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1)

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国四,位于济源市庙街村济渎大街, 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

“不到济渎庙,不算到济源。”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先有济渎庙,后有济源县”。话说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修建“济渎庙”,祭祀济水成为国典。为了祭祀需要,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朝廷划出轵县北部设立了济源县,专职承办朝廷祭祀。唐初,朝廷又因四海中的北海“远在大漠,艰于祭祀”,于是在济渎庙之后建北海祠。于是,济渎庙一肩抗起两个国家规格的水神祭祀任务,成为济渎北海庙,简称济渎庙。在这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济渎庙不断完善,明清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格局。古籍记载,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潜流前行至济源“龙池”(济水东源)露出地表,属于平地开源形式。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2)

济渎庙是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建,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

济渎庙是四渎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由四组建筑组成。前为济渎庙,祭祀济水神;后为北海祠,祭祀北海神;东有御香院,为祭水钦差休憩处;西有天庆宫,为管理人员办公室。主体建筑三条纵轴平行分布,中轴线上由南及北依次为清源洞府门、清源门、渊德门、寝宫及临渊门、龙亭、灵源阁等;东侧御香院有御香殿、接官楼,后为广生殿;西侧天庆宫有太清殿、玉皇殿和长生阁。规模宏大。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3)

济渎庙的寝宫、清源洞府门即现在的山门和玉皇殿,各自代表宋、明、清三朝的建筑特色。庙中历代碑碣石刻多且珍贵,这点与比干庙相类似。济渎庙的龙池、小北海一带,东有唐苑西有花园,有点园林味道。此外济渎庙内有两株东汉时期的柏树,唐苑内有一段唐代围墙遗址、石马和“唐贤卢仝泉石”。济渎庙的厚重就在于此。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4)

济渎庙景区的大门,叫清源洞府门,也是山门。明代天顺年间建木牌坊。民国时期修缮成山门。专业人士介绍说:系三间四柱挑山造木牌楼,九踩重翘重昂斗拱,是一座建筑纯度高,造型奇特,保留古制多的明代木构建筑,为河南明代木牌楼之冠。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5)

门前有对明代天顺年间石狮。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6)

清源门内有新置的四位护法神。东侧掖门内有一2003年发现原状未动的巨大“无名石”,介绍上说可能是神像基座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7)

清源门屋脊脊饰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8)

清源门内梁架

清源门内梁架上有“1995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拨款、河南省古建所设计、济源市文物保管所主持、修缮清源门三间、监工张之虎、施工光明建筑队、工程师卢一文李福兴、工匠陈家贵常则清、陈国喜,大吉”。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9)

清源门与渊德门间有东西碑亭。史载济渎庙原有四座碑亭,已毁。现存碑亭为2004年复建。

东西碑亭内安放着二通碑碣,东亭碑碣为双面碑,碑阳为明代刻《济渎北海庙图志碑》,碑阴为金代刻《济源县敕建石桥记》;西亭内为《大明诏旨碑》。碑亭内雕梁画栋,并有布展,介绍所置碑碣的内容、价值和地位。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10)

《济渎北海庙图志碑》:刻立于明天顺四年。碑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碑额,双钩楷书“济渎北海庙图志碑”八个大字。中间部分是济渎庙的庙图,以阴刻线条勾绘出一幅规模宏伟的济渎庙建筑、古迹全图,还标注了主要殿宇的名称。图外绘济水源头水系图。庙图两侧小字详细记载了济渎庙土地数目及分布情况,共有“官地五顷二十七亩”,即527亩庙地,规模十分宏大。下半部分是对庙图的说明文字,详细介绍了济渎庙的建筑布局情况。该碑图文并茂,反映了明代中期济渎庙的盛况,是研究济渎庙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保护济渎庙的重要依据。(摘自济源市文物局·冯军的相关文章。)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11)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12)

《济源县创建石桥记》刻在《济渎北海庙图志碑》碑阴,侧面有济渎神像。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13)

碑侧面的济渎神像。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14)

《济源县创建石桥记》内容拓片及碑侧面济渎神神像拓片。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15)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16)

明太祖朱元璋圣旨、御用书法家詹孟举书丹的《大明诏旨碑》。

《大明诏旨碑》:刊刻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内容为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了统一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国家祭祀的神灵神号,特颁布的一道圣旨,勒石于庙内以告世人。其中济水被封为“北渎大济之神”,显示了济水崇高的地位,此碑被称为“济源的名片”。《明史》中对此圣旨内容有简略记载,可惜不完整,此碑文有重要的补史作用。此碑对于研究明代初年政治制度、祭祀制度及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碑文乃明初御用书法家詹希元(字孟举)亲笔书写,《新格古要论》载:“皇明中书舍人新安詹孟举,真书每一行二字在蜀府者为第一本,字方四寸,劲健壮丽,盖国朝第一手也,字兼欧虞颜柳,虽古人亦少。”此碑字体工整,笔画遒劲,气度非凡,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目前,曲阜孔庙、北岳恒山庙、东镇沂山庙等古代皇家祭祀庙宇中也保留有内容、书法一样的《大明诏旨碑》。济源这通《大明诏旨碑》在抗战期间,由于日本飞机轰炸,当地百姓将碑刻推倒就地掩埋,直到1996年才被重新发现,是全国保留的《大明诏旨碑》中最为完好的,极其珍贵。(摘自济源市文物局·冯军的相关文章。)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17)

《大明诏旨碑》拓片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18)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19)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20)

碑亭北至渊德门间为原碑亭遗址,徒有碑蚨。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21)

渊德门

进入渊德门,其西有株汉柏,枯枝刺向苍穹。正北方向为寝宫,中间被围挡挡住的空场为渊德大殿遗址,四周围廊内有大约二十通(方)保存完好的碑碣石刻。这些碑碣石刻是济渎庙一大瑰宝,它们自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讫至民国,跨越了1400多年。内容大多为帝王祭祀水神的祭文,还有一部分有关王屋山道教洞天福地内容的碑刻,以及文人游王屋山等题刻的诗词歌赋等;既记录了济渎庙历史和当地人文风俗,又反映了古代祭祀制度及其变动。另外,字体涵盖篆、隶、真、草、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水平代表。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22)

古汉柏

古汉柏:为东汉时栽植,相传王母娘娘在天上看到济水源头美景,高兴之际竟然将口中桃核吐于此处,吸收济水精气长成这株参天古柏。清代诗人沈荣昌诗云:“汉家何人留此柏,王母桃核生磐石,伏流千里养根株,脊土百年长寸尺。”(摘自介绍牌)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23)

唐天宝二年的《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碑。碑不在碑廊内,独自矗立在汉柏北侧。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24)

唐天宝二年的《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碑拓片,济源博物馆内拍摄。

封神祭祀济水,自秦以降为政者“有谨而不敢怠”。国有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皇室成员的生死,朝廷都要向济水神、北海神祭告。唐天宝三年(744年)济水神被封为清源公;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增建北海祠;宋宣和七年(1125年),济渎神被封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被封为北广泽王。元仁宗封为清源善济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为北渎大济之神,清雍正三年(1713年)封为北渎永惠大济之神,而且清王朝规定,每遇太子继位、寿辰大典、离宫出巡、平暴治乱等等大事,都要派大臣前往祭告。济水崇拜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祈求天无灾祸、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已。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25)

《有唐济渎之记》碑及拓片

《有唐济渎之记》:刊刻于唐天宝六年,达奚珣撰文,薛希昌书。碑文记述当时济源县令寇公陪同好友新安主簿高侯等人到济渎庙来游玩的情景,对济水的精神品德进行了歌咏,对济渎庙的美景进行了描写,文章以四六骈体文写成,辞藻华丽,文笔优美。此碑是薛希昌以“金剪刀”隶书体书写,古朴中透出秀丽之气,是唐隶中的精品。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金石学著作中均有收录,是有名的唐碑。(摘自济源市文物局·冯军的相关文章。)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26)

除了岁祭,还有投龙送简。投龙仪式,就是将写有祈福消罪愿望的文简和金龙、玉璧捆扎在一起,举行斋醮仪式后,投入名山大川,岳渎水府。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27)

曾看资料说济渎庙有通“唐贞元十三年(797年)立《济渎庙北海坛祭品碑》”,内容记录了济水祀典礼仪的场面。并将祭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仪式,都记录在册。“隆重的三献礼之后,主祭的大臣和参加祭祀的人们,一起把奉祝、奉帛、奉馔、奉香,逐一恭送投沉,敬神于水滨。” 鱼在济渎庙碑廊内没看到此碑。只看到下面这通碑。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28)

此碑碑阳无法看清内容,碑阴和碑两侧都有内容。碑阴为祭祀用品,碑侧为承办人及时间“元祐庚午岁”,即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29)

元至元七年《大朝济渎投龙简记》碑

↑《大朝济渎投龙简记》:刊刻于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怀孟路总管杨果撰文并书丹,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官员及著名道士来济渎庙祭祀,投沉金龙玉简,祈求“国祚延长,五谷丰登,边境宁谧”。(摘自360文档)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30)

史载济渎祭祀有16次投龙仪式,2003年龙池清污出土一残缺宋代玉投龙简。现在济源博物馆。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31)

元延祐元年《投龙简记》

《投龙简记》:刊刻于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碑文记述元仁宗刚刚登基,派钦差大臣到济渎庙祭祀济水,到王屋山祭祀山神的过程。书法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亲笔书写,书写这通碑刻时,赵孟頫已经年届七旬,书法功力深厚而纯熟,而且又是为十分宠信他的元仁宗书写,他的书写态度应该是十分谨慎和认真的,因此这通碑刻可以说是反映了赵孟頫书法的最高水平。碑额“投龙简记”四字为当时礼部尚书郭贯篆书。郭贯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元史·郭贯传》记载:“(郭)贯博学,精于篆籀,当世册宝碑额,多出其手。”(摘自济源市文物局·冯军的相关文章。)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32)

嘉靖庚寅年,嘉靖九年(1530年)偶山田登遇题、济源县令勒石《奉祀济渎神祠》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33)

元代刻制《大朝济渎投龙简记》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34)

元代记事碑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35)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36)

康熙五十二年的《御制祭文》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37)

景泰八年的《御制祝文》

《御制祝文碑》:立于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记载当时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明代宗派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马谨前来济渎庙祭祀求雨之事。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38)

成化四年的《御制祭文》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39)

成化二十年的《御制祭文》

《御制祭文碑》:立于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记载当时多方发生严重旱灾,明孝宗派遣巡抚河南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赵文博来济渎庙祭祀求雨之事。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40)

顺治八年《御制祭文》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41)

康熙二十七年《御制祭文》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42)

嘉靖二十年地方政府的济渎祭文碑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43)

《题留龙潭寺》

明代才子文征明来过济源龙潭寺,并挥毫赋诗《题留龙潭寺》:“一命金华忝封臣,山姿偃蹇漫垂绅。愧无忠孝酬千载,曾履忧危事一人。陛拥春云罗虎卫,殿开初日照龙鳞。白头万事随烟灭,惟有觚棱入梦频。”此诗被勒石,现在济渎庙碑廊内。龙潭寺即延庆寺,内有座宋景祐元年建的舍利塔。全诗只字未提龙潭寺及宋舍利塔,满篇牢骚失意。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44)

《延庆院復田记》碑,即“龙潭寺归复田地记”,庙产碑,碑文中有“万历中有”字样。落款有“明进士第……”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45)

济渎庙东北唐苑内有“唐贤卢仝泉石”。

王屋山名源自《禹贡》“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主峰天坛山,相传是轩辕黄帝祭天之所,道教一干重要人物如鼻祖老子、仙人王子晋,秦末的商山四皓,汉代的清虚真人王褒、于吉、魏伯阳、魏华存,东晋的葛洪,唐代孙思邈、司马承祯及其弟子玉真公主等都曾修道于王屋山。唐代王屋山道教空前繁荣。道教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曾先后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诏京赏赐,唐玄宗更是尊其为“道兄”。并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后又派胞妹拜其为师,入王屋山修道。王屋山陆续建成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十方院、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司马承祯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为十大洞天,王屋山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道教文化与济水崇祀有着内在联系。古人认定济水发源地为王屋山,所以济渎神的祭祀,是王屋山道教延伸。从唐代开始,对济渎神的封诰常与对王屋山的同步。后世宋元、明清,对济渎神封诰,恰恰是道教文化发展史上的高潮。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46)

万历十二年靳水朱期至《王屋诸游记》

《蕲水县志》卷九有小传:朱期至,字子得,号王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终怀庆知府(明朝怀庆府在今河南省);有《王屋山人集》。晚明文学革新派的领袖之一袁中郎,是他的好朋友。《袁宏道集》卷五十五《尺牍》中有一篇《与朱玉槎》。袁在信中称朱为“良友”。这封信,写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明朝时,大冶县属武昌府管辖。怀庆府与武昌府同级。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47)

靳水朱期至子得南《王屋诸游诗》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48)

元初道士李志全撰《重修天坛碑铭》,碑文中有“大唐贞一天师扶宗立教”“大朝丁酉岁”元太宗九年(1237年)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49)

嘉靖二十五年《天坛灵应碑记》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50)

“灵符碑”

《灵符碑》:立于北宋政和六年,上部为道家符箓,镌刻奇古,状画神奇,至今无人破解,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神秘的疑问。下部为一篇道教诰文,书体为瘦金体,疑为宋徽宗亲笔所书。(摘自360百科)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51)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52)

↓庙内原有一通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立下的“加封北海广泽灵祐王记碑”,讲述了全真道第十一代掌门人、道号“玄逸子”的张志仙,祭拜济渎庙时的一个神奇故事。原碑已遗失。好在碑文凭拓片流传至今。碑文内容大致为:在大元皇帝祖宗的恩德和山川神明的庇佑下,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皇帝于是诏告天下,加封四海,派使臣前往济渎庙祭祀。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53)

↓下图为一画像碑,左下角能看到“清虚天师”线刻像下面文字中有“钦奉”、“皇帝圣旨里”、“浮山县清都观”“宣昭廻至癸未年”等字样,另外还有极为口语的“俺将”、“谁出家”,可惜反光加破损无法通读。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54)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55)

天宝二年立《张探玄碑》

《张探玄碑》:唐天宝二年立石,大弘道观法师蔡玮撰,承议郎行河阳县尉韩 书。碑文记载张探玄为张天师之后裔,字体微,南阳人。文明时入道,隶本郡明山观道士。开元初,补西京景龙观大德。二十一年,诏为东都道门威仪使,寻兼圣真、玄元两观主。后游历海岳,止于王屋山,营缮灵都观,天宝元年卒。此碑为研究张探玄生平及唐代道教提供了重要资料。(摘自360文档)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56)

元代《讲师李君墓记》,碑文中有“大朝故……讲师李君……”下图为碑阴。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57)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58)

《通真子墓碣铭》和《贞一先生庙碣》很遗憾鱼没有找到原碑。只能上传碑廊介绍中的拓片。

《通真子墓碣铭》: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立石,著名诗人元好问撰,李庭玉书并篆额。碑文记述著名道士通真子生平。通真子名秦志安,字彦容,号通真子,樗栎道人,山西陵川县人,著名道士宋德方的弟子,参与元《道藏》的编纂,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金莲正宗记》五卷、《林泉集》二十卷。此碑为研究金元时期的道教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贞一先生庙碣》:立于唐开元年间,北宋绍圣元年重立。左威卫录事参军卫凭词,右监门卫兵曹参军薛希昌书并篆额。碑文讲述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生平事迹,对研究唐代道教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坐忘论》:刊刻于《贞一先生庙碣》碑阴,刻于唐大和三年,司马承祯撰,王屋山玉溪道士张弘明书。《坐忘论》是道教经典著作,讲述道教修炼方法,充分反映了唐代道教的理论水平,影响深远。道教史上有七阶和形神两种坐忘论,均言为司马承祯所作,争执不一。此碑为司马承祯作形神《坐忘论》说提供了重要证据。(摘自360百科)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59)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60)

元至元三十九年《重修长春观碑》

《重修长春观碑记》:刻于元至元二十九年十二月,赵穆撰并书丹,李肃篆额。碑文记载全真派第四代宗师洞真子解志通求道经历,于济源柏林坡重修长春观,传道医人。同时记载了洞真子之师周真人道行二事,为研究全真派师承及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摘自360文档)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61)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62)

万历二十七年立《斋意》碑,“敕河南王屋天坛山紫微宫……”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63)

嘉靖四十三年圣旨碑。“名山建谯迎恩……”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64)

嘉靖二十九年《令旨》碑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65)

嘉靖二十七年立《御香记》碑,为明世宗圣旨。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66)

嘉靖二十七年立《敕谕》碑

《明世宗谕旨碑》:刻于明嘉靖二十七年,碑文是嘉靖皇帝颁布的一道圣旨。记载王屋山为道教圣地,正统、年间皇帝曾御赐道经。嘉靖时,亦尝遣祀及颁降道经,又派道士陶典真进香建醮,捐资修葺,焕然增新。同时严禁任何人侵占山田及往来搅拢、作践等项,违犯的必治以重罪不饶。仍添设提点一员,职专焚修,虔洁香火。此碑为研究嘉靖皇帝崇道和明代王屋山道教提供了珍贵资料。(摘自360文档)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67)

《龙池石块记》

↑《龙池石块记》:此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神话传说故事——李货郎捎书。相传大汉通容元年,天下大旱,怀州河内县界沟村的百姓李继安经商路过洞庭湖君山庙上香乞福,忽然出现一个穿红衣的人,将信一封,对李继安说,捎到怀州西七十里济源县西北约三里处有一龙池,前有石头一块,击打此石,就会有人出来,此人长的相当凶恶可怕,但你不必害怕,他不会伤害于你,这封信是玉皇大帝所下的一道命令济水神行雨的命令,你完成任务后可得赏钱二百贯。李继安以书击石,以上之事一一应验,天降大雨,解除旱情。(摘自360文档)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68)

明泰昌元年《汉李继安济池击石记》

↑明泰昌元年《汉李继安济池击石记》这方石碑可看做是上上图中宋开宝六年勒石的民间传说的续篇。这两方碑刻中人物李继安为汉代人物,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济水崇祀早就有之,隋朝成为国典呢?!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69)

组图右侧为两方修缮碑。一方宣德三年勒石(右上),一方嘉祐四年勒石(右下)。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70)

图绿草萋萋之处是曾经的渊德大殿遗址。

渊德大殿基址:渊德大殿为济渎庙主殿,建于北宋初期,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据明天顺四年《图志碑》,渊德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宏伟壮观。两侧有配殿,东为元君殿,西为三渎殿。渊德大殿与其后的寝宫以覆道回廊相连接,构成“工”字形布局,为宋金元时期建筑的典型做法。清康熙皇帝题写“沇济灵源”,乾隆皇帝题写“流清普惠”,悬于殿前。惜清同治六年该殿被捻军焚毁,基址犹存。殿上柱础覆盆表面雕刻卷草花纹,构图精美,刀法圆活。殿前东西二阶为古代礼制“东阼西阶”的遗制。(摘自济源市文物局·冯军的相关文章。)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71)

济渎庙内唯一的宋构寝宫,一眼就能看出新近修缮过。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72)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73)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74)

元至元九年《皇太子燕王嗣香碑记》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75)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76)

济渎庙西路建筑最北为清代高台建筑长生阁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77)

长生阁高台南侧有元代文学家许有壬题刻的“天下第一洞天”石刻。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78)

元代的“天下第一洞天”石刻原在王屋山,嘉靖四十一年由巡抚河南督察院右副都御使蔡汝楠迁来。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79)

长生阁南为玉皇殿,玉皇殿前有一《玉皇大殿碑记》由碑文内容得知大殿建于明天启年间。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80)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81)

玉皇殿重建于康熙年间,有明代风貌。门前对石狮不似原配。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82)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83)

↓玉皇殿外墙前有两方碑刻。一方为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大漠同阳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兼御使大夫上柱国陇西公奉宣祭渎记》(见下图)。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84)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大漠同阳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兼御使大夫上柱国陇西公奉宣祭渎记》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85)

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司徒有功神道碑。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86)

东路建筑御香院的接官楼。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87)

接官楼北有广生殿。广生殿重建于清代,殿前有通嘉庆七年的《万善同归碑》,是为广生殿内神像重金的。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88)

由临渊门进入北海祠,一改前面寺宇的威严,恍如步入园林。方池一座,环以绿荫。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89)

当年的四灵亭,只剩白虎亭一座。

2003年7月,济源市抢救整修工程中,在清理济渎池淤泥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祭祀玉简。简文有所残缺。根据简文可知,这是北宋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赵顼登基之后派遣使者祭告济水神时投送的。在此次祭祀活动中,专门开启了“金録道场”向神灵祈愿,并在济水源头投入了金龙玉简进行祭祀。“投龙简”是古代祭祀山川的最高礼仪,武则天曾在嵩山投金简祭祀。(摘自济源市文物局·冯军的相关文章。)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90)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91)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92)

北宋石勾栏:位于济渎池北灵渊阁前,其盆唇、地栿之间雕有镂空“万“字纹,其上镂刻卷草、宝瓶雕饰及云版圆雕等都极其精工。该石勾栏为目前全国唯一现存的宋代《营造法式》所记的单勾栏,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摘自济源市文物局·冯军的相关文章。)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93)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94)

唐苑内石雕马。马鬃雕刻得萌萌的,不像唐宋时期的马。

太行深处的道教圣地 32进豫济源(95)

欢迎到访,顺致夏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