也就是传记。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有牵涉得很广的,作者认为孝行与仁心是父亲的两大“善”,只此两端,就足以表见父亲的全貌。所以这一篇仅叙父亲的孝行与仁心两端。

此外作者受父亲的影响,是从母亲特别把父亲的两大“善”教训他而来的。因此唯有把母亲当时的教训摹声传神地叙述下来,才见得他的受影响为什么会这么深切。

所以取材的范围是要受到意念发展的线索的限制的。

四 文章各段大意与作用

第【1】段

从作表延迟说起,标出“待”字。

第【2】段

说明“待”字的来由在母亲“有待于汝”的话;而母亲这个话是有根有据的,那根据在父亲的孝行与仁心。于是叙述母亲所讲关于父亲的孝行与仁心的一番话,也就安排了本篇的主要材料。

第【3】段

记父亲的官职、年岁与葬地,是传记一类文字的格式。到这里,叙述父亲的生平的部分完毕了。

第【4】段

叙母亲,而着眼于母亲能够体验父亲的志概,能够随时本着父亲的志概训练儿子,可以说是从旁面叙父亲。这段里因为叙“得禄而养”母亲,用了“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作为时间副语;以下就顺次下去,连用“又十有二年”“又十年”,来表明自己进官与母亲去世的时间。

第【5】段

开头用“又八年”,紧接上段,而叙的是自己“登二府”,三代受赠封的事情,这表明母亲所谓“有待于汝”的有了着落了。

第【6】段

承接第【5】段有了着落,见得这才是可以作墓表的时候了。作墓表不但记叙一个人的生平而已,更得使子孙与世人得到一种教训,才有意义;所以先前不作,直到这个时候才作。

第【7】段

记作表的年月与作表当时自己的赐号、官职、封爵、禄秩及名字,也是传记一类文字的格式。

如何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如何精读案例分析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