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1)

也许凡人都是弃儿,因为出生本身,仿佛就是上帝,把你遗弃到这个人世间来的——川端康成。

世界上伟大的成就往往伴随着悲痛,或是千百次锤炼而得的钢铁,亦或是承受砂砾打磨的珍珠,娇嫩欲滴的嫩芽背后,是破土而出时的钻心之苦。草木在苦难之间尚有多重挣扎,更何况思想构造本就复杂的人类呢?

文字是世界上一切交流的桥梁,承载着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历史痕迹。文学在字眼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是社会活动画面的播放器。创作文学的人必将深入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上至儿童般天真灿烂的笑容,下达丑恶之人阴险的嘴脸。将自己的心完全地放入创作海洋中,实现肉体与灵魂的分裂,川端康成或许是那个超脱人世所存在的天才。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2)

一代文豪的陨落

1972年4月16日,这天注定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充满阴霾的日子。当天下午两点左右,川端康成对家人说:"我散步去。"天色已晚,家人依旧未见川端的踪影,于是拜托川端康成的助手岛守敏慧外出寻找,夜晚九点四十五分,岛守到达川端平常所在的工作室。此时的川端康成已平祥地躺在盥洗室里,口含煤气管,奄奄一息。

在赶赴医院的救护车上,司机猛转方向盘,躲开一辆又一辆在路上行驶的汽车。隐隐约约中,川端康成听到了一阵阵的鸣笛声,"呜—— 呜——"救护车穿越大街小巷,连风都似乎追不上它。

车恰恰好停在了医院门口,在担架上,川端呼吸微弱,嘴唇颤动着,头吃力地歪向司机。凑近一点,司机听到"……路这么挤,辛苦你了。"这是一位抱有必死念头的老人留在世间的最后一段声音。

没有遗言,川端康成选择了用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离开这个他眼中的世界。荣获诺贝尔文学不久的他,使用煤气结束自己的一生。难以想象,对他人抱有敬意,温文尔雅的一代文豪是有着怎样的经历,泰然地走向了死亡,川端康成究竟有何苦衷?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3)

参加葬礼长大的孩子

川端康成有着极其悲惨的童年。1899年6月11日出生的他,两岁丧父,四岁丧母。父母双双死于肺病后,川端康成与祖父母和姐姐共同生活。好景不长,祖母在川端八岁时病故,十一岁时,亲爱的姐姐也不幸夭折。未待其长大成人,祖父在多年丧失亲人的悲痛中撒手人寰。自此,川端康成形单影只,由母亲娘家的黑田秀太郎收养。

对比其他能够生活在父母温暖怀抱下的孩子,川端的成长经历仿佛是上天故意降临的惩罚。一次次地面临亲人的离去,无奈与感伤占据了川端的心扉。周围的人们看待川端时并非抱有同情的心理,更有甚者戏谑他为"参加葬礼的名人",认为川端康成是一个会带来厄运的人。在饱受他人异样目光中成长的川端,自小便有着自卑的种子,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与人交流一直是一种艰难的体验。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4)

走向伤痛式的文学生涯

自黑田秀太郎收养后,川端康成开始将自己的经历逐渐转为文字记录。如《十六岁的日记》,将祖父在弥留之际的状态如实地描绘出来,接着还陆续书写了《参加葬礼的名人》、《拾骨》等作品,记叙了自己在亲人病逝前后的故事。

孤独抑郁伴随着川端康成的一生,这也成就了专属于他的文学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死亡的表现屡见不鲜。川端对死亡的理解与世人不大相同,在他的认知里,死亡是一种富含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有一种富有美感的意境。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5)

不俗的文学才能与求学之路

1906年,七岁的川端康成进入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普通小学进行学习,当时的他体弱多病,经常不能按时完成课业。但这并不能掩饰川端康成过人的文学才华。1912年3月,川端顺利毕业,同年4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学。在中学二年级时,年仅14岁的川端康成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在校期间,他开始尝试创作新体诗、短歌、俳句等各类型文学作品,并装订成册。其中题名为《滴雨穿石》的作文在机缘巧合下得以保留。1915年,川端康成开始了宿舍生活。拥有了更多自主时间后川端利用良好的校园条件进行大量的阅读,博览群书。

他不局限于读书的种类,从白桦派到谷崎润一郎、上司小剑,大多日本著名作家的文章川端都有所涉猎。在国外文学方面,契科夫、斯特林里堡等人的风格更受其喜爱。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6)

1916年4月,成为宿舍长的川端康成与同室的小竺原坠入爱河。同时川端开始向当地的周刊投稿,发表了《淡雪之夜》、《紫色的茶碗》、《电报》等短文。之后1917年3月,川端中学毕业后赶赴东京投考第一高等学校,暂居在表兄田中岩太郎家中。经朋友介绍交识了芥川龙之介、久米正雄等极具影响的新兴作家。

1918年10月末,他初次前往伊豆旅行,邂逅了一群巡舞艺人。此后十年,川端几乎每年都前往伊豆汤岛度过一段时光,这为他后期创作《伊豆的舞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919年,结识金东光,在受其父亲的影响下,川端康成对心灵学产生了兴趣。1920年,结束了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生涯的川端康成顺利进入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自此求学之路上达高峰。

数年积累,终就梦想

在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全身心地投入写作行业之中。1925年,与在伊豆结识的松林秀子结为夫妻。由此,作家之路逐渐步入正轨,此后的几十年里,川端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伊豆的舞女》便是他的成名之作。

1968年,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雪国》和《千纸鹤》、《古都》一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成为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人,继泰戈尔与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后获得该奖项的第三位亚洲人。属于川端康成的文化时代就此到来。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7)

文学底蕴的不断丰满

通过品读他的作品不难看出,即使偏向于书写悲惨与伤痛类的文字,川端处于人生不同时期的文笔控制能力依旧是有很大区分度的。

在前期求学阶段,川端大多作品是属于将生活完全展露在书本之中的类型。当初入人世,历经失恋苦楚,体会到社会对于妇女和底层人民的偏见与歧视时,川端作品风格无疑偏向对无法摆脱悲惨命运这一类人的同情。他期望着用温柔的文字去减轻部分人民的痛苦,但这时川端的词句还是稍显稚嫩的,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过于片面。

转折点来自于二战,在战争的洗礼下,人性的光辉显得尤为可贵。川端康成的着笔明显更具力道,话语中的意义仿佛能够净化心灵,给予读者一种优美的悲情感。内容深刻却能不着痕迹,浪漫而饱含哀伤。

世人对于川端康成的自杀众说纷纭,未知的思想永远有着无穷的奥秘等待探索。在我个人看来,逝者心中,一定有着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至于最终走向世俗印象中所谓的极端,是川端多年隐藏的一颗种子长大了。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8)

死因猜测

1、 自小养成的忧郁性格。在川端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第一反应竟是惊慌失措,对妻子说道:"不得了,我们到什么地方躲起来吧!"顶级的世界荣誉,给川端带来的只是厌拒。在上文中曾提到,即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川端依然为自己给抢救人员带来的麻烦感到抱歉。

2、 他是这样描写守着祖父所度过的一段时光:"少年的我长时间盯视着祖父的脸,不免会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寂寞情绪。"川端康成的童年不幸造就了他坚强的外壳和脆弱的内心,用一生去治愈少年的他依旧沉没在了无尽的心魔中。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9)

3、时代的血腥压抑着情感的释放。川端康成所处的年代似乎预示着战争时期里每一个人的悲伤。二战时的硝烟一直充斥着川端的鼻腔,无奈是现实的写照。在那段时间里,川端试着接受佛教里的虚无思想,通过相信轮回与世事本就无常来坦然地面对死亡。但这不乏包含着一定的避世心理。

4、"师友"的自尽。在晚年,川端视为自己文学上最理想的接班人三岛由纪夫切腹自尽。无论是何缘由,都给川端带来了成倍的悲凉。

川端康成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10)

结语

川端康成最后身处暮年,被疾病缠身,迈入了无尽的想象世界之中而无法自拔。他的无力感让这个光芒与厄运共存的躯体停止挣扎。或许在阅尽千般滋味,看透百种人生后,无言的死就是最好的活。

文/史海观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