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对手三大软肋(对谁打第一枪的问题)

战略家戴旭说:“对于谁打第一枪的问题,现在已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战争是否对国家有利,有利才能打,如果对国家不利则坚决不能打。”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我们努力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要时刻注意环伺的狼群。戴旭一直研究中美关系,是敢想敢说的“鹰派”之一,提出过很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

戴旭对手三大软肋(对谁打第一枪的问题)(1)

“兵者,诡道也。”在战事尚未开始,两国之间还处于外交上的战略交涉当中时,第一枪确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一旦战事开始,那么第一枪的先后就成了关系到每场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战机,势必需要牢牢把握。

抗美援朝战争当中,在中国军队第一场战役就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苏联方面最终在有限范围内提供了有限的空军支援。

为了防止战争扩大化,苏联命令苏联空军抹去一切苏联标志,严禁说俄语,但到了战场上,苏军为了沟通情况,必然还是只能说俄语,美军对此虽然有发觉,但不仅没有借此扩大舆论,反而还帮着苏联一起遮掩。

美国国防部长除了说“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空军强国”之外,压根就不敢提到“苏联”这两个字。说到底,美苏双方都明白,一旦暴露,战争影响将会迅速扩大,而这,就是第一枪的意义。作为当时的世界两大国,真正的第一枪,势必会让全球陷入到三战的恐慌当中。

戴旭对手三大软肋(对谁打第一枪的问题)(2)

所以老祖宗就说了,不要纠结于要不要开第一枪,我们要考虑的是如果这场仗打起来,我该如何把这场仗打赢。出手一定要果断,一下子就把对手打怕了。就像是1950年4月16日韩先楚解放海南岛那样,如果没有他的先声夺人,谁知道现在的海南岛是谁家的。

南海也是这个问题,我们有二百多个岛礁,上世纪中叶那些小国家就不断侵占我们岛屿,尤其是越南在70年代抢得最多。我们是怎么办的呢?全部是自卫反击,进行了西沙海战和南沙海战实现了实际控制。可如果当时我们先把它拿到手,情况就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南海就被我们管辖,我们的渔民经常在那里渔猎,现在的华阳岛是有驻军的最南端,以前这个地方叫华阳礁。2013年开始吹填起来。永署岛是从越南手中夺回来的,后来也吹填起来,变成了个2.8平方千米的岛屿,成为了南沙群岛第三个大岛。

戴旭对手三大软肋(对谁打第一枪的问题)(3)

前三千年是中华民族勃发创造并不断走向统一文明的黄金大时代,近现代百余年,则是中华民族在濒临崩溃灭亡的大危机中,举国流血牺牲怒潮翻卷而实现救亡图存使命的“苦难辉煌”时代。

我经常想“你说我从哪里来?”我从我们社会一个最基层来。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我们从我们近代深重的苦难中过来。然而最好的回答是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周恩来总理书写的,刻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那三句话。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1840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戴旭对手三大软肋(对谁打第一枪的问题)(4)

那三句话证明了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东亚病夫”,而是成为了能够与世界抗衡的国家,但在强国外交方面,空军大校戴旭却犀利地提出:“中国人的思想仍旧僵化得厉害,比如我们总纠缠谁开了第一枪,从卢沟桥纠缠到现在。”

没有能力捍卫自己的财富,一定要挨打。我们从1840年一个深重苦难的旧中国过来,“东亚病夫”名号怎么戴上去的?就这么戴上去的——西洋西洋打不过,东洋东洋打不过。

当时在北京有个英国人李欧尔卡克,他说:“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登出广告,这里有一个愿意付款但不愿意战争的富有的帝国。”

又有财富,又没有能力捍卫自己的财富,一定要挨打。这是我们近代以来灾难的来源。孙中山当时形容中国用了一句话——“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戴旭对手三大软肋(对谁打第一枪的问题)(5)

孙先生1925年去世了,他再也看不见他去世之后六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两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一个月,华北沦陷。

中国有句老话叫“卧榻之上(侧),岂容他人酣睡?”结果,近代以来,卧榻之上(侧),他人长期酣睡。

今天,有人讲,中国的历史包袱太重,忘记过去吧,向前看。背个大包袱,走不动的。

我们能够忘记吗?忘记过去不但意味着背叛,还意味着将来可能要重复。

戴旭对手三大软肋(对谁打第一枪的问题)(6)

当初由于列强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为求自保,开始被动地、小心翼翼地去适应当时的形势。有人说太平天国历时十年,数千万生灵涂炭,中国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财力几乎尽耗于此。但太平天国运动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坚持十多年,轰轰烈烈的投入到战争,也是轰轰烈烈的倒下,他们努力过,直到最后一刻也还在殊死搏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回首往昔峥嵘岁月里艰难的求索,奋发图强的热血青年以爱国之志革蔽取新,为黯淡无光的年代照亮前行的道路。

渐渐地国家强大起来,中国并没有“以强欺弱”的传统,与戴旭同单位的国科大教授金一南将军,也多次在演讲中分析中国200年以来的发展。他在著作《苦难辉煌》自序说过:“我们曾经是奴隶。否则不会有从1840到1949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我们也拥有英雄。否则不会有从1949到2050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这也是我们历经苦难中实现的辉煌,这是中华民族觉醒崛起的过程。

戴旭对手三大软肋(对谁打第一枪的问题)(7)

和平的年代中苦难的历史更需要铭记,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民族独立的历史大潮中,无数英雄人物涌现,什么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经苦难,而今我们享受辉煌之花。

任何辉煌的成功,都伴随着艰辛和磨难。当我们在享受安逸,抱怨平淡的时候,应该记得那个离我们不远,年轻热血,精彩纷呈,坚持献身的年代,就是这些人,怀揣梦想和期望,毅然扛起了炎黄子孙奋斗不屈的大旗,他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今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需要前仆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不论我们前进的道路如何艰难,都要永远记住国际歌中的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

生活在和平的新时代,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但我们应该始终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时刻保持初心,牢记自己的誓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